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白芨

白芨 白芨(拉丁:Bletilla striata),兰科白芨多年生草本球植物要分布在中国、日本以及缅甸北部。白芨高15~70cm,三角状扁球或不规则菱形,肉质,肥厚,富粘性。其直立,叶片披针或宽披针,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长鞘状,全缘。它总状花序生,苞片披针紫色或淡红色萼片花瓣等长,狭长唇瓣卵形白色或具紫纹。其期在春季,但依各地候之不同,晚冬至夏初都可......
目录

形态特征

白芨

白芨的初生假鳞茎生长到一定程度才成V块状假鳞茎

4-6枚,狭长披针,长8-29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狭成鞘并抱

花序具3-10朵,常不分枝或极罕分枝花序轴或多或少呈“之”折;苞片披针,长2-2.5厘米,时常凋落;大,紫红色或红色萼片花瓣近等长,狭长,长25-30毫米,宽6-8毫米,先端急尖花瓣萼片稍宽;唇瓣萼片花瓣稍短,倒卵状,长23-28毫米,白色紫红色,具紫色盘上面具5条纵褶,从基部伸至中裂部,仅在中裂上面为波状蕊柱长18-20毫米,柱状,具狭翅,稍弓期4-5月。果期7-9月。有变种白白芨白色,园艺品种尚有蓝、黄、粉红等色。白芨花粉呈块状不易,所以在授粉上也不是很有利。

白芨种子极细小,似粉末,状没有胚乳,只有几个细胞构成的发育不完全的白芨湿润的苔藓上发,且长时间不干

生长习性

白芨

喜温暖、阴湿的环境,如野生山谷林下处。稍耐,长江中下游地区能栽培。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壤土

生长于较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常与灌木相结,或者生长于林缘、草丛、有山泉的地,亦生于海拔100-3200米的常绿阔林下,栋树林或针林下,在北京天津栽培白芨生长的石头均是砂类,这样白芨才能吸收到毛管水、从而牢牢地吸在上面。

分布范围

白芨原产中国,广布于长江流域各省。要产自贵州西南部、陕西南部、连云港、南通、南京、句容、宜兴、溧阳、上海、甘肃东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

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分布。

繁殖栽培

病害防治

常发生黑斑病,用7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1000倍液喷洒。

繁殖

地栽前翻耕土壤,施足基肥。头年的冬季到次年的3月初种植,栽植深度3-5㎝。生长期需保持土壤湿润,注意除草松土,每2周施肥1次。一般栽后2个月后至8月中旬施1次磷肥,可使块根生长充实。

白芨常用分株繁殖。春季新萌发前或秋冬地上部枯萎后,掘起老株,分割假鳞茎分植,每株可分3-5株,须带顶芽,传统栽培要靠分株繁殖. 但分株繁殖周期长,繁殖效率低, 而且耗种量大, 很难满足大量栽培的需要。

亦可采用播种繁殖,但白芨种子非常细小且无胚乳, 因此在自然状况下很难萌发生长实生苗栽培较为困难,但随着部分科研单位对濒危保护植物投入研究力度,兰科植物育种工作得到很大发展,通过无菌播种和试管成苗能获得大量种苗用于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商品的生产。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殖大量种苗,在不同培养基上进无菌播种, 种子萌发后用组织培养法进无性系繁殖,实现白芨种苗的规模化生产而探索有效的快速扩繁技术。

主要价值

生药鉴定

性状鉴

白芨略呈不规则扁菱形,有2-3分歧似掌状,长1.5-5cm,厚0.5-1.5cm。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细皱纹,上面有凸起的痕,下面亦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以痕为中,数个棕褐色环纹,环上残留棕色点状的须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

断面类白色,半透明,角质样,可见在点状维管束。粗粉遇水即膨胀,有显著粘滑感,水浸液呈质样。无臭,味苦,嚼之有粘性。以个大、饱满、色白、半透明、质坚实者为佳。

显微鉴

粉末特征:黄白色

①含糊化淀粉粒的薄壁细胞多呈不规则碎块,遇碘液显蓝色

②粘液细胞甚大,类,直径约至380μm,含草酸钙针晶束,针晶长18-88μm。

表皮细胞表面观状不规则,垂周壁深波状,壁厚3-6μm,木化或微木化,孔沟明显,平周壁具稀疏短缝状纹孔;断面观类,被较厚的角质层。

④下皮细胞类多角,壁稍弯,有的呈连珠状增厚,木化。

纤维长梭,壁木化,具斜纹孔或相交成人纤维束周围细小类细胞含类硅质块。此外,有梯纹、具缘纹孔及螺纹导管

成分

白芨

块茎含联苄类化:3,3'-二羟基-2',6'-双(对-羟苄基)-5-甲氧基联苄(3,3'-dihydroxy-2',6'-bid(p-hydroxybezyl)-5-methoxy bibenzyl),2,6-双(对-羟苄基)-3',5-二甲氧基-3-羟基联苄(2,6-bis(p-hydroxybenzyl)-3',5-dimethoxy-3-hydroxybibenzyl),3,3'-二羟基-5-甲氧基-2,5',6-三(对-羟苄基)联苄(3,3'-dihydroxy-5-methoxy-2,5',6-tris(p-hydroxybenzyl)bibenzyl),3,3',5-甲氧基联苄(3,3',5-trimethoxybibenzyl),3,5-二甲基联苄(3,5-dimethoxybibenzyl);

二氢菲类化:4,7-二羟基-1-对-羟苄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4,7-dihydroxy-1-p-hydroxybenzyl-2-methoxy-9,10-dihydropenanthrene),4,7-二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4,7-dihydroxy-2-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3-(对-羟苄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2,7-二醇(3-(p-hydroxybenzyl)-4-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2,7-diol),1,6-双(对-羟苄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2,7-二醇(1,6-bis(p-hydroxybenzyl)-4-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2,7-diol),2,4,7-三甲氧基-9,10-二氢菲(2,4,7-tri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

联菲类化白芨联菲(blestriarene)A、B、C,白芨联菲醇(blestrianol)A、B、C;双菲醚类化物:白芨双菲醚(blestrin)A、B、CD;

二氢菲并吡喃类化白芨二氢菲并吡喃酚(bletlol)A、B、C;具酯的菲类衍生物:白芨菲螺醇(blespirol);

菲类糖甙化:2,7-二羟基-4-甲氧基菲-2-O-葡萄糖甙(2,7-dihydroxy-4-methoxyphenanthrene-2-O-glucoside),2,7-二羟基-4-甲氧基菲-2,7-O-二葡萄糖甙(2,7-dihydroxy-4-methoxyphenanthrene-2,7-O-diglucoside),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菲-3-O-葡萄糖甙(3,7-dihycroxy-2,4-dimethoyxphenanthrene-3-O-glucoside),2,7-二羟基-1-(4'-羟苄基)-9,10-二氢菲-4-O-葡萄糖甙(2,7-dihydroxy-1-(4'-hydroxybenzyl)-9,10-dihydrophenanthrene-4-glucoside);

其他菲类化:1-对-羟苄基-4-甲氧基菲-2,7-二醇(1-p-hydroxybenzyl-4-methoxyphenanthrene-2,7-diol),1,8-双(对-羟苄基)-4-甲氧基菲-2,7-二醇(1,8-bis(p-hydroxybenzyl)-4-methoxyphenanthrene-2,7-diol),2,4,7-三甲氧基菲(2,4,7-trimethoxyphenanthrene),2,3,4,7-四甲氧基菲(2,3,4,7-ttetramethoxyphenanthrene);

苄类化山药素(batatasin)Ⅲ3'-O-甲基山药素(3'-O-methylbatatasin)Ⅲ;

蒽类化大黄素甲醚(physcioin)。

又含酸类成分: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桂皮酸(cinnamic acid);醛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新鲜块茎另含白芨聚糖(bletillamannan),是由4份甘糖(mannose)和1份葡萄糖(glucose)组成的葡配甘聚糖。

医药典籍

白芨称来源:据明李时珍《本草纲·草一·白芨》:“其白色,连及而生,故白芨。”

:收敛

采收加工:夏秋两季采挖,除去残须根,洗净,置沸水至无白,除去外皮,晒干,切生用。

功能治:收敛止,消肿生。用于咳吐血外伤疮疡肿毒,皮肤皲裂结核咳溃疡病出

用法用量:6~ 15g,研粉吞服 3~6g。外用适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性味归经:味苦、甘、涩,性,归。有收敛止,消肿生之功,用于外出肿、烫伤、手足皲裂、肛裂等。

药典依据:《农本草》:“肿、恶疮、败伤阴邪气”。

《本草纲》:“气味)苦、平、无毒

1、不止。用水调白芨粉涂梁上低处(山根”);另取白芨粉一钱,水冲服

2、心气疼痛。用白芨石榴皮各二钱,研细,加炼蜜和成子,如黄豆大。每服三汤送下。

3、妇女阴。用白芨川乌药,等分为末,薄布包一钱,纳入阴道中,觉热即止。每天用一次。

4、疔疮、肿疮。用白芨粉半钱,澄水中,等水清后,去水,以药摊厚纸上贴于患处。

5、跌打骨折。用白芨粉二钱,调服

6、刀伤。用白芨石膏等分为末,洒伤上。

7、冬季手足皲裂。用白芨粉加水调匀,填入裂。患处不能沾水。

8、汤伤。用白芨粉调油涂搽。

9、重伤呕血。每日服白芨末,米汤送下。

10、

11 鼻衄:将白芨末,过100筛备用。衄患者在全身药物治疗的同时,用白芨布于凡士林纱布或纱球表面,填塞鼻腔侧,每次用白芨粉4-5克,填塞物保留72小时,治愈率达90%以上,少数病人需要填塞2次痊愈。

12百日咳白芨川贝(白芨款冬,川贝各等分),1岁以下百日咳患儿,每次服1克,每日3次,总有效率为98.2%。

13 口腔粘膜病:将白芨粉和白糖2:3的比例混匀。将该粉涂病损部位,用棉球压迫15分钟,暂食及漱,每日涂3次,有效率为98%。

14 皮肤结核:有人用狼毒白芨细末加凡士林调成30%的软膏,常规消毒皮损部位,将药膏均匀涂于纱布上约0.2厘米厚,贴患处,1天换药2次,治疗25例,结果治愈16例好转6例,无效3例。

15 痤疮:采用中药白芨白芷面部皮肤按摩石膏倒模治疗痤疮。将白芨白芷等分研成极细粉末,用1:6比例冲调成稀糊状,用此药做按摩霜做面部皮肤及代替按摩按摩完毕,在薄涂一层药,纱布遮盖眉,眼,口部,将石膏粉300-400克用温水搅拌成糊状,均匀地覆盖于面部,20分钟后揭去,每天2次,5次为1疗程,总有效率为98%。

16 乳头皱裂:白芨白矾各30克,金银20克,水3次,浓缩至100毫升。用棉球蘸药涂于患处,每天10次,治疗乳头皱裂患者,总有效率为88.24%。

17白带:用白芨30克,鸡冠10克,茯苓皮20克,党参15克,草10克,水服。治疗妇女白带,服2后,白带明显减少,7痊愈。

18 肛裂:将白芨粉和医用滑石粉各半,装入瓶高压消毒后使用,患者排便后洗净肛门,用药棉或纱布将白芨滑石粉涂于肛门裂处,继而用手轻轻按摩长强数次,至肛门周围有发热感为宜。

药的宜忌:

外感肺痈初起及实热者忌服。

①《本草集注》:"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人。"

②《蜀本草》:"反乌头。"

③《本草疏》:"已溃,不宜同苦药服。"

选录

1、治疗肺痿白芨阿胶、款冬、紫菀等分,水服。(《医启蒙》白芨

2、治疗肺痿烂:猪肺一具、白芨一两、将猪肺挑去膜、洗净同白芨入瓦罐,加熟,食饮汤 或稍用盐亦可;或将白芨末食更好。(《法》白芨

3、治疗咯血白芨一把、枇杷叶(去毛 蜜)、藕节各五钱。上为细末,另以阿胶五钱,锉如豆大,蛤粉成珠,生地黄自然汁调之,化,入前药为龙眼大。每服一噙化。(《治准白芨枇杷

4、治疗瘰疬脓汁不干:白芨、贝母、净黄连各半两 轻粉三十贴。前三味,锉为末,仍以轻粉乳钵同杵匀,抄一钱至二钱,清油调擦患处,用时先以槲皮水候温,洗净拭干涂药。(《活幼书》白芨

5、治疗跌打骨折白芨末二钱服。(《永类钤》)

6、治疗鼻渊白芨。每服三钱,黄下,半月愈。(《外科大成》白芨

7、治冬季手足皲裂:取白及粉适量,加水调匀,填入裂处。注意患处不能沾水。

8、治汤伤:白及适量,研成细末,用油调匀,涂搽在伤处即可。

养生药膳

白及冰糖燕窝

原料:白及15克,燕窝10克,冰糖少许。

做法:先将白及洗净切成薄燕窝择去毛渣。以上两味一起放入碗中,加适量水,隔水至熟,滤去药渣。锅再加入冰糖,适量水,去渣将糖汁倒入燕窝食之。

药膳功效:补养阴、止嗽止,适用于结核、咯血者。

白及羊肝

原料:白及15克,羊肝100克,姜、葱、盐各5克。

做法:先将白及洗净,放入,备用。羊肝洗净切;姜切、葱切段。将白及放入锅,用大烧沸,加入姜、葱、盐,再用小半小时,放入羊肝熟即成。

药膳功效:本汤补、明,适用于慢性炎患者。

民族用药

【佤药】白芨,白极:球茎用于结核咳,肠烫伤烧伤《中佤药》。

【傣药】介,消炎:块茎用于结核,气管炎,跌打损伤,消肿《德宏药志》。假鳞茎用于结核,气管炎,跌打损伤《滇省志》。

【彝药】大白芨块根治疗咯血,金创出烫伤灼伤,手脚皲裂《哀牢》。假鳞茎用于手脚骨折《滇省志》。阿图罗波:治疗结核,百日咳气管扩张,矽肺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结核性痿管,烧伤及外科创伤,肛裂等《彝植药》。

【水药】白鸡,猪蹄叉,雅报:块茎磨水滴人眼麦粒肿《水医药》。

【仫佬药】大结巴:块茎治跌打外伤《桂药编》。

【瑶药】给怠:块茎溃疡结核,咳嗽咯血吐血《桂药编》。

【德昂药】巴格绕:治结核,咳溃疡,烧烫伤《德宏药录》。

【景颇药】Lahoiban:功用同德昂族《德宏药录》。铺赊做:用于结核,气管扩张咯血溃疡吐血尿血便血外伤烧伤阳痿《滇药录》。

【阿昌药】白芨:功用同德昂族《德宏药录》。

白药】白鸡儿、羊角七:块茎用于吐血,衄咯血溃疡呕血;外金疮肿《大理资志》。勾白尤:治疗结核咯血气管扩张咯血溃疡吐血便血,皮肤裂《滇药录》。

【蒙药】同黄白芨B. ochracea《蒙药》。

【壮药】苟奴( makgaeuznog):治疗痛,咯血[23]。

【苗药】块茎用于结核咳溃疡病出外伤,手足皲裂《湘蓝考》。鳞茎结核,止,退骨蒸,止咳《苗医药》。块根结核《苗药集》。

【侗药】Sac jas,杀却(Sac juot):块茎治吓谬恰盘(呕血),宾奇卯(结核)《侗医》。觉sangl jos:块茎吐血咯血[53]。

【土药】若克(rof kev yler):治疗痨病,咳便血皮肤皲裂《土家药》。块茎:苦、甘、涩,微。收敛止,消肿生。用于咳吐血外伤疮疡肿毒,皮肤皲裂咯血溃疡,烧、烫伤

其它价值

食用价值

块茎含黏液质和淀粉等,可作糊料。

观赏价值

类,白芨为地生兰的一种,紫红、白、蓝、黄和粉等色,可布置坛,常丛植于疏林下或林缘隙地,宜在径、山石旁丛植和盆栽室观赏,亦可点缀于较为荫台、境或院一角。

植物文化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九:“余丙子使蜀,山路中见白芨,因得‘西尽日蒙蒙雨,遍空山白芨’之句。”赵树理《金》:“这位热帮忙的青年有验,并没有问我怎样做,就把泥金放在碗底,倒了一点水,用白芨研起来。”

白芨功在止疗伤,故寓意,医治创伤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白叶不翻

下一篇 白千层皮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