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白接骨

白接(拉丁:Asystasiella neesiana (Wall.) Lindau),又称龙盘、无苎麻莲(《百草镜》),见愁、钱草、麒麟草、连环(《纲拾遗》),草、猢狲金不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橡皮草(江西草药》),为爵床白接草本植物白色,富粘液,叶片纸质,单生或对生;花冠紫红色。药用来源为白接或全草。有止......
目录

植物形态

草本,具白色,富粘液,竹高达1米;略呈4棱卵形至椭,长5-20厘米,端尖至渐尖,边缘微波状至具浅齿,基部下延成柄,叶片纸质,侧脉6-7条,两面凸起,疏被微毛。总状花序或基部有分枝生,长6-12厘米;单生或对生;苞片2,微小,长1-2毫米;萼裂5,长约6毫米,花轴花萼被有柄腺毛花冠紫红色,漏斗状,外疏生腺毛花冠筒细长,长3.5-4厘米,裂5,略不等,长约1.5厘米;雄蕊2强,长丝3.5毫米,短丝2毫米,着生于花冠部,2药室等高。蒴果长18-22毫米,上部具4粒种子,下部实细长似柄。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山谷林下阴湿的石缝和草丛中,溪边亦有。

地理分布

广布于江苏、浙江(天台山、天山、杭州)、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武功山、遂川)、福建(邵武)、台湾(南投)、广东(阳山、始兴、龙门、乳源、高要、翁源、惠阳)、广西(金秀、百色、龙胜、凌云、桂林、兴安、大苗山)、湖南(芷江、大庸、永顺、宜章)、湖北(房县、宣恩、贺县)、云南(西畴、麻坡、金平、屏边、西双版纳、文山、砚山、龙陵、双江、景东、峨山)、贵州(毕、兴仁、梵净山)、重庆(南川金佛山、城、巫溪)、四川(峨眉)等地。印度的东喜马拉雅山区、越南缅甸也有分布。

药用价值

采收贮藏: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性:性味:甘淡,平。归

①《纲拾遗》:“性凉,味甘、淡。入分。"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凉,味淡。”

③《湖南药物志》:”微苦,平。“

④《浙江药用植物志》“甘,凉。”

功能治:化瘀止;续筋接利尿消肿;清热解毒吐血便血外伤;跌打瘀肿;扭伤骨折湿肢肿;腹水疮疡溃烂;疖;肿;咽喉肿痛。

①《纲拾遗》:":治吐血,肠红下,跌打损伤。"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活。治外伤扭伤疖肿,下肢溃疡腹水结核。"

③《全国草药汇编》:“清热解毒瘀止利尿结核,咽喉肿痛,糖尿病,腹水;外用治外伤扭伤疖肿。”

江西草药》:"止,接。治上消化道出。"

用法用量:服:汤,1~3钱(鲜1~2两);或研末。外用:捣或研末撒。

注意事项:孕妇及月经期慎服。

①治外伤白接或全草捣烂外。(《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创伤白接全草或晒干,研末,加少许冰片,撒。(江西草药》)

断指再植:鲜白接全草加食盐捣烂外,再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扭伤白接栀子、麦粉各等量,加食盐捣烂,包伤处。或白接加蒴藋等量,捣烂外,每天换一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上消化道出白接或全草研末冲服。(江西草药》)

⑥治疖肿,下肢溃疡白接全草加适量白糖,捣烂外

⑦治结核:鲜白接二两,水服。(10~12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⑧治腹水:鲜白接一两,水服。

⑨治糖尿病:白接全草一两,元宝草马蹄金爵床各五钱,水服,连服十余

⑩治咽喉肿痛:白接、野玄参各一两,用木器捣烂,绞汁漱咽喉服,连服二至三次。(⑥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本种讨论

中国的白接属曾有白接Asystasiella chinensis(S. Moore)E. Hossain(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和尼氏拟马偕Asystasiella neesiana(Wall.)Lindau(台湾植物志)之分,通常华东、华南、中南的被定为前者;西南、中南、华南的多被定为后者,虽然两者在的大小,叶缘全缘或为明显波状齿稍有区,但从分布和态特征总体来看,二者难以然分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白鱀豚

下一篇 雪白鹅膏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