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白栎

白栎 白栎(拉丁:Quercus fabri Hance),是壳斗科栎属落乔木植物保护等级为LC。白栎株高达20米,或灌木状,小密被绒毛,卵形或倒卵状雄花序较长,坚果或卵状长期4月,果期10月。产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区。生于海拔50-1900米的丘陵、山地杂木林中。模式标本采自江苏。木材为环孔材,边材褐色心材褐色。栎树中白栎果实虫瘿可入药,用......
目录

形态特征

乔木灌木状,高达20米,树皮褐色,深纵裂。小密生灰色至灰褐色绒毛;冬卵状长4-6毫米,芽鳞多数,被疏毛。叶片倒,卵形、椭状倒卵形,长7-15厘米,宽3-8厘米,端钝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窄叶缘波状齿或粗钝锯齿,幼时两面被灰黄色星状毛,侧脉每边8-12条,明显;叶柄长3-5毫米,被棕黄色绒毛。

雄花序长6-9厘米,花序轴被绒毛,雌花序长1-4厘米,生2-4朵,壳斗杯,包着坚果约1/3,直径0.8-1.1厘米,高4-8毫米;苞片卵状披针,排列紧密,在缘处稍伸出。坚果或卵状长,直径0.7-1.2厘米,高1.7-2厘米,无毛,果脐突起。期4月,果期10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陕西(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生长在海拔50-1900米的丘陵、山地杂木林中。

繁殖方法

播种:采种和育苗。期4-5月,坚果10月成熟。壳斗杯状,包果约1/3,高4-8毫米。苞片卵状披针,排列紧密。果长或卵状长,长1.7-2厘米,径7-12毫米。果熟后即播,或藏于地窖,或润沙贮藏,来年春播。种子来自邵武,出种率67.8%,千粒重1110克,发率76%。

幼苗生长态:留土萌发主根在土中不规则伸展、较细,弯侧根发达,褐色萌发反映了乌冈栎忍耐恶劣环境的能力。主根长,侧根少、纤细、短,故在幼苗期应进移栽。可切去主根长度的1/3-1/2,即切即移植,成活率可达100%。这种做法可促使主根萌发3条以上较粗的侧根,可提高造林成活率。

栽培技术

苗期管理:同一般阔树苗。培育1-2年,可出圃造林。

造林法:白栎为阳性树种,适应性强,无论是山区、丘陵均可造林,在土壤瘠薄干之处亦能生长,惟以土层比较深厚、肥沃的阳坡山地,生长更为良好。栽植密度,可因的的不同而定,以用材为的,适当稀一点,株1.5米×1.5米-1.7米×2米;以采收果实或割取绿肥为,培育矮林,应密植,株1米×1米即可。

抚育管理:白栎在正常的抚育管理下,不仅可以速生,而且能长成大树。红壤低丘陵的白栎,之所以成矮林,除了自然条件外,要是缺乏管理,平茬次数过多,多代萌条,以致成不了材。为此,用材、薪柴宜区划,以发挥其生产潜力。作为用材林的,幼林期间的中耕除草,中期的疏伐抚育,以及病虫害防治等,都应跟上。

主要价值

食用

白栎坚果是“橡实”的一种。橡实作为一种传统的野生木本粮食资源,在食品、饲料、医药等向的研究日益广泛。橡实淀粉无毒,能达到淀粉的食用标准。在中国福建省,白栎因其淀粉含量高,质地和感较好,养丰富,成为中国福建省最要的橡实资源之一。福建省建瓯、屏南等地农民有采收白栎的传统。农民将白栎果实采收后,摊晒干,将果与壳斗分离,去除虫眼、霉烂果实。将选后的果实,放入桶中浸泡10多天,并每隔1-2天换水,以去除果实中单宁等的涩味。将浸泡后的果实水磨成糊浆,一定比例将果实与水进稀释,然后分次装入布袋中搅拌,去除细渣,进过滤沉淀,制作出黄褐色的白栎淀粉。在福建省闽西北农民将白栎多用于制作豆腐。在福建省闽东地区,农民多把白栎果实制成粉丝,尤其在屏南县,白栎粉丝也称为“鸳鸯面”,是当地的一个特色美食。福建省屏南山区农民在每年白栎果成熟期到山上摘果实加工,生产出大量的白栎粉丝。

材用

白栎木材坚硬,纹美观,耐磨耐腐,可供家具、装修、车辆等用材。白栎可饲养柞蚕,老可用来作绿肥。栎材及其丫是很好的薪炭材。利用栎木可培养香菇木耳等。白栎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用途广泛,有着既能做用材林,又能做薪炭林,也能做饵料林及用果林等诸多优点,同时由于为深性树种且根系发达,枯层厚,能有效地改良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是中国福建省优良的济、生态兼用型树种。

药用

白栎果实虫瘿可入药,用于治小儿疳积,大人疝气,急性结膜炎

观赏

白栎力强,树优美,秋季其叶片季相变化明显,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以作为园林绿化树种。可通过孤植、丛植或群植,展示个体美或群体美。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白栎蔀

下一篇 白柳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