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白桂

白桂,中药。为科新植物滇新Neocinnamomum caudatum (Nees) Merr.的皮或皮。分布于云南、广西等地。具有祛,活祛瘀之功效。常用于胃寒脘痛,腹胀湿痹痛,半身不遂,痛经月经不调,风寒感冒,麻疹,跌打损伤,骨折湿疹。为科新植物滇新 (Nees) Merr.的皮或皮。产于云南中部至南部及广西西南部。印度尼泊尔金、缅甸越南......
目录

来源

科新植物滇新 (Nees) Merr.的皮或皮。

分布区域

产于云南中部至南部及广西西南部。印度尼泊尔金、缅甸越南也有。

生长环境

生于山谷、路旁、溪边、疏林或密林中,海拔500-1800米。

炮制方法

鲜用或晒干。

生理特性

乔木,高5-20米;树皮黑色,干时褐色,有纵向细条纹,被微柔毛。小,芽鳞厚而被毛。互生,卵或卵状长,长4-12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尖头钝,基部楔形、宽楔形至近,坚纸质,两面无毛,上面鲜时绿色干时变褐色,下面鲜时淡绿色,干时浅褐色。团伞花序通常5-6,多数,疏离且组成花序花序腋生及生,长达10厘米,挺直,不分枝或有少数挺直的分枝分枝长1.5-4厘米,序轴上被锈色微柔毛,苞片,长不及1毫米,密被锈色微柔毛。小,黄绿色,花被6,近等大,三角状卵,稍厚,两面被锈色微柔毛。能育雄蕊9,花药近四丝被柔毛,与花药近等长,第一、二轮雄蕊无腺体,花药4室,下2室较大,向或侧向,上2室小,向,第三轮雄蕊基部有一对大而无柄的腺体,花药较第一、二轮者稍狭,下2室外向,上2室几与下2室横排成一列,侧向。退化雄蕊小,近无柄。子房椭状卵珠,长不及1毫米,花柱稍长,柱头盘状。果长,成熟时红色;果托高脚杯状,花被宿存,凋萎状;果梗向上略增粗。

化学成分

种子棕榈酸、十六碳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月桂酸。

入药部位

皮或皮。

性味

味辛、甘,性温。

归经

肝经

功效

,活祛瘀。

主治

用于胃寒脘痛,腹胀湿痹痛,半身不遂,痛经月经不调,风寒感冒,麻疹,跌打损伤,骨折湿疹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水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白桂木根

下一篇 白栎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