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白花蛇

白花蛇 蛇(拉丁:Dienagkistrodon acutus),有鳞蝰科尖蝮属动物。蛇身上的纹呈,胜似白;蛇头大似三角,身长0.6~1.2米,嘴里长着4只长上有24块斜格,部也有斑纹,白色横纹较多。黑白相间。蛇产于中国的广东、广西等省区,国外则要分布于热带亚洲。身上的纹呈,胜似白;蛇头大似三角,身长0.6~1.2米,嘴里长着4只长上有24块斜......
目录

外形特征

身上的纹呈,胜似白;蛇头大似三角,身长0.6~1.2米,嘴里长着4只长上有24块斜格,部也有斑纹,白色横纹较多。黑白相间。

蛇,头部两部位,白色纹较清晰,间明显,比赤练蛇宽。

蛇,随着年龄增长,头部两白色部位逐渐减小至消失。环纹黑白区分更明显。

①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 (Gunther),又: 褰蛇,蕲蛇,百步蛇,盘蛇,棋盘蛇等。全长54~180厘米。头大、扁平,呈三角,如犁铲状。尾端侧扁、尖锐。鳞和间鳞向上突出;鳞之长为宽的2倍。前鳞大,略呈五角鳞较小;颅鳞比眼上鳞大。孔大,于2鳞之间。后鳞向凹入呈弧。眼前鳞2,眼后鳞1~2,眼下鳞1。前颞鳞2,后颞鳞4~5。上鳞7,其中第3、4最;下鳞9~11,前3与前颏鳞相接。体鳞有显著起棱,成23~21~17鳞157~171,肛鳞单一,尾下鳞40~60对,其前端的1~10常不成对。体面灰褐色,两侧有“∧”大斑纹24个,斑纹暗褐色,边缘浓褐色,其点常在中线上相接,将面隔或斜。头暗黑色,头侧灰黄色,上下缘有灰褐色不规则小斑点,端尤多。眼前鳞至角,有一大黑褐色斑。面黄白色,两侧有直径约2鳞左右的黑色斑。

白花蛇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又:银报应,白蛇,多条金甲带,白蛇,手巾蛇,断甲。全长30~160厘米。头小,尾细长而尖。鳞宽大于高;间鳞宽约为其长的1.5倍;前鳞宽大于长,长为间鳞长的2倍;鳞长稍大于宽;眼上鳞的长约和前鳞长相等;颅鳞长约为鳞之和。于2鳞之间。眼小,眼前鳞1,眼后鳞2,无颊鳞。前颞鳞1~2,后颞鳞2。上鳞7,第3、4两入眼;下鳞7,前4与前颏鳞相接。体鳞光滑,15中央的一鳞片大,呈六角鳞198~218,肛鳞单一,尾下鳞单,40~53。体黑色或蓝黑色,有宽约1鳞左右的白色环带斑纹37~61个。头深紫褐色白色而略有灰褐色小斑点。尾部面紫褐色白色环带也很明显。

动物分类

金钱

真假区分金钱蛇生活在平原、山地或近水沟的丘陵地带,常出现于住宅附近。昼伏夜出,喜横在湿润的路上或水边石缝间捕食黄鳝、泥鳅、蛙类或其他蛇。卵生,产卵4~18个。蛇是神经性毒的毒蛇,毒腺小,但毒性剧烈。性情温顺,动作迟缓,若不过重触它,一般不会咬人。幼蛇3年后性成熟。银环蛇毒性很强,上颌前端有1对较长的沟(前沟)。人被咬伤后,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银环蛇

银环蛇夜晚活动,白昼则隐匿于石下或洞中。4月出蛰,11月进入冬眠。银环蛇温度23~30度,有冬眠习性,此时提供半切盆或挂盆作为隐的地供其冬眠,窝铺上厚的落,水盆也是必须的,天温暖时候可能会出来水,也可以保持窝有一定的湿度。银环蛇为剧毒之蛇,会动攻击人类,请小心

特征:白色横纹较少。分布:云南西南部.国外见于缅甸越南北部以及老挝.

采集加工:凡用蛇,春秋二季用浸三夜,六、七月浸一夜,十一、十二月则浸五夜,然后取出用炭干,如此三次;再用瓶装好,埋在地下一夜,消除,除去皮、,肉用。

主要成分

蛇毒中含有酶样物质、酯酶及3种抗凝物质。酶样物质是一种糖蛋白。银环蛇蛇毒中的α-环蛇毒素(α-Bungaro- to-Bungaroto-xin), 是一种神经毒。毒液中尚含碱酯酶、磷酸二酯酶、磷脂酶A及透明质酸酶等酶,但与毒性没有联系。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白花蛇头

下一篇 白花菜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