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白蒿

白蒿 白蒿(拉丁:Leontopodium dedekensii (Bureau & Franch.) Beauverd),草、艾、小花绒草、小花绒草,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白蒿苞产地在四川西部甘孜附近,它生于海拔500~4200m的路旁、荒地、河滩、草原、干山坡或林缘等地。多数,披针线形,两面被白或灰白色密茸毛,成径2-7厘米星状苞群,或成数个分苞群;头状花序径4-5毫......
目录

物种起源

绒草的

的大小和基部状、苞长短和状有一系列的变异。这些变异曾前人视为不同的种。如Leontopodium foliosum(Franch.) Beauv.是一个幼小而未完全发育植株,Leontopodium hastatumBeauv.有细直而全部具和戟状的叶基,Leontopodium futtereriDiels是一个强壮具植株,都以并入戟绒草为适宜。

绒草与坚杆绒草(Leontopodium franchetiiBeauv.)、匍绒草(Leontopodium stoloniferumHand. -Mazz.)、木绒草(Leontopodium stoechasHand. -Mazz.)和华绒草(Leontopodium sinenseHemsl.)之间都有天然杂种存在。

形态特征

白蒿(茵陈)大籽蒿:一、二年生草本。主根单一,垂直,狭纺锤单生,直立,高50-150厘米,细,有时略粗,稀下部稍木质化,基部直径可达2厘米,纵棱明显,分枝多;被灰白色微柔毛。下部与中部卵形或宽卵,两面被微柔毛,长4-8(-13)厘米,宽3-6(-1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稀为深裂,每侧有裂2-3枚,裂常再成不规则的羽状全裂或深裂,基部侧裂常有第三次分裂,小裂线形或线状披针,长2-10毫米,宽1-1.5(-2)毫米,有时小裂边缘有缺齿,先端钝或渐尖,叶柄长(1-)2-4厘米,基部有小型羽状分裂的假托叶;上部苞片羽状全裂或不分裂,而为椭披针披针,无柄。头状花序大,多数,半球或近球,直径(3-)4-6毫米,具短梗,稀近无梗,基部常有线形的小苞,在分枝上排成总状花序或复总状花序,而在上组成展或略狭窄的花序总苞3-4层,近等长,外层、中层总苞卵形面被灰白色微柔毛或近无毛,中肋绿色,边缘狭膜质,层长,膜质;花序托凸起,半球,有白色托毛;雌花2(-3)层,20-30朵,花冠锥状,檐部具(2-)3-4裂齿花柱线形,略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钝尖;两性多层,80-120朵,花冠管状花药披针或线状披针,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基部有短尖头,花柱花冠等长,先端叉,叉端截形,有毛。瘦果果期6-10月。

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500-4200m的路旁、荒地、河滩、草原、干山坡或林缘等地。

根系发达,在草场正常利用的条件下,主根可伸入100厘米的土层中,侧根定根多,大量集中在30厘米以的土层中。根系入土深度超过株高的4~5倍,幅大于冠幅2~3倍。利用过度,生境干旱程度加剧,植物地下部分则犬于植株高度的10~20倍,主根作用减弱,定根大量出现,甚至发展到以定根代替主根的作用。另一特点是,条在适宜条件下能长定根,当条长出定根植株受践踏后,离母株,亦能发育成新个体。在蒙古高原上,它可向着由力而成的薄层沙地延伸。冷蒿属于温带旱生小灌木。性耐干旱和严,适生于≥10℃的积温2000~3000℃、年降水量150~400毫米的候条件范围。在高平原、山地、丘陵、沙地或撂荒地的沙质和砾质土壤上,均能繁盛地发育生长,但不能进入低湿的盐化生境。

白蒿

分布范围

要产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此外山东、江苏等地也有栽培

繁殖栽培

栽培

种子繁殖:在繁殖前,应筛掉瘪粒和瘦弱粒,留下健壮粒。种子繁殖一般在2~3月份进。在播种前,应先将种子放入30℃的温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捞出用湿布包裹,置于温度为20℃的温室环境中。待种子已有眼萌动时即可进播种。戟绒草的种子非常细小,土能力非常差,一定要采用撒播的式进播种。可将种子与细沙拌匀后一块进撒播。

繁殖:在早春时,可选择一年生植株采挖,然后将切成3~5厘米长的小段作插穗,最后将小段插穗埋植于苗床上。埋植深度为0.5厘米,株为2厘米×3厘米。

整地施肥

应选择地边上栽植有乔木壤土或黄壤土作为种植地块。在整地前,应先清理掉地块周围的杂草,捡净地里的石块、杂物等。当地块清理干净后进施肥,然后再进耕作。戟绒草喜肥,应多施底肥,每亩应施厩肥4000千克、“草粪”1000千克、复肥30千克。施肥后深耕耙平并作畦,以便天干旱时浇水使用。畦宽为1~1.2米。[2]

移栽技术

当戟绒草苗长出2后可进移栽。在移栽前,应先8~10厘米的离进,应将深控制在2厘米左右。当挖好后,可将苗床上的戟绒草苗带土挖出,然后将戟绒草苗栽植于并浇水覆土。为了确保戟绒草苗移栽后的成活率,原则上每应移栽2棵。[2]

种类介绍

以下植物的异白蒿

大籽蒿、戟绒草、白蒿、猪毛蒿、南艾蒿、狭裂白蒿、暗绿蒿、毛莲蒿

茵陈蒿的俗亦为白蒿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可供食用。

药用价值

清热利湿凉血的功效,久服轻身益耐老、面白长年。还可治疗湿邪气,热结黄疸等疾病。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降低头热,去伏瘕、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等。

理化性质

白蒿植物绿色部分含一种倍半萜烯类白蒿宁,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酯和洋艾素。 干植物含生物碱0.12~0.2%、焦性儿茶酚糅质0.499%、黄酮类0.831%、酯类,及微量的呋喃香豆,此外,又含芸香甙、异槲皮甙。

地上部分含一第列的倍半萜类衍生物,有:白蒿素(sieversin),4-羟基-8-乙酰氧基-8-乙酰氧基-1(2),9(10)-愈创木二烯-6,12-酯[4-hydroxy-8-acetoxyguaia-1(2),9(10)-dien-6,12-olede],洋艾酯(artabsi n),洋艾酯(artabsin),洋艾素(sbsinthin),白蒿宁(siev-ersinin),11-表洋艾素(11-epiabsinthin),11,10,11-表洋艾素(11,10,11-epiabsinthin),10,11-表洋艾素(10,11-epiab-sinthin),大籽蒿素(artesiversin),11α-二氢西哥蒿素B(2β-hydroxy-8-desoxy-11α,13-dihydroxrupicolin B),11α,13-二氢汉菲林[11α,13-dihydro-4(2)-hanphyllin],异戊酸,-(8-异戊酰氧基)橙醇酯(8-isovaleryoxy-nerylisovalerate),2α,3α-环氧-11α,13-二氢去氢木香酯(2α,13-dihydrodeth-drocostrslactone),大牻牛儿烯(dermacetene)D,右旋姜黄烯(cur-cumene),异戊酸橙醇酯(nerylisovalerate),4-去羟亚菊素(4-de-hydroxyajadin,ludartin),安洋艾素(anabsinthin),球花母菊素(globicin),兰香油薁(chamazulene),兰香油(chamazuleno-gen),蒿萜酯(artemolin)等。还含木脂体类分物:芝麻素(sesamin),e,a-阿斯汉亭(e,a-ashantin),e,e-蒿脂麻木质体(e,e-sesartemin),树脂醇B二甲醚(yangambin,O,O-dimethyllirioresinol B),树脂醇A二甲醚(epiyangambin,O,O-dimethyllirioresinol A)。又含黄酮类化物:艾黄素(artemisetin),猎眼草黄素(chrysosplenetin),芸香甙(rutin),异槲皮甙(isoquercetrin)以及马树皮素(esculetin),咖啡酸(caf-feic acid)和具有抗炎作用的油(essential oil)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白蒿花

下一篇 白萆薢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