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秕壳草

秕壳草秕谷草。有时具,秆高30~30厘米,直立、丛生,基部倾斜而具鳞芽凹陷而被倒生微毛。秕壳草生长需要较多的水分,保持水层有利生长,长期干干湿湿抑制分蘖匍匐的伸长。 有清热解表 的作用。种中文秕壳草 种拉丁:Leersia sayanuka Ohwi 科中文:禾本科 科拉丁:Gramineae 属中文假稻属 属拉丁:Leersia 国分布:产安徽、江苏、浙江、广......
目录

简介

种中文秕壳草
  种拉丁:Leersia sayanuka Ohwi
  科中文:禾本科
  科拉丁:Gramineae
  属中文假稻
  属拉丁:Leersia
  国分布:产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生于林下或溪旁、湖边水湿草地。
  国外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北部、克什米尔地区、日本。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命来源:(日)[Acta Phytotax.Et Geobot. 7(1): 36. 1938]
  中国植物志:9(2):010
  最低海拔:1800
  生 境:草地
  药用部位:全草

药用功能:清热,解表

形态特征

有时具,秆高30~30厘米,直立、丛生,基部倾斜而具鳞芽凹陷而被倒生微毛。叶鞘无毛或有倒生小刺状;叶舌硬质,长0.1~0.2厘米,基部两侧与叶鞘边缘相结叶片扁平,灰绿色,粗糙,长6~20厘米,宽0.5~1.5厘米。花序疏松,长达25厘米,幼时基部常包于叶鞘分枝细弱,粗糙,具棱角,互生,长达11厘米;小穗柄长0.1~0.2厘米,端膨大;小穗长约0.7厘米,宽0.2厘米;外稃两侧具刺毛,上刺毛较长;内稃两侧亦被细刺毛,中脉上刺毛较粗而长;雄蕊2~3枚,花药长约0.1厘米,颖果

生物特性

1、休眠萌发种子具体收藏期,在胚乳中含有非水溶性的萌发抑制物质,秋天采收的种子,置于室越冬,虽能解除休眠,但率低,而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冬春温反复变化,有利休眠的解除;春季种子率高,易成高峰。种子萌发起点温度较低,在变温条件下萌发率最高,最适温度为28℃,在此温度下,3天大部分种子均可萌发萌发需要较高的氧浓度,5%~30%是有利的萌发浓度,1%以下抑制萌发,因此,在土壤水分过于饱和或淹有浅水的条件萌发较差,土壤湿润至饱和萌发最好。另外,土壤表层及浅土层萌发较好,土层过深,氧压较低,萌发差。越冬萌发对温度、湿度及土层等外界条件的要求均较种子萌发为宽。
  2、生长:稻田中秕壳草几乎与水稻同步生长,直播稻田与水稻同时萌发,移栽稻田与水稻同时进入分蘖期,拔前与稻苗株高基本一致,拔后即超出水稻10~15厘米。秕壳草分蘖期,地上部分生长占优势,分蘖期后,地下匍匐生长占优势,晚秋,匍匐积累养分,准备越冬。秕壳草生长需要较多的水分,保持水层有利生长,长期干干湿湿抑制分蘖匍匐的伸长。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背花疮

下一篇 篦齿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