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薄荷

薄荷,中药。土叫“银草”,为植物,即同属其他干全草,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横生地下,是一种有特种济价值的芳香作物。它是发汗解热药,治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床肿痛等症。光明温室采摘的薄荷又是春餐桌上的鲜菜,清爽可。平常以薄荷清心。在中国,薄荷要以江苏、安徽两省产量最大。植物薄荷的全草或。味辛,性凉。入肝经。疏风热清利头,利透疹,疏......
目录

入药部位

植物薄荷的全草或

性味

味辛,性凉。

归经

肝经

功效

主治

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食滞气胀疮,牙痛,疮疥,瘾疹,温病初起,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相关配伍

①与金银连翘牛蒡子常用,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

②与川芎石膏白芷常用,用于风热上攻,头晕眩。

③与柴胡白芍当归等常用,用于肝郁气滞

用法用量

服3~6g,宜后下类以及一些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份多的药材:如薄荷香薷等,久会致香挥发,药性损失,故宜在其它药物快要好时才下,即后下)。

禁忌

薄荷芳香辛,发汗耗,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炮制方法

除去老和杂质,略喷清水,稍润,切短段,及时低温干

生理特性

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高30~1500px,下部数具纤细的须根及水平匍匐,锐四稜,具四槽,上部被倒向微柔毛,下部仅沿稜上被微柔毛,多分枝期6-9月,果期10月,生长于水旁潮湿地,海拔可高达3500m。其对温度适应能力较强,其宿存越冬,能耐-15℃低温。其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30℃。温低于15℃时生长缓慢,高于20℃时生长加快。在20℃-30℃时,只要水肥适宜,温度越高生长越快;为长日照作物,性喜阳光。日照长,可促进薄荷,且利于薄荷油、薄荷的积累;对土壤的要求不十分严格,除过砂、过黏、酸碱度过重以及低洼排水不良的土壤外,一般土壤均能种植,以砂质壤土、冲积土为好。土壤酸碱度以pH值为6-7.5为宜。

产地

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江苏、安徽为传统地道产区,但栽培面积日益减少。

相关论述

①《纲》:“薄荷,辛能发,凉能清利,专于热。故头痛头风、眼咽喉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②《本草疏》:“薄荷,辛多于苦而无毒。辛皮毛,苦而从化,血脉热,皆阳脏也。贼风伤寒,其在表,故发汗则解。药性升,又兼辛温,故能辟恶。辛香通窍,故治腹胀满、霍乱。《食疗为能去家热,故为小儿惊风热要药。辛香走,以通关节,故逐贼风、发汗者,从汗解也。本非家药,安能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难下气;劳乏属虚,非可解,三疗俱非,明者当子之。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也。咳嗽若因肺虚客之而无热症者勿服,以其当补而愈。阴虚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脚伤寒勿服,以其病下而属故也。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药不可用。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因于疳积者不可用。小儿痘疮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

③《药品化义》:“薄荷,味辛能,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取其性锐而轻清,善头面,用治失音,疗齿,清咽喉。同川芎,以导壅滞之热。取其香而利窍,善走表,用消浮肿,热,除痛,表药入卫以疏结滞之。”

④《本草新编》:“薄荷,不特善解,尤善解忧郁,用香附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薄荷,善解半表半里,较柴胡更为轻清。”

⑤《本草求真》:“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故书载辛能发,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恶气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齿、眼、、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则妙。是以古逍遥,用此以为开郁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向导之能;肠风痢,用此以为疏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其有泄真元。”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薄荷油

下一篇 薄柱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