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遍山红

遍山红满山红,为尖子木的全株或。广泛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味苦,微甘,性凉,每年夏秋季采收。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消肿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泻痢、吐血尿血月经过多、带下、疮肿、跌打肿痛、外伤等症。【遍山红的功效介绍】:遍山红(《贵州民间药物》) 【异】暴郎、秤杆菜(《贵州民间药物》),遍山红、三藤(《广西药植录》)。 【来源】野牡丹植物。 【药用部位】尖子木全或......
目录

遍山红

遍山红花叶遍山红的功效介绍】:遍山红(《贵州民间药物》)

【异】暴郎、秤杆菜(《贵州民间药物》),遍山红、三藤(《广西药植录》)。

【来源】野牡丹植物

【药用部位】尖子木全或

遍山红花型

遍山红植物态】尖子木灌木,高0.6~1.7米。小花序上初时均被褐色星状毛,后落。对生,卵状长,长10~21厘米,宽4~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或浅心形,边缘有不规则的浅锯齿5~7条,间有无数平细脉;具长柄,在上花序下的一对无柄。花序生;花萼花瓣紫红色;萼筒状,被星状毛,先端具4齿花瓣4,倒卵形,先端渐尖;雄蕊8,4枚较长,花药S紫色,4枚较短,花药直伸,黄色;子房下位,4室,花柱S蒴果纺锤,室裂,有8肋。种子多数,镰。生于山野、丛林。分布我国西南部。

【采集】夏、秋采收。

性味】《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甘微涩。 "大肠

遍山红植株【功用治】清热解毒。治痢疾腹泻疔疮

【资源分布】分布我国西南部 。

【用法与用量】服:汤,0.5~1两。外用:捣

【选

①治痢疾遍山红一两。水服。

②治腹泻遍山红全草一两。水服。

③治疔疮遍山红捣碎患处;并用一两水服。(选出《贵州民间药物》)

遍山红·版本二

简介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拼音】Biàn Shān Hónɡ

【英文】Root of Common Oxyspora

】暴郎、秤杆菜、大坛子、大朝天罐瓶果、小罐、野楷杷、满山红、三藤、映山红、秤杆树

来源

【来源】

药材基源:为野牡丹植物尖子木全株或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Oxyspora paniculata DC.[Arhtrostemma paniculatum D. Don]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株,全年可采挖,均洗净,鲜用或切晒干。

怒放的遍山红【原态】灌木,高1-2m。四棱或钝四棱,幼时被糠秕状星状毛及具微柔毛的疏刚毛。对生;叶柄长1-7.5cm,有槽,密被糠秕状星状毛,槽被具微柔毛的刚毛;叶片坚纸质,卵形或狭椭卵形或近,长12-24cm,宽4.6-11cm,先端渐尖,基部或浅心形,边缘具不整齐小齿面被糠秕状鳞片或无,面通常仅上被糠秕状星状毛;基出7。聚伞花序组成密被星状毛,狭漏斗,具钝四棱,有纵8条,裂扁三角状卵形花瓣红以至红色,或深玫瑰红以,卵形,长约7mm,于右上角突出1小雄蕊4长4短,长者紫色药隔隆起而不伸长,短者黄色药隔隆起,基部伸长成短;子房下位,4室,无毛。蒴果卵形,长约8mm,直径约6mm,宿存萼较果长,漏斗期7-10月,果期1-5月。

生境分布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地海拔500-1900m的山谷密林下,阴湿处或溪边,以及山坡疏林下、灌丛中。

遍山红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味苦;微甘;性凉

归经】归大肠肝经

【功能治】清热利湿凉血;消肿解毒。湿热泻痢;吐血尿血月经过多;产后红崩;带下;疮肿;跌打肿痛;外伤

【用法用量】服:汤,15-30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或研末撒。

【附】①治痢疾:遍山红一两。水服。 ②治腹泻:遍山红全草一两。水服。 ③治疔疮:遍山红捣碎患处;并用一两水服。(选出《贵州民间药物》)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解热毒

2.《广西药植录》:治疥疮,毒疮。

【摘录】《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闭鞘姜

下一篇 遍地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