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叶耳蕨
形态特征
小型蕨类。陆生。根状茎短,直立或斜升,植株高10-20厘米。根茎直立,密生披针形棕色鳞片。叶簇生,叶柄长2-6厘米,基部直径1-2毫米,禾秆色,腹面有纵沟,密生披针形棕色鳞片,鳞片边缘有齿,下部边缘为卷曲的纤毛状;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倒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狭,基部略狭,一回羽状;羽片14-26对,下部的对生,向上为互生,平展或略斜向下,柄极短,矩圆形或狭矩圆形,中部的长0.8-2厘米,宽5-8毫米,先端钝或圆形。基部偏斜,上侧截形,耳状凸明显或不明显,下侧楔形,边缘有内弯的尖齿牙;具羽状脉,侧脉单一,腹面不明显,背面微凸。叶纸质,背面脉上有或疏或密的线形及毛状黄棕色鳞片,鳞片下部边缘为卷曲的纤毛状;叶轴腹面有纵沟,背面密生狭披针形,基部边缘纤毛状的鳞片,先端延伸成鞭状,顶端有芽胞能萌发新植株。
产地生境
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径源)、山东、浙江(临安、昌化)、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生长于海拔2300米以下的阴面干燥的石灰岩上。
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的时间以春季3-4月或秋季8-9月为佳。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收集孢子:将带有孢子囊群的叶片剪下,放入纸袋中风干,一周后除去叶片,收集散落孢子袋入干燥磨口瓶中存放。应注意采集外观呈褐色而未开裂的孢子囊群。
- 培养基质和容器:培养基质可选用细筛筛好的腐殖土,播种容器用花盆即可,均应蒸汽消毒半小时以上。
- 孢子播种:事先将播种容器放在浅水中充分湿润,将孢子均匀撤播在培养土上,不能盖土,容器上加盖玻璃片以保证湿度。
- 孢子培养:播种好的容器放在温室或培养箱中,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80%,每天光照4小时以上,大约10-20天左右孢子萌发形成丝状体,其后逐渐形成扁平心脏形的原叶体(配子体),约30-60天后,性器官成熟,此时应每天喷水,为受精创造条件。此后约15-30天,生长出一片小叶,形成幼孢子体。
无性繁殖
栽培技术
主要价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