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卵
基本资料
【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卵。
【采收和储藏】5-8月产卵期在河、湖及池塘岸边收集,鲜用或冷藏。
【资源分布】1.除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等地未见报道外,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2.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形态及种类
中华鳖
体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成体全长约30-40cm。头尖,吻长,形成吻突呈短管状;鼻孔位于吻突前端,上下颌缘覆有角质硬鞘,无齿,眼小;瞳孔圆表,鼓膜不明显,颈部可长达70mm以上,颈基部无颗粒状疣,头、颈可完全缩入甲内。背腹甲均无角质板而被有革质软皮,边缘具柔软的较厚的结缔组织,谷称裙边。背面皮肤有突起小疣,成纵行棱起,背部中央稍凸起,椎板8对,肋板8对,无臀板,边缘无缘板相连。背部骨片没有完全骨质化,肋骨与肋板愈合,其末端突出于肋板外侧。四肢较扁平,前肢5指;内侧三指有外露的爪;外侧二指的爪全被皮肤包裹而不外露,后肢趾爪生长情况亦同,指、趾间具蹼而发达。雄性体较扁而尾较长,末端露出于裙边;雌性尾粗短,不露出裙边。泄殖肛孔纵裂。头颈部上面橄榄绿色,下面黄色,下颌至喉部有黄色斑纹,两眼前后有黑纹,眼后头顶部有10余个黑点。体背橄榄绿色或黑棕色,具黑斑,腹部肉黄色,两侧裙边处有绿色大斑纹,近尾部有两团豌豆大的绿色斑纹。前肢上面橄榄绿色;下面淡黄色,后肢上面色较浅。尾部正中为橄榄绿色,余皆为淡黄色。
山瑞鳖
体近圆形,当体重9kg时,长、宽达36cm×21cm,体重大者可达20kg。体背隆起,皮肤粗糙,体背、边缘、颈基部、四肢及尾部均有大小不等的肉质喜钉状突起;体后部的鼓钉更大而密。边缘内质裙边甚为肥厚。四肢粗壮,侧扁。尾短,略呈扁圆锥形,基部宽,末端尖。体灰黑色、墨绿色、紫黑色或黑青莲色。头、四肢乌黑色或墨绿色。腹面乌黑色带紫,具深色斑块。
鳖卵的孵化
如何收集
在产卵季节,每天清晨要仔细检查产卵场,发现产卵的洞穴即做好标记。刚产出的卵光泽明亮,呈淡橘红色至米黄色,此时胚胎尚未固定,不宜搬动。卵产出后8至30小时后,其胚胎已固定,动物极(白色)一端和植物极(黄色)一端分界明显,动物极的一端出现圆形的小白点,此时方可收卵,先仔细拨开沙土,轻轻取出卵粒,防止震荡,同时进行受精鉴别。
凡动物极明亮清晰、边缘整齐的是受精卵,可集中放在铺有潮沙的木制采集盘内,动物极必须向上。凡色泽灰暗、无白色圆形亮区,或亮区不清晰且不继续扩大者,可剔除掉。鳌卵收集以后,要把地面整平,清除痕迹,既有利鳖的产卵,又可避免产卵迹象混乱。
怎样孵化鳌卵
鳖卵的孵化有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两种方式。自然孵化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及生物敌害的侵袭,孵化率和成活率都很低。人工孵化时由于孵化率高,孵化期短,大大提高了养鳌生产的效益。鳖卵孵化的最佳温度是30℃,43至47天破壳,孵化率可达93%。在35至37℃时,虽然出壳提前(43至44天),但孵化率下降(65.5%至80%)。40℃时则全部死亡。在自然条件下,孵化时间延长到80天以上,孵化率仅40%左右。
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5%至85%。孵化期要严防卵遭水淹,如果表层沙土过干,也要适当洒水,但忌洒得过多。鳖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尤其是后期,对变化十分敏感,气体交换更加频繁,很容易在晚期造成死亡。因此,在鳖卵发育后,应十分注意控制好温度、湿度和沙土中含水量。当鳌的受精卵胚胎发育完全时,稚鳖即从卵内破壳而出。刚出壳的稚鳌有趋水性,它能自动钻出泥沙。
为了促使稚鳌出壳整齐和提高孵化率,可根据预测的出壳时间,进行人工诱导出壳。方法是将卵浸人20至30℃的清水中,仅几分钟,稚鳖便会成批破壳而出!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