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艾草

艾草 艾草(Artemisia argyiH. Lév. & Vaniot)又萧茅、艾蒿、蓬藁,菊科蒿属,是多年生草本或灌木植物主根明显,略粗长,侧根多,地下横卧;单生或少数;被有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头状花序,无梗或近无梗。艾草植株有浓烈香,高50-150厘米,单生或少数,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厚纸质,全株有白色茸毛,基......
目录

物种起源

称由来

《诗·采葛》传:“艾所以疗疾。”《孟子》:“求三年之艾也。”艾可服外灸,很早就广泛用于治病。故《录》谓之“医草”,《埤雅》又有“灸草”。艾之为,取于治病。艾,从艹,薞声,通薞。《诗》毛传:“艾,治也”。《释补》:“艾,又也;又,治也。”艾与薞古音相同,均属疑纽月部。陆佃《埤雅》云:“《博物志》曰削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艾曰台,其以此乎?”郝懿《尔雅义疏》谓《埤雅》“妄生异说。不知古凝,艾从薞声,台古读如题,是台即艾之声。”又艾有久义,《诗·小雅·灯》:“夜未艾”。毛传:“艾,久也。”是艾亦训久,以艾治病,“久而弥善”,故灸病之草“艾”。《纲》:“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物,日下重之,谓之蕲艾。”类蒿,故艾蒿。干后色黄,而黄草。五月艾者,乃由采收时月得

品种考

本品入药始载于《录》,曰:“艾,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暴干。作,勿令见。”《本草图》曰:“艾,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百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类蒿而白,以苗短者为佳,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暴干,陈久可用。”《纲》曰:“艾,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生苗成丛。其直生,白色,高四五。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桠上复有小尖,面青白,有茸而柔厚。七八月间出穗如车前穗,细结实累累盈,中有细子,霜后始枯。皆以五月五日连刈取,暴干收。”据以上所述态、用途及附图,其原植物基本与本品相符。

植物

艾蒿(尔雅、本草纲),白蒿 [农本草(部分)、本草纲(部分)],台(尔雅),医草(录),甜艾(本草求原),灸草(埤雅),海艾、白艾、蕲艾(本草纲),阿及艾(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家艾、艾、陈艾(中药俗称),大艾、祁艾(河北),大艾、艾绒、艾蓬(江苏、江西上海),五月艾(福建广东四川),黄草(台湾),野艾(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白陈艾、家陈艾(四川),红艾、艾(云南),“恰尔古斯一苏伊加”、“荽哈”(蒙语),“黑阴威”(瑶族土

形态特征

艾草艾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灌木植物植株有浓烈香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单生或少数,高80-150(-25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草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长3-5厘米;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

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基生具长柄,期萎谢;下部或宽卵形,羽状深裂,每侧具裂2-3枚,裂或倒卵状长,每裂有2-3枚小裂齿,干后侧脉多为深褐色或锈色,叶柄长0.5-0.8厘米;中部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近菱形,长5-8厘米,宽4-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至半裂,每侧裂2-3枚,裂卵形、卵状披针披针,长2.5-5厘米,宽1.5-2厘米,不再分裂或每侧有1-2枚缺齿叶基部宽楔形渐狭成短柄,叶脉明显,在面凸起,干时锈色,叶柄长0.2-0.5厘米,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苞片羽状半裂、浅裂或3深裂或3浅裂,或不分裂,而为、长椭披针披针或线状披针

头状花序,直径2.5-3(-3.5)毫米,无梗或近无梗,每数枚至10余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并在上通常再组成狭窄、尖塔花序头状花序下倾;总苞3-4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小,草质,卵形或狭卵形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边缘膜质,中层总苞较外层长,长卵形面被蛛丝状绵毛,总苞质薄,面近无毛;花序托小;雌花6-10朵,花冠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色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2叉;两性8-12朵,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檐部紫色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基部有不明显的小尖头,花柱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叉,后向外弯,叉端截形,并有毛。瘦果卵形或长

艾在野外有很多同属的植物,并且长得相似,人们常常会弄混淆艾、南艾蒿、野艾蒿、中亚苦蒿,于是也将其统称为“艾蒿”。

生长习性

生长机制

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艾的自然分布广泛,除极干旱与高地区外,几遍及全中国。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朝鲜、日本也有。日本栽培艾对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耐耐旱,喜温暖、湿润的候,以潮湿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人工栽培在丘陵、低中山地区,生长繁盛期24-30℃。

艾极易繁衍生长,冬季低温小于-3℃时,当年生宿生长不好。温高于30℃时,杆易老化、抽病虫害加重。

分布范围

原产地

俄罗斯(阿穆尔州、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堪察加、哈巴罗夫斯克)、中国(华北、中南、东南、蒙古、东北)和朝鲜。

进区

阿富汗、阿勒泰、印度(阿萨姆邦)、孟加拉国、俄罗斯(布里亚特、雅库茨基、伊尔库茨克、马加、外高加索、北高加索、中欧区、赤塔、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东欧区)、喜马拉雅西部和东部、伊朗伊拉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科威特、黎巴嫩叙利亚、蒙古、尼泊尔、阿曼、巴勒斯坦、中国(西藏新疆青海)、罗马尼亚沙特阿拉伯、西奈半岛、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图瓦、乌克兰、乌兹克斯坦、西西伯利亚和也门

繁殖栽培

播种

种子繁殖应于早春播种,3-4月可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40-50厘米,播种后覆土不宜太厚,以0.5厘米为宜或以盖严种子为度。苗高10-15厘米时,20-30厘米定苗。

分株

分蘖能力强,一般1株艾一年能分蘖成几株至几十株,可以作为分株繁殖的材料。因此,生产上大部分采用分株繁殖式,该式也是人工栽培繁殖式。每年3-4月,由生长出的幼苗高15-20厘米时,在土壤湿润时,最好是雨后或浇水后,挖取艾全株45厘米×30厘米种植,栽培后2-3天若无降水要滴水保墒。

栽培

艾草艾草的适应性较强,但以潮湿肥沃的砂质壤生长较好,较耐,我国南北各地都可栽种。以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

1.种子态:瘦果,无毛,种子长四棱,表面浅黄绿色种皮薄,质软。干粒重0.12克。

2.留种和种子培育:留种应以2~ 3年生植株为好,选留生长健壮、铲、无病虫害植株留下不收割。待果实成熟时10~11月,当瘦果浅黄绿色时,剪下果,摊晾至干,粒、过筛、簸去杂质,种子装于布袋里,放于阴凉干处贮藏。种子寿命短,一夏季就丧失发力。

3.种子繁殖法:应于早春播种,南南2~3月,北3~4月,可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40~50厘米,播种后覆土不宜太厚,以0.5厘米为宜或以盖着种子为度,覆土太厚种子出苗难。出苗后注意松士除草和间苗,苗高10 -15厘米时,20~ 30厘米定苗。

4.繁殖法:产上以繁殖。栽种期通常在早春,在苞萌动前,挖取多年生地下,将全挖出,选取嫩的,掰成10~12厘米长的段,晾半天,栽时40~ 50厘米沟,把20厘米左右的株平放于沟,再覆士镇压,土壤较干的栽后应及时浇水,出苗后要注意及时松土除草和追肥。

栽培技巧

一、生产中要以分株进无性繁殖,需要注意分株的时间。但也可用种子繁殖。一般进种子繁殖在3月份播种,繁殖在11月份进

二、选址需谨慎。畦宽1.5米左右,畦面中间高两边低似“”型,以免积水,造成病害。

三、施肥有讲究。播种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每667米2施腐熟的农家肥4000千克,深耕与土壤充分拦匀,排后即浇一次充足的底水。

三、肥料有要求。每年3月初在地越冬的萌发,4月下旬采收第一茬,每公顷每茬采收鲜产品11250~15000千克,每年收获4~5茬。每采收一茬后都要施一定的追肥,追肥以腐熟的稀人畜粪为,适当配以磷钾肥。生产中要保持土壤湿润。

主要价值

药用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系,每至端午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干枯后的株体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纲》除记载有“白蒿”及“白艾’外,还记载有“蕲艾”(产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可入药。此系艾的栽培品种cv. qiai,与原种(野生种)的区在于:栽培品种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浓烈;厚纸质,被毛密而厚,中部羽状浅裂,上部通常不分裂,或长,最长可达7-8厘米,宽1.5厘米,揉之常成棉絮状;入药,性温、苦、辛、微甘。

全草入药,有温、去湿、止、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气管炎与哮喘,水洗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痛等;艾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本草纲》记载:艾以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具回阳、理气、逐湿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台湾正流的“药草”,大多就是选用艾草于艾性能,《本草》载:“艾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走三阴理气,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能透诸而除百病。”说明用艾作施灸材料,有通,祛除阴消肿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药理发现,艾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它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 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

艾草有调﹑安胎止崩﹑湿之效。治月经不调﹑腹痛流产子宫湿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因它可削,又可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现代实验研究明,艾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作用;止及抗凝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作用等。艾草可作“艾”、“汤”、“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艾草具有特殊的香味,做成馨香枕头有安眠助睡解乏的功效。艾草汁,然后稀释兑水沐,可除身上长的小红疙瘩。此外,艾草还可以驱蚊蝇、灭菌消毒、预防疾病。艾草还用于针灸术的“灸”,用艾草脚也有很多保健功效。因为艾草有很多治病功能,有一种说法是,艾草在端午这天乘着水采到后,药效最好。

食用

艾具有独特的味道,会被加入传统糕点中,其嫩及幼苗也可作菜蔬供人食用。

艾草也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在中国南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艾草作为要原料做成的。即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糯米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部分地区会加上绿豆蓉),再将之熟即可。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子和,作蔬菜食用。

每逢立春时分赣州客家人有采集艾草做成艾米果的习俗。艾米果的状与饺子有点像,但体积更大,有馅,美味可,可当食。

染料

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染色还具有功能性作用。

印泥

印泥的要原料是朱砂、朱镖、艾绒蓖麻油、麝香冰片等调和而成。艾绒必须预先备制。取陈艾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既成为艾绒可使用。而艾绒又有两种,以上法炮制者为粗艾绒,一斤可得六、七两,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细加工,过数十日晒,筛拣数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两,变为土黄色者,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也是作印泥的原料,用于直接灸法,物美价,可以选购。细艾绒用放大镜一看,好像一堆小毛毛虫,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杂质。日本有传承几百年的艾绒商家,如东京“釜屋会社”,釜屋牌艾绒有三百多年历史了。还有“三惠贸易会社”等等,他们的货源多来自中国湖南艾医,釜屋一家一年产艾绒就达十余吨之多。

印泥中加入艾能改进传统印泥的弹性和保湿性能,使印泥带有芬芳气味,兼具抑菌作用。

植物文化

中国在端午有悬艾草的习俗。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到端午之际,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容之一,家家洒扫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南一些地用菖蒲、艾、榴、蒜头、龙船花,制成人或虎,称为艾人、艾虎;一些地艾草制成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中国端午挂艾历史悠久,南北朝时便出现在门挂艾人禳毒的俗。在宋代,端午挂天师符,且以艾草大蒜诸物缚成骑虎天师像,用以驱辟毒。艾灸历史悠久,三国时期曹翕写的《曹氏灸》便有记载,艾灸对人体体表或体生长出的肿等有特殊疗效。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艾实

下一篇 石荠苎

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