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汤
《普济本事方》卷三:贝母汤
处方:贝母(去心,姜制)黄芩(生,去皮)干姜(生)陈皮(去白)五味子(拣)各30克 桑白皮(蜜炙)半夏(汤浸)柴胡(去苗)桂心(不见火)各15克 木香 炙甘草各7.5克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15克,加杏仁(去皮、尖)7个,生姜5片,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热服。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三
《御药院方》卷五:贝母汤
处方:贝母(去心)桑白皮<锉)五味子 甘草(炙,锉)各15克 款冬花60克 知母7.5克 杏仁(去皮、尖,麸炒)22.5克
制法:上粗捣筛。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御药院方》卷五
《幼幼新书》卷十五引《婴孺方》:贝母汤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贝母汤
处方:贝母(去心)3分,款冬花1两,麻黄(去根节)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1两,甘草(炙,锉)3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外台》卷十引《小品方》:贝母汤
《活幼心书》卷下:贝母汤
《医统》卷四十四引《医林》:贝母汤
处方:贝母(姜汁浸半日)2钱,五味子2钱,桑白皮2钱,黄芩2钱,陈皮2钱,半夏半钱,甘草(炙)半钱,桂心半钱,柴胡半钱,木香半钱,杏仁(去皮尖,炒)14粒,干姜(炮)2分半。
《杏苑》卷五:贝母汤
《医彻》卷四:贝母汤
《产孕集》卷下:贝母汤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贝母汤
处方:贝母(炮,去心)1两,桑根白皮(锉)1两,款冬花1两,甘草(炙)1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叶3-7片,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圣济总录》卷一六五:贝母汤
处方:贝母(去心)1两,桑根白皮(锉)1两,紫菀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五味子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别研)1两半,人参1两半,葶苈(隔纸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本事》卷三:贝母汤
处方:贝母1两(去心,姜制半日,焙),黄芩(生,去皮)1两,干姜(生,)1两,陈皮(去白)1两,五味子(拣)1两,桑白皮(洗净,蜜炙黄)半两,半夏(汤浸7次)半两,柴胡(去苗,净洗)半两,桂心(不见火)半两,木香1分,甘草1分(炙)。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诸嗽久不愈。
临床应用:久嗽:黄师文云;戊申冬,有姓蒋者,其妻积年嗽,制此方授之,一服愈。以此治嗽,悉皆愈。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半,加杏仁7个(去皮尖,碎之)生姜7片,同煎至7分,去滓热服。
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贝母气味苦甘微寒,入手太阴少阴;黄芩气味苦寒,入手太阴;干姜气味辛温,入手足太阴;陈皮气味苦辛微温,入手足太阴;五味子气味俱全,兼入五脏;桑白皮气味苦辛温,入手太阴;半夏气味辛温,入足阳明;柴胡气味辛甘平,入足少阳;桂心气味辛甘大热,入足厥阴;木香气味辛温,入足太阴;甘草气味甘平入脾,能和诸药之性,兼入十二经络,再佐以生姜之达表,不专为肺经咳嗽而设也。经云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嗽,故方中之品兼行五脏,积久成痼,能一旦肃清矣。
摘录:《本事》卷三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贝母汤
处方:贝母(去心)1两,麦门冬(去心,焙)3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20枚,生姜(切,焙)1两,石膏(碎)1两,黄芩(去黑心)半两,甘草(炙,锉)1两,五味子半两,白术(锉)半两,淡竹叶1握(切)。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下蜜2钱搅匀,空心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张涣方》:贝母汤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