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简称运,又称运说,是古人研究候变化与疾病系的一门问,以干支系统进演绎,总结人在宇宙中的生理、病理变化。五运六气是一综科,其范围涵盖古代天文、物候、地理,属于医和时间医的范畴。 在中医领域的运用中,扩展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有启奥升堂之功。运说的中容。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
目录

基本简介

说的中容。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运,统称五运,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金,辰戌配为太阳水,叫做六气,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之间,观察其生治与承制的系,以判断该年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容。

解读

说的中容。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运,统称五运。前干属阳,后干属阴,如年干逢甲,便是阳土运年,年干逢己,便是阴土运年,阳年太过,阴年不及,依法推算,便知本年属某运。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金,辰戌配为太阳水,叫做六气木、君火相火湿土、金、水顺序,分于一年的二十四,是谓。又木、君火湿土、相火金、水的顺序,分为司天、在泉、左右四间六步,是谓客一年四季,年年不变,客则以每年的年支推算。如年支逢辰逢戌,总为水司天,湿土在泉;逢卯逢酉,总为金司天,君火在泉。司天管上半年,在泉管下半年,依此类推。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之间,观察其生制与承制的系,以判断该年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容。

中医应用

1、扩展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

阴阳拓展为五运六气。《》理论素以阴阳为框架。这个框架可堪为科史专家库恩所谓的“科范型”,是指在一定时期术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手段等的总体,是术操作的共有的基础和准则。阴阳是认识自然的观念、法也是基本的思维模式和对自然事物的分类判据。中国古代自《易》起,就把阴阳作为本体,用以说明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之后又为法、思维式和抽象为哲理论。五从《尚书·洪范》的五种势力式(见陈遵妫《中国天文史》),《管子·五》的“作立五,以正天”,到《史记·历书》“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史记·日者列传》也概言:“人取于五者也”。由是而五从物而及天地人,是对自然图式及规律的认识。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发展,阴阳的原初框架在术数和医中己所用了,正值期待突破之际,运理论把阴阳发展为五运六气阴阳的一分为二演为一分为三的三阴三阳,五又有五运太过不及之化和相胜等,突破生克。五运又和六气交叉联系。仅从象因素而论,五运六气及其太过、不及的候模式,比时序的五季就更为丰富。而且因于对运与交叉的“与天地同和”的观察中,人们认识到更多的自然现象,特是生命现象,其解释能力也远远超越了以前的相生相克、离等等。五运六气发现了许多自然和生命的规律,例如候和生命的周期现象,人在不同候模式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情况,自然和人的气化规律和病机问题等等。这一拓展和增益了的新理论框架,不仅纳入了东汉时以前的医实践,其后的一些医成果,也往往续接在这个框架上,例如金元四家的医成就乃至温病说等等。

自王推出七篇大论(《黄帝·素问》第六十六、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七十、七十一、七十四)以后,或因非《素问》原文而被视为伪书而不取,或因过于重视格局推演的准确性而争议不休。以致对其构建《》理论框架的重要意义反而被忽略了。对于运的推演,《素问·五运大论》就说过,应该持“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的态度。大论本身也没将推演视为第一要义。倒是《灵枢·五变》“先立其年,以之其时”,一语概括了运推算的总则。由是也可见七篇大论与《》诸篇的理论联系。

2、肇基化元的生命观

《素问·天元纪大论》宗明义论述人之元和天地元之一体,是由其生生化化而来:“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之始,五运终天,布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耀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这—元—五运—阴阳—时空—万物的宇宙演化模式,是对《难·十四难》元或东汉王充元论的发展,比宋代的一元论早一千多年。此论认为人和天地一样,都是元所化,比“人与天地相参”,更进一步表达了结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性。这也是以运理论认识疾病的依据。也是运推演格局“善言始者,必会于中”的理论依据。运以五、六为万物规律,是对《易·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的继承。五运六气推演格局,在逻上也深具价值。其推演分三步:(1)依天文知识定历法和值年干支;(2)据干支推五运和六气,以及两者的制约系;(3)据各年各运季候特点,进一步确定疾病流和防治原则。这种运应象的逻式,为当代逻家所注。汪奠基先生在《中国逻思想史》中指出:其推断结论,都是从一定的归纳分析法得来。这种喻比法,可以推原中国古代的逻思想(汪奠基,中国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5页)。

3、建立了五运病和六气为病的流

中国先民进入农牧社会以后,对季等时间因素和六气非常重视。《》多篇论述四时和六气的致病问题。在七篇大论里,把五运病和六气为病,论述得最为确实而系统,不仅是病象逼真准确,而且奠立了中医病因和时病疫病的理论基础。五运六气的总则是“顺天察运,因变以求。”五运是五交之中,运说指认它源于五星,以其五的特征和时序的五季相应而影响人的健康,五运可以用天干为符号来表达,在五种不同候模式中,对人体的脏象经络呈不同的亲和性,这种以时间时序为特征的致病为五运病。《素问·天元纪大论》指出五运病原因是:“五更立,各有所失,非其位则,当其位则正。”即一年五季的当令时序提前或错后,都是“非其位则”而致病。《素问·交变大论》详述了岁运太过和不及所累及的脏腑和症状表现的十种情况,论中虽然没有述及是否有其统计资料为凭,但这种概括具有理论模型的价值己是成熟的病因容了。又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叙述了五运回薄,盛衰不同,郁积乃发,发生了五郁的情况。以其天人相应候有五郁,人的五脏也呈现五郁而发生五种郁。此中论述了五郁之的特征,也推论出相应的治则治法。这也是对中医的丰富。金元医家的朱溪就是在研究五郁,以其独到而卓成一家的。

从医和述六气到《》,都把湿六种因素作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因素,称为六气。在五运六气中,六气间阐述的是地面垂直候的特征,以地支为符号,可阴阳论其属性划分为三阴三阳。如果说,五运是以时间象因素为特征的话,六气则以空间的垂直象为。但六气在不同的年代有其变化,在一年的六个段中变化就更大,故六气重视的是客的司天、在泉。作为致病因素的六气,在七篇大论纳入《》前,己认识到六气太过可为六淫六气致病都可发热,以六气杂至相来解释痹、诸、泻泄、水肿、疼痛等,而在五运六气中的六气为病,则更具有深刻性、丰富性与系统性。此之六气,既是可以周期环出现的六种候模式,又是以其气化胜复、太过、不及、同化、兼化、非其时有其的重要因素。《素问·五运大论》以“不当其位者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以“非气化者,是谓灾也”,以此,六气的异常气化都成为致病的病因,比之六淫具有更多的致病要素。

六气为病的理论,对于致病情况的认识,远不是一种病因产生一个症状,而是一种病因发一系列的症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论述了六气同化导致的六大类型常见病多发病情况,称为“病之常也”。此六大类堪为一种疾病模式,可以“各归不胜而为化”,转化为另一类疾病模式,论中称之为“十二变”。又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以六气胜复和司天在泉,阐述了六气相胜、六气之复、六气司天和六气在泉,每项分六类共二十四类的病型候纲要。这些应是以实践观察为依据的。实为对值年疾病流和各季病的纲领性概括。其中化代违时致病成为明清温病派“原温病之始”的理论依据。

4、提出了气化说的理论纲领

气化之论是中国古代传统科与哲的核。五运气化来自“河图”。是以天人一和的运来阐述自然造本体、造化之变和人体功能的发生、运、转化的说。气化的认识来源大致有三个面:一是对自然现象包括天文象大地等自然现象的观察;二是对生命现象的观察;三是《易》和中国古代哲中气的理论。《易》的变易思想,泰卦的阴阳升降交泰,到汉代荀爽详述升降之后,己把易理和论结,《易纬》提出了“元变易”。《图书编·乾象典》说:“至而物感,则物感而候变”,以气化感应论候之变。汉代王延寿在《鲁孟光殿赋》中道:“包阴阳之变化,含元之烟温”以阴阳和元结来本万物。气化论是构建《》理论的思想干之一。例如《》的人身小宇宙观念,把气化融进了解剖的脏腑发展为藏象,从而建立了中医的“真而不实,虚而不假”的人体模型。人体藏象和经络穴位气化功能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把气化的激发作用称为“少火生气”,而《素问·六藏象论》把少阳的启动作用称为“十一藏皆取决于”。甚至生理、理现象也释以气化,如《素问·痛论》言之“怒则上”、“恐则下”。气化论贯穿于《》理论后,使其人体的模式从解剖的构成论转为气化的生成论。

》之运用气化论,但并无系统的专论或质认其渊源,倒是在七篇大论里系统地论述了其哲、天文的来源和气化规律,是五运六气提出了气化说的理论纲领。其元—五阴阳的化生顺序,与习见的元阴阳—五之序迥异,此中的哲概括是五运六气气化的哲依据。《素问·六微旨大论》对气化的运动式的观测法做了具体的论述,乃是“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从天文象测六位的标本中见之应见的数据,进而推验出气化理论。五运六气中的气化论其纲领是:1、升降出入;2、五运及六气皆因时、因盛衰而化,又皆应人应脏腑,六气之化为三阴三阳,有开合枢之变;3、在自然及人体中皆有,人体有卫等诸十二中依时序而;4、人有食饮之化,精气之化;5、气化亢害承制规律;6、气化天人相应,有标本中见之;7、五运和六气两种气化五六相之周期,气化异常致病也有周期,周期可呈现规律性与可预测性,即“顺天之时,疾病可与期”。五运六气以此可堪称中医的周期表。

5、五运六气的用药规律与气化药理

七篇大论之药理论和《农本草》有近缘系,但更为深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了用药“四畏”,即“用热无犯热,用无犯,用温无犯温,用凉无犯凉”,又指出,“发表不远热,温里不远”。《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五味阴阳之用”的理论,明确论述了“辛甘发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泻为阳”。进而提出了系统的六气司天、在泉的调配之法,是配伍用药理论的篙矢。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中,进一步发挥为“五运六淫用药式”。《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了制原则:“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九,制之大也。”奠定了规律的原则。至于运的升降理论,在药面,刘完素在《素问药注》中,提出气化论药性的理论问题,其后张元素在《珍珠囊》中为之响应,明末王象晋在《保安堂三补简便验》中,具叙了升降浮沉药理和应季加减用药之理。无怪乎清代蒋廷秀在《吴医汇讲》中称升降出入为“辨治百病之纲领”。七篇大论所叙及的气化仍未完备,到金元及明清仍有发展,例如金代刘完素将“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论为“君火”,据此人身也有相火,又著《素问药注》以气化论药性;元代李东垣论述为人身气化中枢决升降;朱溪发扬河间之论创相火论,又对五运太过之五郁加以发扬,创越鞠而治抑郁;明代温补家把气化动力归于命门,其中孙一奎的动力命门阐述最为详细。在气化论之应用面则历代医家最有创新,如王在注文中提出归原,李东垣创甘温除热,朱溪论提壶揭盖,喻嘉言立畜置介,吴鞠通用增水舟法等,把气化之用发扬得至为传

6、具论病机并抉发为病机

病机”一词,在中医典中两见:一见于《农本草·序录》:“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再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察病机,无失气宜”,以下即是著的“病机十九条”。后世由此再发挥为病机说。“机”为“几”演来。春秋时出现了“机”。甲文之“几”,上为脐带象,下为斧的状,表示新婴诞生与事件的发生。所谓“万变发于一机”。东汉许慎未见过甲文,其《说文》言“机”“从丝从戍”虽误,但他也说“发谓之机”。钱钟书先生认为“机”的蕴义源于《易》。《易传·系辞上》:“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机)也。”钱钟书智者《法华玄义》总括曰:“机有三义:机是微义,是义,是宜义。”(《管锥篇·卷一》)五运六气之言病机,是在五运与六气因变而致病在其初动之时,从微小的征兆可推断发展趋势。《鬼谷子·揣》讲“几(机)之势”,《阴符·下篇》言“机在”和其后的“烛照机先”以及《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至道在微”,都是从微小的征兆去预见推断发展态势。是反映论而不是凭空推。《素问·至真要大论》依据“岁藏害”和“以所临藏命其病”的观察所得,辟地归纳出五脏病机六气病机,“诸掉眩,皆属于”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共176,指出据运作用于脏腑的病象,就可以凭一而断。这在识病上真可以做到“其变机微而所动者大”,从初萌之微变能把握全病的机要,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其十九条也是于术数之论,即《周牌算》所谓:“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十九岁为一章。”金代刘完素深得病机的机要价值,用了35年的时间研究《》,在病机上把176发展为277,反复论辨以申之,凡两万余言,著成《素问玄病原病式》。此书“盖求运言象之意,而得其自然妙之情理”(《郑堂读书记》)。清代以前,大医屡倡“一断于”,而病机十九条,则成为“中之”,其病机的意旨仍是“机要”之义。只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面是阐发理论的需要,另一面是受西医“机制”的影响,中医著作中对“病机”一词诠释成“机理”。从机要到机理的衍伸,也体现了当代中医理论观念的某些改变。金元医家对气化理论的创新和对病机的重视,改变了汉唐以后中医的理论范式。如果说《》的“理论—整体”范式,远较《五十二病》及以前医著的对症用药优越成熟的话;《伤寒论》建立的是“验—案例”医范式则是一次重要的范式转换。金元医家依据气化病机的理论建立的是“整体—病机”范式,此后的医家则可以气化病机理论处治病,医家可以据升降出入而用药以补中益阴火,以疏通卫气逐瘀化痰治疗失眠,可以见休治,见休治等等,突破了对应以此把中医的理论范式提到一个新的层次,是所谓“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7、养生理论之龟镜

七篇大论中在预测病害因素指导下的养生理论,堪为古籍中最完备者。中国古代,从《左传》以降就认为天年是一百二十岁:“上寿百二十年,中寿百岁,下寿八十。”《灵枢·天年》、《灵枢·五色》皆以百岁为中寿。《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之“度百岁乃去”王注曰:“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此天寿为一百二十岁是两个六十甲子周期,故他在《玄珠密语·序》中道:“此者是人能顺天之五六气者,可尽天年一百二十岁矣。”既是如此,养生首要的就是遵五运六气的规律。人与天地相应,与天地同元同息同化,就要五运六气“顺天时,善天和”来养生。对此,七篇大论中的养生,远比象阴阳、法四时、应五脏、避八等论述更为深刻系统。在中国古代养生理论中,有动说,如《易》“天健”之论,有《吕氏春秋》的“流水不腐”及清代元的“养身莫善于习动”之论;有静养说,如汉代桓谭的“人生如燃烛”的耗之论;也有动静和谐之说,如《》言“能动能静,解以长生”;还有讲生命在于激荡者,如《易·大壮·象》之“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系辞上》“鼓之舞之以尽”。古代养生还重视顺天避和食养等。五运六气之论养生,则是在天人一观的指导下,以顺应五运六气奏和框架下,建立起应时宜地的防灾避的理论系统。气化理论更强调“动”,《素问·六微旨大论》言:“成败倚伏生乎动”,所应避之“”就更为丰富,不仅包括五运六气之太过不及、生气、杀、胜、复、毒等,还包括非其时有其、非其位则等。《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阴所奉其人寿,阳所降其人夭”,论述了地理环境与寿命的系。论及气化和饮食及药物系时,《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久而增”之论,指出在人体对饮食和药物代谢中,久用产生气化惯性,可改变人体的反应机制,这一论断不只在养生,也有指导用药的意义。五运六气的养生理论一再强调“机”的作用。在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养生时,《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夫经络以通,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无使倾移,其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此语可谓五运六气养生理论之总要。《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比又进一步强调:“正平,长有天命。”从上可见五运六气的“顺时,善天和”的养生理论,具有丰富性和实践性。王在《玄珠密语·序》中称“可以修养五,资益群生”,王又说他的祖师称其为“本无之机,其来可见,其往可追。”以此说,五运六气养生理论确实是值得大力弘扬的民族文化之瑰宝!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五声音阶

下一篇 相乘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