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重阳节

重阳节 重阳,又称登高,老年,中国民间传统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祈福、拜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日活动的两大重要题。同时,重阳还有吃重阳糕、重阳馍、糍粑重阳糕......
目录

节日起源

重阳,又称“踏秋”,汉族传统日。庆祝重阳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日。重阳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起源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的基础。

起源其二

重阳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星宿标志的“大”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大”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星为季生产与季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奉若神明

在古代,古人对总有莫的恐惧,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并认为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时,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仪式那样,人们要相应的送祭仪。古代的祭仪情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仪中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的衰减而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

起源其三

重阳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重阳,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历史演变

年代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重阳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的活动。
汉代重阳的习俗渐渐流。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俗便在民间传了。
三国时代重阳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的习俗。
唐朝重阳被定为正式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并且在日期间进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了当时北宋重阳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有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始吃糕。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
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俗依旧盛
20世纪80年中国一些地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敬老”。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

节日风俗

民俗活动

普遍习俗

习俗详介图例
登高,旅游

重阳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爽,这个季登高远望可达到怡、健身祛病的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的“龙山落帽”故事。

赏菊并饮,菊花重阳佳,中国有饮菊花的传统习俗。菊花,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直到明清,菊花仍然盛,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古代还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茱萸入药,可制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湿、逐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翁”。
簪,菊花重阳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如此,历代盛。清代,北京重阳的习俗是把菊花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吃,重阳糕重阳糕亦称“糕”,汉族重阳食品。流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重阳糕法与年糕相同,不过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杏仁等果馕、加糖制而成。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

各地差异

地区习俗
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系的家会互相送礼,称为“追”。永平府以重阳的天占未来晴雨。重阳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无山,县民多于重阳上城楼登高。
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为财生日,家家焦饼祭财。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西乡县重阳,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采茱萸,可以治疼。
江苏重阳,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连缀成旗,插于中。长洲县重阳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重阳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上海,豫园,于重阳办菊,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绍兴府重阳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江西广丰县,九月九日打,糍粑,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武昌县于重阳日酿,据说此所酿之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社田祖之
福建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海澄县重阳筝为戏,称为“槎”
广东

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酬愿,皆用大

广西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清明是春祭,重阳作为秋祭,重阳拜山是岭南俗之一,慎终追远、顾本思源的传统数千年来沿袭至今。
四川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制醪糟。俗话说:“重阳,香甜可”。
山西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胜古迹,成为日的盛。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胜概,我辈登高”,“东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言。
河南中国菊花会始办于1983年,封是以菊花每年一次年会的唯一的城市
香港香港会在这天纪念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捐躯军人(原重光纪念日仪式)
台湾拜红龟粿,红龟粿为闽南人日祭祀之糯米制食品,扁平约巴掌大小,红色外压龟印包馅,以植物为垫。类似相的食品有“红糕”、包卷状,切为小块一般只作为甜点用。
国外
韩国,菜玩游戏,放
日本子,吃栗子饭,祭菊。

敬老活动

来源

敬老活动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范。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敬老”,重阳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作为老年,并于2013年7月1日起实施。因此重阳这天又是“敬老日”、“敬老”或“老年”、“老人”。

活动

重阳期间,中国各地会办丰富多彩的题活动和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造尊敬老年人、爱老年人的社会氛围。

文学记述

话传说

《续齐谐记》记载

较早有重阳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登高饮菊花,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民间演化版本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出去访仙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道,访遍各地的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一盅菊花,并且密授辟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茱萸,一盅菊花,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登高的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诗词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重阳佳,寓意深远,人们对此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以下列部分诗词:

朝代诗词作者
唐代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卢照邻,(636年,695年)
蜀中九日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689-740)
过故人庄孟浩然,(689-740)
九月十日即事李白,(701年,762年)
九日作王缙,(700年,781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
登高,(712,770)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刘长卿,(726—786)
重阳席上赋白菊白居易,(772~846)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公元803,约852年)
宋代踏莎,·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辛弃疾,(1140,1207)
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
重阳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
元代沉醉东·重九汉卿,(约1220年──1300年)
明末清初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1613年—16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采桑子·重阳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

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俗语中有很多是于岁时日的,重阳也不例外。下面这几则都是有重阳的歌谣俗语,体现出了重阳饮菊、放筝的俗,以及在重阳这日占卜天俗。

民间歌谣
序号歌谣序号歌谣
1重阳,又试话登高。究竟年年如是,有乜功劳?虽则系如画嘅秋山,游吓亦好,做乜偏要向往重阳个日,至晓得骚。你话敢样就可以避灾,亦何不大早。点解你单身前往、又试剩落个的妻孥。讲话一部通书,都唔睇得到老。况系个的区区陈迹,重驶乜咁操。既系你上日唔知,我亦唔怪得你去做。唉!悭吓脚步,何苦去烦恼。不若静坐思量,想吓边一样可图。3九月九,个个都去登高,你睇个班嫩仔,走得气嘈嘈。放起个只纸鹞在高处舞,扶汉声声(响弓声),唤起个的懦夫,总系企在个处头,须要努力正好。虽有声威,可惜你未满羽毛,怕只怕失足云霄,个阵就遗恨万古。咪估个条包索,可以把天箍,既替得个佬流灾流难,边处唔流到。唉!难把身世顾,只望得天怜悯,俾你有点功劳。
2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人共菊花醉重阳4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5八月中秋哥送饼,九月重阳妹送鞋(,仫佬族,)

象谚语

◆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京)

◆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苏)

◆重阳无雨一冬晴(苏、浙、鄂等)

◆重阳无雨,九月无霜(皖)

◆重阳无雨,冬至多雨(湘)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重阳有雨,下年雨缺(陕)

◆过了重阳,一怕霜来二怕雪(鄂)

节日禁忌

1、不能说日快乐,登高原是避凶

一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奇数六个偶数,奇奇相逢和偶偶相逢都成了日。重要的传统日大都集中在奇数上,它们分是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月数日数奇奇相逢。一月又称正月,正月正是传统的大年初一,一直到初五都是正规的日。三月三是沐,接着就是清明,五月五是端午,七月七是乞巧,七月十五是中元,九月九是重阳。十作为从头始,已是数的结束,后面的也不被人们所重视。由此可见,热热闹闹的传统日,恰恰是建立在不吉利的奇数之上,照中国传统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维转换模式,有理由相信,日喜庆的外表是为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凶转吉,一系列的日活动是为了镇压住凶、战胜凶而设立。

奇数又被认为是阳数,二阳相逢叫重阳。九是数之中最大的数,所以这一天也是大凶日。这一天的仪式活动是登高、赏菊、饮、吃蟹。登高是本质意义,后三者是附加活动。登高,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这就是躲避,离平日生活的环境,躲避凶的捕捉。相传这一天里会有瘟降临,人们要离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在道教的传说里有生动的描绘,道士费长房告诫友人九月九要全家登高,友人照办,晚上回来见家里的猪羊都已死去。这个故事象地说出了九月九之毒之凶。这一天的另一个仪式是在头上插茱萸,茱萸是一种草药,和艾草一样具有消毒的作用,也不乏伪装的意义。王维《九月九日怀山东诸弟》中,“遥望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一人”,记的就是全家登高的活动。它强调的是全家躲避,要数一数是不是丢下了一个人,丢下者就会被瘟捉走。

由此可见,奇奇相逢的日子被称为日,特殊的仪式和活动,是人们为了保卫生命的积极措施,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淡化了避凶的容,而保留了式意义,日逐渐成为单纯的喜庆。所以,在这个原本是辟的日子里,说上一句“日快乐”似乎有些不妥,不如说“身体健康”或者“全家平安”比较恰当。

2、有的地在九月重阳忌讳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民间俗话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的说法。

3、某些地区还有重阳忌同床的说法,即夫妻不能同床,要分床睡。

重阳之乡

2005年12月,上蔡县被正式命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成为现阶段国唯一以传统日命的文化之乡。2006年3月,上蔡县重阳习俗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收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录,2011年6月,被国务院命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保护单位单》公布,重阳保护单位文化和旅游部评估格。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至阴

下一篇 五行学说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