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阴阳互根

阴阳,又称作“阴阳相成”,为道家哲。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又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互为用、相互吸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阴阳为道家哲,互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任何一都不能离另一而单独存在。阴阳,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据和条件。阴阳均以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与热、虚与实、与聚......
目录

历史渊源

阴阳为道家哲,互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任何一都不能离另一而单独存在。阴阳,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据和条件。阴阳均以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与热、虚与实、与聚等等,不仅互相排斥,而且互为存在的条件。

于阴,阴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阳蕴含于阴之中,阴蕴含于阳之中。阴阳一分为二,又二为一,对立又统一。故曰:“阴于阳,阳于阴”(《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阴阳……阴以吸阳……阳以煦阴……阳盛之处而一阴已生,阴盛之处而一阳已化”(《素灵微蕴》)。阴阳深刻地揭示了阴阳两个面的不可分离性。中医阴阳的观点,阐述人体脏与腑、、功能与物质等在生理病理上的系。

内容简介

阴阳相互依存

阴阳相互依存,是指阴阳各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阳依阴而存,阴依阳而在,任何一都不能离另一而单独存在。如上与下,升与降,与热,明与暗,兴奋与抑制等,都是相互依存的阴阳: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没有升就无所谓降,没有降也就无所谓升;没有明就无所谓暗,没有暗也就无所谓明;没有就无所谓热,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如此等等,都说明阴阳中的一必须以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因此,阴阳的相互依存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是从哲的高度归纳出的结论,它与阴阳对立一样,具有一般性的普遍意义。

阴阳依存互的概念来源于古代哲人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人体的生命现象的观察与体悟,胎于阴与阳“相对待”的概念。阴阳的概念既然以相对待而生,从日光的向这一相对待的概念而来,那么古人在观察到阴与阳相对立的同时,也必然体悟到阴与阳是不可然分的,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既然阴阳是由一分为二相对待而来的,那么就必然具有能够统一的在机制;阴阳既然具有相互对立的概念,就必然同时具有互统一的系。

如上与下,动与静,升与降,左与右,与热,明与暗等等,都以相对待而言,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依存互的,表达了阴阳的对立统一概念。如《朱子语类·卷七十四》说:“阴阳虽是两个,然却是一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阴;只是这一之消长,做出古今天地间无限事来。所以阴阳做一个说亦得,做两个说亦得。”

阴阳相互依存的系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孤阴”、“独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在自然界则表现为各类植物或动物的不生与不长,在人体则表现为生生之机遭到压抑和破坏而发病,最终导致“阴阳离决”而死亡。

阴阳互源互用

阴阳的互源互用,是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阴阳范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系。如《淮南子·天文训》说:“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的互源互用系在自然界和人体体现的十分普遍。在自然界中,四时的更替和候的相应变化,是阴阳运动变化的结果。阴阳虽然是对立制约的,但又是相互资生和促进的。如夏天虽热,但阴从阳生,雨水增多;冬日虽,但阳从阴化,干少雨。如此则维持一年四季候的相对稳定。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在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有序的进,也体现出某些阴阳范畴的互源互用系。以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言,而属阴,而属阳。是体液态华物质,是含有巨大能量的运不息的极微物质。的化生本原,是能量的化生基础,此即所谓阳依存于阴并化生于阴;没有则不能化生气,能量的产生有赖于的分解,故亏则少。的功能体现或功能态,又是化的动力源泉,即所谓阴依存于阳而又化生于阳;没有则难以生华物质的成以消耗能量为代价,故少则不能生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促进的系。

又以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的基本物质而言,为阳,为阴。之帅,能够生、运和统,故的运正常有序,有助于的生成和运之母,能够载、养的充沛可使充分发挥其功能。之间存在着阴阳的相互资生和相互促进系。

再以人体的基本机能兴奋与抑制而言,兴奋为阳,抑制属阴。它们既是相互制约的,又是相互为用的。白天健全的兴奋,精神饱满,是以夜间充分的抑制即充足的睡眠为代偿的,而夜间睡眠安和又以白天的充分的兴奋为前提。失眠日久,势必导致兴奋亦趋不足,可出现精神萎靡、昏昏欲睡却又无法入睡的病理状态。若阴阳互源互用的系遭到破坏,阴阳中的一虚弱,不能资助另一,久之必然导致另一亦不足,从而出现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如《素问次注·四气大论》说:“阳于阴,阴气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阴阳相互吸

阴阳的相互吸是与阴阳的相互排斥相对而言的,是指阴阳相吸相抱而维系它们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阴阳的相互吸和相互排斥,都是古人在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及人体自身的观察和体悟中获得的认识,即《易传·系辞下》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如动物的雌雄阴阳,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阴阳的相互排斥缘于阴阳的对立,而相互吸则维系阴阳的统一。因此,阴阳的相互吸是维系阴阳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纽带。如《素灵微蕴·藏象解》说:“阴阳:……盖阴以吸阳,故不上;阳以煦阴,故不下流。

阳盛之处而一阴已生,阴盛之处而一阳已化。故阳自至阴之位而升之,使阴不下走;阴自至阳之位而降之,使阳不上越。上下相包,阴平阳秘,是以难老。”指出属阴,属阳,阴阳相互吸,上下相抱,维系阴阳协调平衡,则“精神乃治”,健康长寿。《寓意草》说:“阳欲上,阴下吸之,不能也;阴欲下,阳上吸之,不能也。”指出阴阳的相互吸能维系双共处一个统一体中。

阴阳因某种原因而导致相互吸的机制被破坏,如阴阳中一过于虚弱而不能吸另一,则可导致另一失,临床上可见阳或阴的病。如此,则阴阳不得相互维系于一个统一体阴阳系完全被破坏,终致阴阳离决而病势垂危,甚或死亡。阴能吸阳,阳能吸阴,阴阳通过自身具有的相互吸维系其双统一的思想,是符现代辩法认识的。

其他

需要指出,阴阳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只是就最一般的哲意义而言的。只要有阴阳,就有相反性和相成性。因此,阴阳的对立统一,作为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是普遍存在的。阴阳的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和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相互吸,则分是在阴阳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基础上的具体化,深入化。它们是广泛存在的,但不是普遍存在的。某些范畴的阴阳要体现于阴阳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如水与与热,它们之间的矛盾往往表现为你胜我衰的不可调和性,说它们是统一的,要是基于没有水就无所谓,没有就无所谓热的一般的哲涵义。

另外一些阴阳范畴则较多地体现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资生和相互为用,如等,说它们是对立的,是由于它们的阴阳属性相反,其实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排斥表现得并不明显,而要表现为互源、互化、互用和互吸的系。诚如张介宾《景岳全书·补略》说:“以精气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当然,还有一些阴阳范畴兼有以上两种特性,只是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为占导地位的特性不同。如前述的兴奋与抑制,既是相互对立的,相互制约的,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

事物依据

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不仅要注意其差异性,而且还要注意其统一性,即相互联性,从差异中找同一。双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能运用阴阳来分析说明。如上属阳,下属阴,没有上之属阳,也就无所谓下之属阴;没有下之属阴,也就无所谓上之属阳。昼属阳,夜属阴,没有昼之属阳,就无所谓夜之属阴;没有夜之属阴,也就没有昼之属阳。

热属阳,属阴,没有热之属阳,也就无所谓之属阴;没有之属阴,也就没有热之属阳。所以说,阳依赖于阴,阴依赖于阳,每一都以其对立的另一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如果事物不具有相互依存的联性,并不是统一体的对立双,就无法,分析其阴阳属性,也就不能用阴阳来说明了。

变化特征

因为阳于阴,阴于阳,阴与阳相互依赖,缺少任何一,则另一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事物的发展变化,阴阳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如:就个体的生理活动而言,在物质与功能之间、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均存在着阴阳系。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生命的要标志。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则是物质的反映。脏腑功能活动健全,就会不断地促进养物质的化生,而养物质的充足,才能保护脏腑活动功能的平衡。平衡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态之一。平衡,又称中和、中道。平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事物的均衡性、适度性。平衡思维在中医中作为科态,用以论述生命运动的规律。无过无不及谓之平衡,过或不及谓之失衡。阴阳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人体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状态。如阴阳消长超越了一定的限度(指维持平衡的限度,即条件),则平衡被打破,在自然界则起灾害,在人体则起疾病。

在自然界中,四季候的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至,四季的更替,就是阴阳消长的过程。从冬至春及夏,渐减,温热日增,候则由逐渐变温变热,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热渐消,日增,候则由热逐渐变凉变,则是“阳消阴长”的过程。这种正常的阴阳消长,反映了四季候变化的一般规律。

就人体生理活动而言,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养物质(阴),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各种养物质(阴)的化生,又必然消耗一定的能量(阳),

运动变化是中医对自然和人体生命活动认识的本出发点,这是中医的宇宙恒动观。这种运动变化,包含着量变和质变过程。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说把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概括为“阴平阳秘”、“阴阳匀平”,即人体中阴阳对立的统一、矛盾双基本上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也就是阴阳在量的变化上没有超出一定的限度,没有突破阴阳协调的界限,所以人体脏腑活动功能正常。只有物质和功能协调平衡,才能保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所有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面都是如此相互依存的,任何一都不能另一而单独存在。如果双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有阳无阴谓之“孤阳”,有阴无阳谓之“孤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切生物也就不能存在,不能生化和滋长了。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如果正常的阴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乃至危及生命。在病理情况F,人体的阳阴液,一的不足可以起另一的亏损,阳损可以耗阴,阴损可以耗阳。即阳虚至一定程度时,由于“无阳则阴无以化”,故可进一步损伤体阴液而导致阴虚,称作“阳损及阴”。如长期食欲减退的病人,多表现为脾气(阳)虚弱,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气(阳)虚弱,化源不足,会导致阴()亏损,这可称之为阳损及阴虚证。反之,阴虚至一定程度,由于“无阴则阳无以生”,故又可损伤体的阳而导致阳虚,故称作“阴损及阳”。如失病人,由(阴)的大量损失,血脱,往往会出现肢冷的阳虚之候,这可称之为阴损及阳虚证。如果人体阴液、物质与功能等阴阳系遭到严重破坏,以至一已趋于消失,而使其另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呈现孤阳或孤阴状态。这种阴阳的相离,意味着阴阳矛盾的消失,那么生命也就即将结束了。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阴气

下一篇 阴阳胜复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