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竹叶汤

目录

《金匮要略》卷下:竹叶汤

竹叶20克 葛根9克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3克 附子6克 大枣5枚 生姜15克

功能治:温阳益疏风解表。治产后中发热面赤,喘而头痛

用法用量:上十味,以水1升,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温覆使汗出。

备注:本所治之,属阳不足,复感所致。人参附子温阳益竹叶葛根轻清宜泄;桂枝桔梗疏风解肌甘草生姜大枣甘缓和中,调和卫。配同用,既可扶正,又可

摘录:《金匮要略》卷下

《备怠千金要方》卷三:竹叶汤

竹叶15克 甘草 茯苓 人参各3克 小麦15克 生姜9克 大枣14枚 半夏9克 麦门冬15克

制法:上九味,哎咀。

功能治:治产后虚渴,少气力。

用法用量:用水900毫升,竹叶小麦,取700毫升,去滓,纳诸药更,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摘录:《备怠千金要》卷三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竹叶汤

竹叶 小麦各15克 知母 石膏各9克 黄芩 麦门冬各6克 人参4.5克 生姜15克 甘草 栝楼 半夏各3克 茯苓6克

制法:上十二味,哎咀。

功能治:治五心热,手足烦,口干,胸中热。

用法用量:用水1.2升,竹叶小麦,取800毫升,去滓,纳余药,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卷十六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竹叶汤

竹叶(切)30克 皮 生地黄(切)各15克 栝楼 石膏各24克 茯神(一作茯苓)萎蕤 知母 生姜各12克 生麦门冬10克

制法:上十味,哎咀。

功能治:治渴利虚热饮不止。

用法用量:用水1.2升,下大枣10枚,取400毫升,分二次服。

备注:本在原书中无,现据《普济》卷一八○补。

摘录:《备急千金要》卷二十一

《圣济总录》卷一○二:竹叶汤

淡竹叶 犀角木通(锉,黄芩(去黑)各30克 玄参 黄连(去须)车前子各33克芒消60克 大黄(微细辛(去苗、)各3克

制法:上十味,粗捣筛。

功能治:治肝脏实热,眼赤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一日二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竹叶汤

防风(去叉)黄芩 麦门冬(去)各30克 白茯苓40克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治:治妊娠子烦怯,终日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50毫升,加竹叶10余至17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三因极一病论》卷十七

汉·《金匮要略》:竹叶汤

组成:竹叶一把(20克),葛根三两(9克),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各3克),附子一枚(6克),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15克)。

用法:上十味,以水一斗(1升),取二升半(300毫升),分温三服,温复使汗出。

功效:温阳益疏风解表

治:治产后中发热面赤,喘而头痛

临床应用:临床要用于治疗产后发热等体虚外感病症。

产后发热(个案):郑某,29岁。患者体质素虚,复加产时出甚多,大汗淋漓,产后渐起头痛发热38.3~39℃,诊为“产褥热”,用广谱抗生素数日,体温降至正常后复升。刻下:面色红赤,头痛发热,周身酸楚,心烦不寐,咳嗽白稠黏,渴喜热饮,纳差,大便秘结3日,溲短少,恶少量,舌绛红,苔白腻,浮缓。处竹叶汤(竹叶党参葛根防风桔梗桂枝附子甘草生姜、红枣)4后诸症锐减,便畅,溲清,纳增,缓和。继以调养而安。(《福建中医药》2003年第4期)

患者,女,27岁。初产分娩,耗大,出多,自汗贫血气短渴,头晕心悸,虚烦不眠,由于产程过长,中受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发热前如见鬼状,呓语战惊,汗出稍安,淡苔白,浮虚而缓,重微弱。予竹叶汤加减,每日1,水服,分早、晚2次温服。药服2后复诊,热退安,周身轻松,体虚疲倦之感依然,继服2,病失安然。(《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48期)

解:本重用竹叶以清解烦热;兼以桂枝防风葛根生姜风寒甘草桔梗附子人参大枣温阳益,补虚达邪,为标本兼顾、温并用之。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自汗出、面红、气喘咽痛烦热、项拘急、苔薄白而润、沉为辨证要点。

歌:喘热头痛面正红,一防桔桂草参同,葛三姜五附枚一,枣十二枚竹把充。颈项强用大附抵,以大易小不同体,呕为气逆更宜加,半升半夏七次洗。

摘录:汉·《金匮要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竹叶柳蒡汤

下一篇 竹叶泻经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