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解凝膏
《中国药典》:阳和解凝膏
处方:鲜牛蒡草480g (或干品120g )鲜凤仙透骨草40g (或干品10g )生川乌20g 桂枝20g 大黄20g 当归20g 生草乌20g 生附子20g 地龙20g 僵蚕20g 赤芍20g 白芷20g 白蔹20g 白及20g 川芎10g 续断10g 防风10g 荆芥10g 五灵脂10g 木香10g 香橼10g 陈皮10g 肉桂20g 乳香20g 没药20g 苏合香40g 麝香10g
性状:为摊于纸上的黑膏药。
炮制:上二十七味,除苏合香外,肉桂、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与麝香配研,过筛,混匀。其余牛蒡草等二十二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24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红丹750~105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苏合香及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纸上,即得。
功能主治:温阳化湿,消肿散结。用于阴疽,瘰疬末溃,寒湿痹痛。
用法用量:外用,加温软化,贴于患处。
规格:每张净重(1)1.5g(2)3g(3)6g(4)9g
摘录:《中国药典》
《外科全生集》:阳和解凝膏
处方:新鲜大力子根、叶、梗1.5千克 活白凤仙梗120克 川附 桂枝 大黄 当归 肉桂 官桂 草乌 川乌 地龙 僵蚕 赤芍 白芷 白蔹 白及各60克 川芎120克 续断 防风 荆芥 五灵脂 木香 香橼 陈皮各30克 乳香末 没药末各60克苏合油120克 麝香30克
功能主治:温经和阳,行气活血,驱风散寒,化痰通络。治寒湿凝滞所致之阴疽、流注、瘰疠、冻疮、乳癖等阴性疮疡;兼治筋骨酸痛,寒性疟疾(贴背心)。现用于淋巴腺结核及胸壁结核硬结期、I~Ⅱ度冻伤、骨与关节结核初期等。
用法用量:先以菜油5千克煎大力子、白凤仙,煎枯去滓;次日除后四味外,余药入油内煎枯,去滓滤净;经一宿油冷后称准份量,每500克油加黄丹(炒透)210克,搅拌,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为度,离火稍冷;将后味研为细末,加入油内搅和。半月后加热烊化,摊布上,贴患处。
摘录:《外科全生集》
清·《外科全生集》:阳和解凝膏
组成:鲜牛蒡(大力子梗、叶、根)三斤(1500克),鲜白凤仙梗四两(120克),川芎一两(30克),附子二两(50克),桂枝二两(60克),大黄二两(60克),当归二两(60克),肉桂二两(60克),草乌二两(60克),川乌二两(60克),地龙二两(60克),僵蚕一两(60克),赤芍二两(60克),白芷二两(60克),白蔹二两(60克),白及二两(60克),乳香二两(60克),没药二两(60克),官桂二两(60克),续断一两(30克),防风一两(30克),荆芥一两(30克),五灵脂一两(30克),木香一两(30克),香橼一两(30克),陈皮一两(30克),苏合油四两(120克),麝香一两(30克),大麻油十斤(5000克)。
用法:制膏,外用。
主治:主治阴疽、骨痨、流痰、骨瘤、乳痰、乳癖、肉瘿等证,病灶特点为局部漫肿,隐痛,皮色不变或暗红,不热或微热,病灶深着。
乳腺增生:本方治疗乳腺增生患者25例,对照组25例口服中药乳癖消,疗程为45天。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及治疗后组间综合疗效、乳痛、乳块相关参数(大小、硬度、范围)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5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2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2%。(《江西中医药》2014年第4期)
方解:阳和解凝膏主要用于治疗阴疽肿痛之证。方以附子、肉桂、草乌、桂枝等热药温经散寒以达四肢之末;当归、川芎、赤芍、地龙等行气活血之药通经活络,化瘀生新。临床应用以疮疡肿胀钝痛、皮色不变为辨证要点。
方歌:解凝蒡透二乌当,附桂龙蚕芍芷黄,蔹及芎断荆麝防,灵脂陈皮没四香。
摘录:清·《外科全生集》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