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阳和汤

目录

《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熟地黄30克 麻黄1.5克 鹿角9克 白芥子6克(,研)肉桂3克 生甘草3克 炮姜炭1.5克

药理作用:对结核菌的抑制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1(11):41,据对5例顽固结核病例的培养进抑菌试验,实本确有抑制结核菌作用。但中七种药物单用则无作用或作用不明显。

功能治:温阳补通滞。治阳虚凝而成之流注、阴脱疽、鹤膝石疽、贴等漫肿无头,平塌白陷,皮色不变,酸痛无热,不渴,淡苔白者。现用于结核、慢性骨髓炎、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湿关节炎、无菌性肉深部脓肿、坐神经炎、塞性管炎、慢性气管炎、慢性气管哮喘、腹膜结核、妇女乳腺小增生、痛经阳虚凝者。

用法用量:水服。

注意:疮疡阳证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均忌用。

备注:中重用熟地大补营血为君;鹿角,养温阳为臣;姜炭破阴和阳,肉桂白芥消痰结,麻黄血脉,通腠理,均以为;生甘草解脓毒而和诸药为使。诸药用,阳回阴消,血脉宣通,用于阴,犹如离照当空,阴霾四,故"阳和汤"。

摘录:《外科全生集》

郑艺文方:阳和汤

熟地黄30克,鹿角9克,上肉桂3克,甘草3克,炮姜1.5克,麻黄1.5克,白芥子6克。

功能治:温阳补通滞。阳虚亏,阴滞。

用法用量:水服,每日1,日服2次。

摘录:郑艺文

《外科证治全生集》:阳和汤

组成:熟地黄一两(30克);白芥,研,二钱(6克);鹿角三钱(9克);肉桂去皮,研粉,一钱(3克);麻黄五分(2克);姜炭五分(2克);生甘草一钱(3克)。

用法用量:水服,每日1,日服2次。

功效:温阳补通滞。

治:阴。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不渴,淡苔白,沉细或沉迟;或脱疽、贴流注、鹤膝痰核、瘰疬等属于阴证者。

解:阳和汤阳虚弱,滞,不畅,痹阻肉、筋关节经脉所致。营血虚弱,滞,不畅,故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并见全身虚寒候;为阴,故不渴;淡苔白,沉细或沉迟,均为虚寒之象。治宜温阳补以治其本,通滞以疗其标。中重用熟地黄滋补阴,填,此为“阴中求阳”之法,使阳生化有充足的物质基础;配用鹿角,补助阳,强壮筋,两药用,养助阳,以治其本,共为君药。湿滞,非温通而不足以化,故用肉桂姜炭温阳血脉,以治其标,共为臣药。用少量麻黄腠理,以宣体表之凝;用白芥子祛湿,宣通气,可除皮里膜外之,两药用,既宣通气,又令熟地黄鹿角补而不滞,共为药。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综观全,补阴药与温阳药用,辛药与滋补药配伍,使寒湿得宣而不伤正,精血得充而不恋,用治阴,可化阴凝而布阳和,故阳和汤”。

临床应用:1.用要点:阳和汤为治外科阴证疮疡的著,以患部不红、不热、漫肿、酸痛、淡、细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阳和汤常用于治疗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湿关节炎、塞性管炎、肉深部脓肿等属血虚凝者。

注意:阳证疮疡忌用。

歌:阳和熟地鹿角白芥桂姜麻黄草,温阳补滞,阴疮疡服之消。

摘录:《外科治全生集》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银黄片

下一篇 阳和活络汤加减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