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茵陈五苓散

目录

《金匮要略》卷中:茵陈五苓散

茵陈蒿末30克 五苓15克

制法:上二味,和匀。

功能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每次6克,空时用米饮送服,一日三次。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汉·《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

组成:茵陈五两三钱(160克)、泽泻一两(30克)、猪苓三钱(9克)、茯苓三钱(9克) 、白术三钱(9克)、桂二钱(6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每日2~3次。水调服。也可改用饮作汤,水服,各药用量须酌减至汤常规量。

功效:清热利水退黄。

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身俱黄,小便不利,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淡不渴,或便溏腹胀舌苔厚腻或淡黄濡、稍数或缓。

临床应用:临床要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急性甲型炎、痛风关节炎等病症。

1.新生儿黄疸:加味茵陈五苓治疗新生儿黄疸100例,疗程为3~11日,疗效评价以黄疸完全消退、清总红索恢复正常为治愈。结果:治愈9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河北中医》2008年第8期)

2.急性甲型炎:加味茵陈五苓西药治疗急性甲型黄疸患者28例,与西药组对照,疗程为9日,以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总红素恢复正常为治愈标准。结果:治愈率治疗组71.4%,对照组44.4%;总有效率治疗组92.8%,对照组74.1%,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实用中西医结临床》2010年第2期)

3.痛风关节炎:本加减治疗痛风关节炎60例,与嘌醇作对照,疗程4周,以症状完全消除、血尿酸、沉检查恢复正常为痊愈。结果:痊愈率治疗组61.67%,对照组23, 33%;总有效率治疗组95%,对照组75%,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且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嘌醇组出现头晕3例,恶心呕吐1例,停药后消失。(《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第4期)

解:本要用于治疗湿热蕴结湿重于热,身俱黄,小便不利。用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五苓利水渗湿以桂,除水湿之力增强。

临床应用于黄疸,兼有小便不利、胸脘痞满、淡不渴、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临床如见热往来、头痛口苦者,加柴胡黄芩龙胆草;胁痛、脘腹胀满者,加郁金实、川楝子延胡索恶心呕吐、食少纳呆者,加竹茹半夏、焦山楂、焦六曲;倦怠乏力较明显,加党参、生薏苡仁。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也常见于硬化腹水高脂血症药物性病、糖尿病、湿疹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湿热蕴的病症。实验研究表明,茵陈五苓具有清除体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物水平、提高SOD活性、降低黄嘌呤氧化酶水平、减少炎性细胞因子、减轻胰岛素抵抗、调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歌:疸病传来两解,茵陈末入五苓尝,五苓五分专水,十分茵陈却退黄。 

摘录:汉·《金匮要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茵芋散

下一篇 茵陈公英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