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小青龙汤

目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小青龙汤

半夏(汤洗.七钱),干姜)、细辛(去)、麻黄(去)、肉桂(去皮)、芍药,各一钱半。甘草.一钱),五味子(五分)。

功能治:治伤寒表证不解,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又治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贤着《奇效良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青龙汤

干姜)、细辛(去)、麻黄(去.)、肉桂(去粗皮)、芍药、甘草),各三两。五味子二两,半夏(汤洗七次.切作)二两半。

炮制:上将七味为粗末,入半夏令匀。

功能治:治伤寒表不解,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又治溢饮,身体疼重,及咳逆倚息不得安卧;或因饮冷,内伤咳嗽喘急呕吐涎沫,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

《伤寒论》:小青龙汤

麻黄(去)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6克 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功能治:解表蠲饮,止咳平喘。治风寒客表,水饮停,恶寒发热,无汗,咳喘,多而稀,舌苔白滑,浮;溢饮,身体重痛,肤悉肿。现用于慢性气管炎,气管哮喘、肿等属外感风寒有停饮者。

用法用量: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麻黄去上沫,纳诸药,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渴,去半夏,加栝楼9克;微利,去麻黄,加荛花令赤色)5克;噎者,去麻黄,加附子)1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去皮、尖)9克。

备注: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宜平喘;干姜细辛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卫;五味子止咳,并防诸药温太过而耗炙甘草缓和药性,益和中。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

摘录:《伤寒论》

汉·张仲景《伤寒论》: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三两,去(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3克);干姜三两(6克);甘草三两,(6克);桂枝去皮(6克);五味子半升(6克);半夏半升,洗(9克)。

用法用量:上八味,以水一斗,先麻黄,减二升,去上沫,诸药,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温服

功效:解表,温化饮。

治:外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咳嗽气喘多清稀,甚则咳喘不能平卧,或干呕,或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浮。

解:小青龙汤为素有饮,复感风寒外寒饮所致。风寒束表,皮毛塞,则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外寒饮,致饮犯失宣降,故喘咳痰稀量多,甚则不得平卧;若胃气上逆,则干呕;若水饮溢于肤,则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而浮为外寒里饮之。治宜解表与化饮配,使外得解,饮得化。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解表,且麻黄宣肺平喘咳,桂枝能温阳化饮,共为君药。干姜细辛为辛温之品,既温以化饮,又辛助以解外寒,为臣药。辛温发,易耗伤伤津,故用五味子止咳,芍药益阴而敛津液,二药与辛之品相配,既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防麻桂辛太过,收相配,相制相成;半夏燥湿化痰,和降逆,共为药。干姜长于温暖而化饮,细辛长予解表而化饮,五味子长于收敛而止咳,凡饮犯之咳喘,三药用,无有不验,是温化饮的常用组炙甘草和中,调和于辛酸收之间,兼、使之用。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既可发表,化饮平喘,又能敛兼顾正气

临床应用:1.用要点:小青龙汤为治外感风寒水饮之咳喘证的常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白清稀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小青龙汤常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气管哮喘、肿,以及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水肿病等属于饮犯者。

3.使用注意:中药物多为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者,不宜使用。

歌:小青龙治痰饮,麻桂干姜芍草同,更有夏辛兼五味,温阳化饮此宏。

摘录:汉·张仲景《伤寒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小青龙颗粒

下一篇 小鸟沉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