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芍药汤

目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芍药汤

白芍地黄 牡蛎各15克 桂9克

制法:上四味,哎咀。

功能治:治产后虚热头痛,或拘急痛。

用法用量:以水600毫升,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服。

发热者,加黄芩6克。

摘录:《备急千金要》卷三

《圣济总录》卷九:芍药汤

:芍药 防风(去叉)麻黄(去先煎,掠去沫,干用)各22.5克 葛根(锉)30克 黄芩(去黑)防己 桂(去粗皮)各15克 干姜裂)30克 白术 人参 独活(去芦头)芎藭 竹沥(旋入)升麻 牛膝(去苗,锉,微石膏(碎)陈橘皮(烫去白,羚羊角(镑屑)五加皮)各15克

制法:上十九味,除竹沥外,余十八味制为粗末。

功能治:治中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每用12克,以水400毫升,取200毫升,去滓,入竹沥60毫升,微,空温服,一日三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

《圣济总录》卷一二九:芍药汤

赤芍犀角(镑)木通(锉)石膏(碎)升麻各60克 甘草(生,锉)朴消 玄参 麦门冬(去)各30克

制法:上九味,捣为粗末。

功能治:治脘蓄热,结聚成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20毫升,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九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芍药汤

:芍药30克 当归15克 黄连15克 槟榔6克 木香6克 甘草6克(大黄9克 黄芩15克 官桂7.5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治:和调气,清热化湿。治湿热痢疾,腹痛下痢脓,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尿短色赤,舌苔黄腻,滑数。现用于细菌性痢疾过敏结肠炎、急性肠炎属于湿热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至150毫升,食后温服

下痢如者,渐加大黄用量;便血色紫黯者,加黄柏15克。

注意:寒湿痢疾忌用。

备注:湿热痢疾,治宜清热化湿行气中重用芍药,配当归肉桂木香槟榔导滞行气大黄黄连黄芩清热化湿甘草调和诸药。配,共奏和调气,清热化湿之效。

摘录:《素问病机宜保命集》卷中

《朱氏集验方》卷十:芍药汤

香附子120克(用400毫升、盐30克,干为度)肉桂 延胡索白芍药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治:治妇人瘀滞,胁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水调下。

摘录:《朱氏集验》卷十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芍药汤

组成:芍药一两(30g), 当归半两(15g) ,黄连半两(15g) ,槟榔木香甘草各二钱(各6g), 大黄三钱(9g) ,黄芩半两(15g), 官桂二钱半(5g)。

用法:上药畋咀,每服半两(15g),水二盏,至一盏,食后温服。现代用法:水服。

功效:清热燥湿调气

治: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弦数。

解:本是由湿热壅滞肠中,失调所致。湿热下注大肠,搏结,酿为脓,而为下痢赤白;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等俱为湿热蕴之象。治宜清热燥湿,调和中重用芍药柔肝,缓急以止泻痢腹痛,是治痢之要药,为君药。黄芩黄连性味,人大肠,功擅清解肠中热毒燥湿以止痢;大黄泻热破瘀,攻积通便,为“通因通用”之,以除肠中积滞瘀血,与芩、连相伍,清中有泻,为臣药。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助大黄排除肠中积滞,即“调气则后重自除”,当归,助芍药养益阴,与大黄用,又有瘀之用,即“则脓便自愈”;以少许肉桂温而之,是为反,既可助归、芍,又防苦伤中,不致有伏之患。共为药。炙甘草和中调药,与芍药相配,又能缓急止痛,亦为使。诸药用,湿去热清,调和,故下痢可愈。

临床应用:1.用要点:本为治疗湿热痢疾的常用。临床以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结肠炎、急性肠炎等属湿热为患者。

注意:痢疾初起有表证者,虚寒性下痢者,均用本

延伸:本立意不在止痢,而重在治其致痢之本。其配伍特点是:并用;热共投,侧重于热者之。此与一般纯用苦以治湿热下痢之

歌: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清热燥湿调气,里急便脓自安康。

摘录:《素问病机宜保命集》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芍药檗皮丸

下一篇 芍药清肝散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