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升阳益胃汤

目录

《内外伤辨》卷中:升阳益胃汤

汤(《医级》卷八)。

黄耆60克 半夏(汤洗,涩者用)人参(去芦)甘草)各30克 独活 防风 白芍羌活各15克 橘皮12克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柴胡 泽泻(不淋勿用)白术各9克 黄连3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治:治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肿,口苦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小便颊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5大枣2枚,用水450毫升,至150毫升,去滓,早饭、午饭之间温服

备注:人参黄耆白术甘草补益柴胡防风羌活独活清阳,祛除温;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湿清热。诸药用,共奏益升阳,清热除湿之功。

摘录:《外伤辨》卷中

元·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升阳益胃汤

组成:黄芪二两(30克)、半夏一两(15克)、人参一两(15克)、炙甘草一两(15克)、独活五钱(9克)、防风五钱(9克)、白芍五钱(9克)、羌活五钱(9克)、陈皮四钱(6克)、茯苓三钱(5克)、柴胡三钱(5克)、泽泻三钱(5克)、白术三钱(5克)、黄连一钱(1.5克)。

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三钱至五钱(15克),加生姜大枣二枚,用水三盏,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现代用法:水服,每日2次。

功效:益升阳,清热除湿

治:胃气虚,湿热滞留中焦,症见饮食无味,脘腹胀满,怠惰嗜卧,四肢酸楚,口苦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淡红,苔薄白,细弱。

临床应用:临床要用于治疗慢性疲劳征、荨麻疹、腹泻等病症。

1.慢性疲劳征:升阳汤加味治疗慢性疲劳征患者56例,疗程为2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以疲劳感及其他临床症状消失,精神状态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为治愈标准。结果:治愈34例,好转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5.7%。(《山东中医杂志》2013年第6期)

2.荨麻疹:升阳汤加减治疗荨麻疹患者49例,与西药(依巴斯汀)治疗组32例对照,疗程为30日。临床疗效采用荨麻疹评分标准进评分,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变化率≥0.9为基本痊愈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9%,对照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停药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3例,对照组复发7例。(《中国中西医结皮肤性病杂志》2010年第3期)

3.腹泻:本加减治疗胆囊炎切除术后腹泻32例,与西药(双歧杆菌)治疗组32例患者对照,疗程为2周。临床疗效评价以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伴随症状和体征消失为痊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3%,对照组为75%。(《中医临床研究》2014年第27期)

解:升阳汤为益健脾清热除湿中重用黄芪补脾,升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君子汤之组成,可益健脾,助黄芪升阳除湿半夏陈皮健脾理气燥湿,畅中焦之,使补而不滞;泽泻淡渗利水,助清热祛湿之功。纵观全与升阳药配伍,补中寓升;健脾与利湿药配伍,标本兼治;升阳与渗利药同用,补中有泻。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升阳汤亦可用于肠易激综征、顽固性不寐、下垂、过敏鼻炎压、胃癌术后消化不良等病症。早期文献报道本可治疗泄泻黏膜垂、发作性睡病;又有用以治疗慢性胆囊炎、带下、荨麻疹、多发性神经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扭转、眩晕等病症。

歌:升阳益参术芪,黄连半夏陈皮,苓泻防风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摘录:元·李东垣《外伤辨惑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升阳燥湿汤

下一篇 升阳胜湿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