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清暑益气汤

目录

《脾胃论》卷中:清暑益气汤

黄耆 苍术(泔浸,去皮)升麻各3克 人参(去芦)泽泻 神曲黄)橘皮 白术各15克 麦门冬(去当归炙甘草各0.9克 青皮(去白)0.9克 黄柏洗,去皮)0.6~0.9克 葛根0.6克 五味子9枚

功能治:清化湿生津。治平素阴俱虚,又感暑湿,或暑湿耗伤阴,身热而烦,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胸满促,肢体沉痛,自汗,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虚。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用水300毫升,至150毫升,去滓,空温服

不足者,少用升麻,少加柴胡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口咽干者,加干葛;汗少者,黄耆减五分;者,少加黄连

备注:人参黄耆固表,苍术白术健脾燥湿黄柏麦冬五味子生津陈皮青皮泽泻理气湿当归和阴;升麻葛根解肌升清;甘草和中。配,共奏清化湿生津之功。

摘录:《论》卷中

《温热经纬》卷四:清暑益气汤

:王氏汤(《》)。

西洋参 石斛 麦冬 黄连 竹叶 荷梗 知母 甘草 粳米 西瓜翠衣

功能治:清,养阴生津。治暑热伤津。身热汗多,心烦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虚数者。

用法用量:水服。

备注:西瓜翠衣清涤热,生津利尿西洋参、石斛、麦门冬、甘草粳米养阴生津黄连知母竹叶荷梗泄热。故适用于暑热耗伤

摘录:《温热纬》卷四

《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

组成:西洋参(6g), 石斛(15g) ,麦冬(9g) ,黄连(3g) ,竹叶(6g) ,荷梗(15g),知母(6g) ,甘草(3g),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原书未注用量)。

用法:水服。

功效:清,养阴生津

治:暑热津两伤。身热汗多,心烦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虚数。

解:本暑热侵,耗伤津所致。阳邪,其性开泄暑热伤人,易扰伤津,故见身热汗多,心烦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虚数。治宜清热祛生津中用甘西洋参生津,养阴清热;西瓜翠衣清热解,止渴利小便,共为君药。荷梗西瓜翠衣清热解;石斛、麦冬西洋参养阴清热,益生津,共为臣药。黄连寒泻,以助清热祛之力;知母竹叶清热除烦,共为药。甘草粳米和中,为使药。诸药用,具有清、养阴生津之功,使暑热得清,津得复,诸症自除。

配伍特点:中清补并用,既清热解,又益养阴,有标本兼治之义。

临床应用:1.用要点:本为治夏月感阴两伤常用。临床以身热汗多,心烦渴,体倦少气虚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常用于治疗中暑、小儿夏季热等属暑热阴不足者。

注意:本滋腻养阴之品较多,对暑热湿者,不宜使用。

歌:王氏汤,善治中暑阴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摘录:《温热纬》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清暑痢疾丸

下一篇 清暑饮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