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补中益气汤

目录

《脾胃论》卷中:补中益气汤

黄耆 甘草)各1.5克 人参(去芦)0.9克 当归身0.6克(干或晒干)橘皮(不去白)0.6~0.9克 升麻0.6~0.9克 柴胡0.6~0.9克 白术0.9克

药理作用:(1)对子宫小肠等不同器官的药理作用 《天津医药杂志》1960(1):4~12,本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尤其是加入益母草壳等药物时,其作用更为突出。小量补中益汤可以兴奋,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现抑制作用,使之蠕动减慢,张力降低;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从而实了本具有双向调作用。从实验中还可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而去掉升、柴时,其作用减弱,说明此二药能增强其它药物之作用强度,尤以对肠蠕动作用更为明显。(2)抗基因突变及抗肿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5(12):27,本的抗基因突变和抗肿作用,强于君子汤。同时,本还能调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动物存活时间。提示在临床上使用抗肿化疗药物时,配应用本,可提高疗效,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

功能治:补中益,升阳陷,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洪大,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肛。现用于子宫下垂;下垂或其它脏下垂者。

病甚劳役、热甚者,黄耆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参中痛者,加白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若恶热腹痛者;再加黄芩0.6~0.9克;恶寒冷痛,加桂0.3~0.9克;头痛,加蔓荆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痛、痛,加藁本0.9~1.5克。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至150毫升,去滓,空时稍热服

注意:阴虚热者忌服。

备注:中黄补中益、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补益为臣;陈皮理气机,当归升麻柴胡协同参、耆升清阳为使。综,一则补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胃气虚诸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下垂之自复其位。

摘录:《论》卷中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补中益气汤

黄耆2两,人参1钱,草8分,半夏1两,白芍5钱,独活5钱,防风5钱,白术3钱,茯苓3钱,泽泻3钱,柴胡3钱,连翘2钱,羌活1钱半。

功能治:损伤后气虚,脓出不止,疮白肉突出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大枣2枚,水服。

摘录:《氏验新编》卷六

《片玉痘疹》卷十二:补中益气汤

人参黄耆甘草)、柴胡)、白术升麻陈皮桂枝当归木香

功能治:痘收之后,胃虚弱,热往来似疟,不分早晚者。

用法用量:水服。

虚甚者,加熟附子

摘录:《痘疹》卷十二

《外科正宗》卷一:补中益气汤

黄耆1钱5分,甘草)1钱,人参1钱,当归1钱,白术1钱,升麻3分,柴胡3分,陈皮3分,麦门冬6分,五味子)5分。

功能治:疮疡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或劳倦身热,洪大而无力,或头痛恶寒,或声高而喘,身热而烦。

用法用量:水2钟,加生姜3大枣2枚,1钟,空心热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一

《回春》卷七:补中益气汤

当归1钱,黄耆1钱,人参5分,白术8分,柴胡1钱,升麻1钱,干葛1钱,甘草5分。

制法:上锉。

功能治:痘疮结痴而误犯风寒恶寒发热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1,水服。

摘录:《回春》卷七

《痘疹全书》卷下:补中益气汤

人参白术黄耆陈皮甘草青皮实、木香神曲)、黄连、麦

功能治:痘靥之后,因内伤饮食,饱闷不喜食,弦滑者。

用法用量:水服。

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种痘新书》卷九:补中益气汤

人参黄耆白术茯苓升麻柴胡草。

功能治:痘后感冒风寒发热,声重鼻塞恶寒

用法用量:热甚则以升麻为君,加前胡;有咳嗽,加陈皮桔梗半夏、南星、芩。

摘录:《种痘新书》卷九

《杏苑》卷三:补中益气汤

黄耆4钱,甘草)5分,白术1钱,人参3钱,升麻2分,柴胡5分,陈皮8分,黄柏6分,当归1钱,生姜3

功能治:伤寒、时疫愈后,劳役复热,自汗倦怠。

用法用量:上(父)咀。用水熟,食前温服

摘录:《杏苑》卷三

《喉科种福》卷四:补中益气汤

牛蒡子1钱半,元参3钱,蜜耆3钱,白术1钱半(蜜),广陈皮1钱半,当归1钱半,甘草1钱,麦冬3钱半,苦桔梗1钱,红枣1枚,生姜3柴胡2钱(),升麻8分()。

功能治:慢喉风,平素体虚,更兼暴怒,或过食五辛而生,或忧思太过而成。其发缓,其色淡,其肿微,干,滑而白,大便自利,细而微,如矾色,午前痛者。

用法用量:水服。

摘录:《科种福》卷四

《幼科金针》卷下:补中益气汤

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陈皮1钱,甘草5分,黄耆1钱5分,升麻5分,柴胡5分。

功能治:大人肠风,及痔疮不止者。

用法用量:加地榆1钱同,用芝麻油蘸纸点荆芥穗灰,研末,调和前药温服

摘录:《幼科金针》卷下

《幼幼集成》卷六:补中益气汤

人参炙甘草白术、广陈皮、小实、杭青皮、南木香、六神曲、老麦黄耆

功能治:小儿痘后久已无热,因伤食发热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水服。

摘录:《幼幼集成》卷六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补中益气汤

人参5分,当归5分,白术5分,白茯苓1钱,川芎4分,白芍4分,萝卜子4分,木香3分。

功能治:产后中不足,微满,误服耗药而胀者。

摘录:《傅青女科·产后编》卷下

《胎产指南》卷七:补中益气汤

:补中利水汤

人参2钱,白术2钱,茯苓1钱,白芍1钱,陈皮2分,木瓜8分,木通4分,紫苏4分,苍术4分,厚朴4分,皮4分。

功能治:健脾利水。产后水肿

用法用量:补中利水汤(《胎产法》卷下)。

大便不通,加肉苁蓉1钱,麻仁1钱。

摘录:《胎产指南》卷七

《一盘珠》卷三:补中益气汤

黄耆3钱,当归3钱,白术3钱,广陈皮3钱,川升麻8分,人参6分,柴胡6分,甘草6分,桂枝防风木通木瓜

功能治:升清降浊。体虚冒发肿。

用法用量:桂枝防风木通木瓜用量原缺。

摘录:《一盘珠》卷三

《嵩屋尊生》卷八:补中益气汤

黄耆1钱,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草5分,陈皮5分,升麻3分,柴胡3分,麻黄1钱,浮麦1钱。

功能治:内伤气虚自汗

用法用量:虚大,加黄柏知母、熟地;夹,加挂5分,白芍1钱。

摘录:《嵩屋尊生》卷八

《活幼心法》卷四:补中益气汤

人参8分,蜜黄耆1钱,白术8分,当归身8分,柴胡4分,升麻4分,川芎4分,炙甘草5分,陈皮4分,生姜1

功能治:痘疹浆足回水,至结痴还元数日,发热稍缓,头热面不甚热,手心热,手不热,精神困倦,大小便利者,为虚热

用法用量:水温服

渴者,加麦门冬1钱,五味子9粒。

摘录:《活幼法》卷四

《内外伤辨》卷中:补中益气汤

:医王汤

黄耆1钱,甘草)5分,人参(去芦)3分,升麻3分,柴胡3分,橘皮3分,当归身(洗)3分,白术3分。

药理作用:①治疗子宫垂的药理研究《天津医药杂志》(1960;1:4):本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小量补中益汤可以兴奋,使其收缩加强,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抑制作用,当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实验中还可以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去掉升麻柴胡,其作用减小,且不持久。②对实验肿发生发展的影响《中医药研究参考》(1977;3:20):本对荷的作用,提示能改善机体的蛋白质代谢,防止贫血发展,增强体力。

功能治:补中益,升阳陷。胃气虚,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白光)白,大便稀溏,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或气虚下陷,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等,以及清阳下陷诸

临床应用:1.症:一儒者,素勤苦,恶风寒流清涕噤,喷嚏,属气虚,反服祛之药,肢体麻倦,涎自出,殊类症。余以为阴火乘其土位。以补中益汤加麦冬五味子治之而愈。

2.某患头痛累月,苦不可忍,咸用。诊其浮虚不鼓,语言懒怯,肢体恶寒。此劳倦伤中,清阳不升,浊阴之不降,故汗之反虚其表,清之益伤其中,其恶寒气虚,不能上荣而外固也,况脉象浮虚,体倦语怯,尤为中气弱之验,与补中益汤,一和,二已。

3.内伤发热:庚子六月,吕用晦病热。察其内伤也。询其致病之由,曰:偶半夜,出外与人语,移时就寝,次日便不爽快,渐次发热,饮食俱废,不更衣者数日矣,服药以来,百无一效。予曰:粗工皆以为所逼,故重用辛,不进饮食,便曰停食,妄用消导,敦知“之所凑,其必虚”,若投补中益汤,则汗至而便通,热自退矣。遂取药立饮之,顷之索器,下燥矢数十枚,觉胸通泰,是晚热退进粥,连服数而愈。

4.崩漏:归大化之,患崩漏,昏愦,发热不寐,或谓热妄,投以益甚,或谓胎成受伤,投以止亦不效。立斋诊之曰:此脾虚弱,无以统摄,法当补脾自止。用补中益汤加炮姜,不数而效。

5.癃闭:某女,28岁,产后尿团五天,面色苍白少气懒言,汗出多,倦怠乏力,嗜睡,尿意急迫而不得出,少坠胀,恶淡红,沉弱缓,舌质淡红,齿印。此为血虚弱、中气下陷,膀胱气化不利。以补中益汤加桃仁红花木通,五愈。

6.髂窝脓肿:某男,21岁,右髂窝脓肿,切排后半月,疮不敛,面色苍白精神疲乏,少寐纳差细,疮肉色灰暗,脓液清稀,为亏虚,中气不足。投补中益汤,去柴胡赤芍川芎十剂愈。

用法用量:医王汤(《伤寒论今释》卷七诀》)。①《小儿痘疹》有生姜大枣。②本改为补中益”(见《中药成配本》苏州);本改为补中益”(见《天津市中成药规范》)。

手扪之表热,服补中益汤1-2服后,若再烦乱,中或周身有刺痛,皆涩不足,加当归身5分或1钱;如精神短少,加人参5分,五味子20个;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痛,加藁本5分,细辛3分;如头痛,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5分,生姜3分;耳鸣黄,颊肿,颈、肩、、肘、外后痛,面赤,洪大者,以羌活1钱,防风藁本各7分,甘草5分,通其,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人参5分,黄耆7分,益元而泻火邪,另作1服与之;肿,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各3分,桔梗7分;口干干者,加葛根5分升胃气以润之;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25个,麦门冬(去)5分;如冬月咳嗽,加不去麻黄5分,秋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各5分;若久病嗽,中伏,去人参,以防嗽增益;食不下,乃胸中上有,或涩滞,加青皮木香各3分,陈皮5分;如冬月,加益智仁、豆蔻仁各5分;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各5分;如秋月,加槟榔豆蔻豆蔻、缩砂各5分;如春初犹,少加辛热之,以补春不足,为药之益智豆蔻可也;、夯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腹胀,加实、木香、缩砂仁各3分,厚朴7分,如天,少加干姜或中桂;,觉中寒,加附子黄连各1钱;不能食而,加生姜陈皮各1钱;能食而,加黄连5分、实3分;缓有而病,加半夏黄连各1钱;弦,四肢满,便难而,加黄连5分,柴胡7分,甘草3分;中痛者,加白芍药5分,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5分;如夏月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各5分,芍药1钱,以治时热;腹痛凉时,加半夏益智豆蔻之类;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3分,甚则5分,甘草3分,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5分,如不已,乃大,加肉桂5分,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少阳厥阴,宜太阳所加之药,更添柴胡5分,如淋,加泽泻5分;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大黄洗,)5分或1钱;如有不大便者,成正药,先用清者1,调玄明粉5分或1钱,大便则止;脚膝痿软,步乏力,或痛,乃伏热,少加黄柏5分,空服,不已,更加汉防己5分;缓,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各5分。

注意:下元虚者用。

各家论述:1.《外伤辨》:夫胃虚者,因饮食劳倦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须用黄耆最多,人参甘草次之。一虚,先绝,故用黄耆以益皮毛而腠理,不令自汗,损伤元;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热,而补脾中元白术若甘温,除中热,利脐间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之,黄耆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清气上升;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上升,以,助诸辛甘为用。

2.《医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之本,黄耆固表为君;之本,人参甘草补脾和中,泻为臣;白术燥湿当归养阴为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浊阴降,加陈皮者,以通利其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卫,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先建其中。

3.《法律》:东垣所论饮食劳倦内伤,则脘之阳不能升,并,陷入于中焦,而用补中益治之。柴胡升麻二味,一从左旋,一从右旋,旋转于之左右,升其上焦所陷之,非自中而升之也。其清气下入中,久为飧泄,并可多用升、柴,从中而升之矣。若阳未必陷下,反升阴气,干犯阳位,为变岂小哉。更有阴气素惯上干清阳,而胸中之肉隆耸为(月真),胸间之为胀者,而误施此法,天翻地覆,九道皆塞,有濒于死而坐困

摘录:《外伤辨》卷中

《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补中益气汤

黄耆半钱,人参(去芦)3钱,甘草半钱,红花1分,白芍药3分(秋冬之月未有,只用白术3分,代之),葛根半钱,当归身2分(洗,干),橘皮(不去白)2-3分,升麻2-3分,柴胡6分或3分,黄柏洗,去皮)1-2分,黄芩2-3分,生甘草梢3分。

功能治:补元泻心饮食劳倦所伤,高身热,烦喘短气息不调,嗜卧困倦少言,皆为热伤元。其初肤间必大热闷,心烦而渴,久后则不渴,头痛大作,四肢疼痛,表虚不任风寒不欲

用法用量:上(父)咀,作1服。水2盏,量盛加减水盏大小,去滓,食远稍热服,伤重者不2服。

劳复热甚者,黄耆用1钱;如觉胸中热者,去黄柏;如觉胸中不热者,去生甘草梢;中痛,加白芍药半分、甘草3分;恶寒冷痛,加去皮中桂1-2分(即桂);恶热而痛者,于已加白芍药、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1-2分,治时热也;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1分;如腹痛在天冷时,则去芍药,以其味酸而故也,加热药用之;天腹痛,加益智仁2-3分,或加半夏半钱、生姜3,忌用芍药;头痛蔓荆子2分,痛甚加川芎2分,痛、痛更加3分或半钱,若头痛更加细辛2分;脐中痛者,加熟地黄半钱,不止,更加肉桂(去皮)2-3分;胸中气滞,加莲青皮1分;身间疼痛,若觉身重者湿,加去桂五苓1分,湿相搏,一身尽疼,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半钱,苍术勿用;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涩不大便,正药,或先用调玄明粉半钱1钱;久病咳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书麻黄半钱,如春者亦加,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加佛甘草3分、款冬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嗽,不去人参,久病中优者,去人参;夏月得病,加五味子(去子)7-8个、去麦门冬1-2分;如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勿用之,夏月更加人参2分,五味子、麦门冬各等分,病人能食,,加黄连1分,如不能食,,勿加黄连,依服;胁下痛或胁下缩急,加柴胡3分,甚者加半钱。

各家论述:黄耆人参甘草,除热、解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橘皮导滞,得甘药能益元,若独用泻升麻胃气上升而复其位,柴胡清气少阳上升。

摘录:《普济》卷二十四外伤辨》

《片玉痘疹》卷六:补中益气汤

人参黄耆白术草、官桂、归身、陈皮

功能治:胃虚弱,痘疮发热,手足反冷者。

用法用量:水服。

病甚者,加熟附子

摘录:《痘疹》卷六

《幼幼集成》卷六:补中益气汤

人参白术、北柴胡、绿升麻、广陈皮、上薄桂、当归身、南木香炙甘草

功能治:痘后脾虚热似疟,非真疟。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水服。

虚甚者,加熟附子

摘录:《幼幼集成》卷六

《丹溪心法》卷三:补中益气汤

黄耆1钱半,人参1钱,甘草)1钱,当归身(洗,干)半钱,柴胡半钱,陈皮半钱,白术半钱,升麻3分,葛根半钱。

功能治:补元,泻火邪内伤,喜怒过度,饮食失温不适,劳役所伤,以致中气不足,阴火独旺,上乘阳分,荣卫失守,高而喘,身热而烦,短气上逆,息不调,怠情嗜卧,四肢困倦不收,无以动,亦无以言。

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午前稍热服

嗽者,黄耆用半钱,并去人参,不渴者,去葛根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痛、痛者,加藁本5分,细辛3分;头痛,沉重懒倦者,乃太阴厥阴头痛,加半夏半钱或1钱,生姜3耳鸣黄,颊肿,颈肩外后痛,面赤,洪大者,加羌活1钱,防风7分,甘草3分,藁本5分,通其,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咽痛肿,洪大,面赤,加黄芩3分,桔梗7分,甘草3分;口干干或渴者,加葛根5分,升胃气以润之;,瞀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腹胀,加实3分,厚朴7分,木香、砂仁各3分;如天,加干姜中痛,加白芍药()半钱,炙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即桂)半钱;夏月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5分,芍药1钱、甘草5分,以治时热;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半钱;如胸中滞,加莲青皮1-2分,壅滞可用,少气者去之;如身体疼痛,乃湿相搏,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半钱,苍术1钱,如病去,勿再服;若大便秘涩,加当归梢1钱;若久病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麻黄,秋凉亦加不去麻黄,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3分,款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虽嗽,不去人参,久病中伏者,去人参,以防嗽增益;长夏湿土,客大旺,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湿热大胜,食不消,故食减不知谷味,则加以消之,加五味子、麦门冬,助人参,益,助秋损也,在3伏中为圣药;胁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参;多唾或唾白沫,上停也,加益智仁,或痛,加草仁3分;疲甚之人,参、耆、术有用至1-2两者。

各家论述:黄耆人参甘草,除热、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柴胡清气少阳上升,陈皮导滞,又能同诸甘药益元,独用泻升麻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

摘录:《法》卷三

元·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一钱(18克);炙甘草五分(9克);人参,去芦,三分(9克);当归干或晒干,二分(3克);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克);升麻二分或三分(6克);柴胡二分或三分(6克);白术三分(9克)。

用法用量:上呚咀,都作一服,水二盏,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服。或作,每服10~15克,日2~3次,温水或姜汤下。

功效:补中益,升阳陷。

治:1.胃气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咣白,饮食减少,大便稀溏,淡,大而虚软。

2.气虚发热: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淡,虚。

3.气虚下陷肛,子宫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

解:本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升清,脾虚陷,故见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治宜补中益,升阳陷。中重用黄芪补中益,固表止汗,升阳陷,为君药。人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健脾,共为臣药。之母,故用当归陈皮理气滞,使补而不滞,而不伤,共为药。少入柴胡升麻升阳陷,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又能透表退虚热,且芪、参走外以固表,二药兼具使之用。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作使药。全与升提并用,使气虚得补,陷得升,为治脾虚陷之要,故言本为“甘温除热”的代表

临床应用:1.用要点:补中益汤为补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虚软无力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补中益汤常用于治疗脏下垂、久泻、久痢肛、重症无力乳糜尿慢性炎等;妇科之子宫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斜视等属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3.慢性胃炎:本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患者56例,与复春治疗56例对照,疗程为6周。临床疗效评价以症状全部消失,半年至1年未复发,镜检查黏膜正常为痊愈标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2.2%,对照组为48.2%,且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亦优于对照组。(《亚太传统医药》2014年第11期)

4.下垂:补中益汤随加减联消食服液治疗下垂患者30例,与多潘立酮治疗组30例对照,疗程为1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以体重增加、食欲正常、部坠胀感等症状消失,力增强,恢复正常工作和劳动,X线钡餐示体恢复生理位置,十二指肠未发现异常为痊愈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83%。(《湖北中医杂志》2014年第3期)

5.术后发热补中益汤结常规术后处理治疗外科术后发热49例,与单纯常规术后处理治疗组48例对照,用药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疗效评价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且气虚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5%以上为痊愈。结果:治疗组患者平均退热时间为102.48±31.82小时,总有效率为96.96%;对照组患者平均退热时间为131.45±32.08小时,总有效率为89.58%。(《亚太传统医药》2014年第22期)

6.重症无力:本加减联西药治疗重症无力患者14例,与单纯西药(泼尼松、吡啶斯的明)治疗组14例对照,疗程为3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以患者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3个月无复发为痊愈标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57.1%,对照组为14.3%。(《实用中西医结临床》2013年第7期)

7.子宫垂:本加味治疗子宫垂患者30例,与盆底组织支持疗法治疗组18例对照,疗程为14日。临床疗效评价以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为治愈标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55.56%。(《实用中医科杂志》2013年第8期上)

8.口腔溃疡补中益汤加味联中药制水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33例,与西药(维生素B、维生素C、葡萄糖酸锌服液)治疗组30例对照,疗程为2周。临床疗效评价以溃疡,黏膜光滑无瘢痕,间歇期延长至6个月以上不复发为治愈标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6%,对照组为83.33%。(《浙江中医杂志》2014年第5期)

9.崩漏:本加味治疗脾虚崩漏患者60例,与停颗粒治疗组60例患者对照,疗程为7~14日。临床疗效评价以阴道3-5日停止为痊愈标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3.33%。(《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年第9期)

10.质疏松:补中益汤加味治疗老年性质疏松患者30例,与龙牡壮颗粒治疗组30例患者对照,疗程为12周。临床疗效评价以疼痛完全消失,密度较治疗前升高2%以上为显效标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60%。两组治疗后密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治疗组结果优于对照组。(《陕西中医》2013年第12期)

11.便秘:本凯格尔训练治疗功能性便秘30例,与西药聚乙二醇4000(福松)治疗组30例对照,疗程为2周。观察患者排便困难情况,粪便性状,排便时间、下坠、不尽、胀感、频度,腹胀症状,并进评分。临床疗效评价以便秘症状明显好转,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70%以上为显效标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66.6%,且排便不尽感面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福建中医药大报》2014年第5期)

现代研究:实验研究表明,脾虚模型大补中益汤干预后,对其脾脏样本进1HNMR代谢组检测,发现模型大乳酸、牛磺酸、次黄嘌呤含最升高,谷氨酸、鲨醇含量降低,而药物治疗组可以将以上指标回调至正常水平。补中益汤亦可提高T3、T4、TSH、IL-1β、IL-2含量,调脾虚发热模型大甲状腺和免疫功能指标。

注意:本甘温升,故对阴虚旺及热炽盛者忌用。

歌: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摘录:元·李东垣《外伤辨惑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