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目录

《金匮要略》卷上: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去)7克(汤甘草14克()薏苡仁7克 杏仁3克(去皮、尖,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治:解表湿。治湿在表,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至180毫升,去滓韫服。有微汗,避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金匮》卷上: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薏苡麻黄汤、杏仁薏苡汤、薏苡仁汤麻黄杏仁薏苡仁汤麻黄杏仁甘草薏苡汤、麻杏薏苡甘草汤、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麻杏苡甘汤

麻黄(去)半两(汤),甘草1两(),薏苡仁半两,杏仁10个(去皮尖,)。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治:发汗解表,祛湿汗出当或久伤取冷所致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湿荨麻疹,症见日晡所加剧者。

临床应用:1.多发性:唐某某,男,战士。双手、前有百数个赘生物,诊为多发性。曾用维生素B12加普鲁卡因局部封治疗无效,改用上,服9后,赘生物始剥落而愈。

2.湿性感冒:李某,男,36岁,工人,1975年因汗出吹,以致汗郁皮下成湿湿郁化热,今发热已十余日不解,每日下午热势增重,全身痛重。伴有咽痛而红肿,咳嗽白而粘稠,无汗,自用辛凉解表药,更增恶寒舌苔白腻,濡缓略浮,遂议为湿性感冒病,因湿湿气机气机不畅而出现各症,劝其试服麻杏薏甘汤。麻黄杏仁各10g,薏苡仁30g,甘草7g,更加秦艽10g,波蔻7g,仅服一,果然热退身安;已不痛,咳嗽亦舒,劝其更服二,以巩固疗效。

用法用量:薏苡麻黄汤(《外台》卷十九《古今录验》、杏仁薏苡汤(《伤寒总病论》卷三)、薏苡仁汤(《全生指迷》卷二)、麻黄杏仁薏苡仁汤(《普济》卷一一八)、麻黄杏仁甘草薏苡汤(《保命歌括》)、麻杏薏苡甘草汤(《治宝鉴》卷十二)、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医钞类编》卷三)、麻杏苡甘汤(《金匮要略释义》)。

注意:忌海藻、菘菜李、肉等。

各家论述:《古新用》:麻黄;薏苡除湿杏仁,助麻黄之力;甘草补中,给薏苡以胜湿之权。

摘录:《金匮》卷上

汉·《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出处: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出自汉·《金匮要略》。本麻杏苡甘汤”。

组成:麻黄半两(6克)、杏仁1个(6克)、薏苡仁半两(12克)、甘草一两(3克)。

用法:水服。

功效:发汗解表,祛湿

治:湿在表,湿郁化热,症见一身尽疼,午后发热加剧,浮数,舌苔薄腻。

临床应用:临床要用于治疗咳嗽扁平湿热等病症。

1.咳嗽:以本酮替芬、糖皮质激素吸入或β2受体激动吸入治疗小儿过敏咳嗽60例。1个疗程为2周,2~4个疗程后停药统计疗效。疗效评定以咳嗽1周消失,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无复发即为治愈。结果:治愈50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3%。(《河北中医》2002年第7期)

2.扁平:以本大青马齿治疗72例。偏肝气郁结加香附,偏热加大大青马齿用量,扁平发病时间较长且坚硬者加牡蛎。疗程为14日。疗效评定以皮疹消退、无新出皮疹为治愈。结果:治愈51例,好转12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87.5%。(《广西中医药》2001年第6期)

3.湿热:以本加生石膏秦艽等治疗。每日1,早、晚分服。6后复诊,关节疼痛减轻,又以前6;三诊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复以前6,巩固疗效。(《中医报》2013年第1期)

解:此即为麻黄汤以薏苡仁易桂枝而成,变辛温解表为辛平解表,且量上较麻黄汤原为轻,故发汗力较弱,以有微汗出为宜。要适用于汗出当,或久居潮湿之地所致湿在表之

麻黄疏风,除湿温杏仁宣降,通调水道,使水湿得以下输;薏苡仁除湿,兼能运脾化湿,使湿前阴而去;甘草和诸药、建中州,四药用有除、祛湿解表、通阳的作用。

临床应用以一身尽疼、午后发热加重、浮带数为辨证要点。若湿偏胜且从热化,加防己、桑枝忍冬藤偏胜,加僵蚕蝉蜕等。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亦见于治疗急性小球肾炎头痛、哮喘、鼻窦炎、湿关节炎、银屑病、黄褐斑、湿疹、皮肤瘙痒症、嗜睡等病症。

歌:麻黄桂枝,发汗解表也不差,再加薏仁祛湿热湿发热亦可祛。

摘录:汉·《金匮要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麻黄杏仁饮

下一篇 麻黄杏子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