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羚角钩藤汤

目录

《重订通俗伤寒论》:羚角钩藤汤

:羚角4.5克(先煎)霜桑叶6克 京川贝12克(去)鲜生地15克 双钩藤9克(后入)滁菊花9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5克

功能治:熄风,清热止痉。治上扰,头晕胀痛,耳鸣心悸手足躁扰,甚则瘈疭,狂乱痉;及肝经热盛,热极动,孕妇子痛,产后惊

用法用量:用鲜淡竹茹15克与羚羊角先煎代水,上药服。

备注:中以羚羊角钩藤清热凉熄风止痉,共为君药;桑叶菊花清热熄风,为臣药;白芍、生地黄甘草养阴增液以柔肝舒筋,竹茹、贝母清热除茯神,均为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以为使。诸药用,共奏熄风,清热止痉之效。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清·《通俗伤寒论》:羚角钩藤汤

组成:羚角(先煎)一钱半(4.5克),霜桑叶二钱(6克),去京川贝四钱(12克),鲜生地黄五钱(15克),双钩藤(后入)三钱(9克),滁菊花三钱(9克),茯神木三钱(9克),生白芍三钱(9克),生甘草八分(2.4克),鲜刮淡竹茹(与羚角先煎代水)五钱(15克)。

用法:水服。

功效:凉熄风,增液舒筋。

治:治热盛动,症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焦起刺,弦而数。

临床应用:临床要用于治疗中网膜病变、高热痉压病、子痫、乙型炎、气管肺炎头痛等病症。

1.中:122例急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同时给予加味羚角钩藤汤一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同时,给予胞二磷碱。30日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为83.33%与67.74%;两组均较发病时颅肿明显缩小,治疗组存活者CT示肿完全吸收率38.98%,大部分吸收率45.76%,分高于对照组完全吸收率17.86%,大部分吸收率28.57%;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24.42±9.36和8.67±7.87,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24.28±8.64和11.36±8.47,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中医刊》2003第4期)

2.网膜病变:本加减治疗网膜病变20例26只眼。结果:好转18例24只眼(眼底除动脉硬化外,无或有少许硬性渗出、出斑点及陈1日性病变,视力在4.6以下),无效2例2只眼(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渗出、出斑块及陈旧性病变,视力在4.5以下)。(《河南中医》2001年第1期)

3.高热惊厥羚角钩藤汤联西药常规治疗小儿高热惊厥25例,对照组24例单纯西药常规治疗,用药7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75.00%。(《中国中医急症》2004年第7期)

4.压老年单纯收缩期:压42例,治疗组21例给予羚角钩藤汤,对照组21例珍菊降压。结果:治疗组用药后静息状态收缩压明显降低,治疗第2周始2组间静息状态收缩压比较即有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舒张压均无明显改变。24小时动态压:治疗后24小时收缩压(SBP)、昼SBP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治疗后两组间24小时SBP、昼SBP亦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治疗后各要不适症状均有改善,尤其是眩晕、头痛失眠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福建中医》2005年第6期)

解:本治热盛动动,何秀山喻之为“凉熄风、增液舒筋之良”。羚羊角钩藤熄风止痉;桑叶菊花清泄肝火白芍、生地黄滋养阴液标本兼治。临床应用以高热抽搐干绛、弦数为辨证要点。

羚羊角系保护动物之药物,可改用山羊角珍珠母代替,用量宜加大。邪热久羁、耗伤真阴以致动者,非本所宜。

现代研究:动物实验表明,羚角钩藤汤能提高实验对象大的热耐受时间,延迟暑风发生,对痉强度无影响,但能缩短痉后大昏迷时间,促进其意识及运动功能的恢复。

歌: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动急尝。

摘录:清·《通俗伤寒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羸瘦丸

下一篇 老人便秘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