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理饮汤

目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理饮汤

:于术12克 干姜15克 桂枝尖6克 炙甘草6克 茯苓6克 生杭芍6克 橘红4.5克 川厚朴4.5克

功能治:治阳虚湿郁不降,饮食不化,变为饮。脘腹满闷,短气喘促,咳吐粘涎,弦迟细弱。

用法用量:水服。

备注:桂枝干姜以助之阳;白术茯苓甘草湿;厚朴通中阳橘红白术茯苓甘草以利痰饮白芍酸敛,可防热药之上窜,制虚火之浮游,且药之热者,宜于,恐不宜于,又取其凉润之性,善滋旭之阴,即预防之热也。

摘录:《医衷中参西录》上册

《衷中参西》上册:理饮汤

:于术4钱,干姜5钱,桂枝尖2钱,炙甘草2钱,茯苓2钱,生杭芍2钱,橘红1钱半,川厚朴1钱半。

功能治:阳虚,致湿不升,郁不降,饮食不能运化微,变为饮,停于为满闷,溢于上为短气窍为喘促,滞腻咽喉为咳吐粘涎,甚或阴霾布满上焦,之阳不能畅舒,转郁而作热。或阴气逼阳外出为身热,迫阳上浮为耳聋

临床应用:1.痰饮:一妇人,年三十许,身素丰,胸中涎郁结,若碍饮食,上焦时觉烦热,偶服礞石有效,遂日日服之,初则饮食加多,继则饮食渐减,后则一日不服,即不能进饮食,又久服之,竟分毫无效,日仅一餐,进食少许,犹不能消化,且时觉热上腾,耳鸣欲聋,始疑药不对,求愚诊治,其浮大,之甚软。愚曰:此阳虚胃气弱,为服苦攻泻之药太过,故病脉象如斯也。拟治以理饮汤。病家谓,从前医者,少用桂、附即不能容受,恐难再用热药。愚曰,桂、附原非正治之药,况又些些用之,病重药轻,宜其不受。若拙拟理饮汤,与此针芥相投,服之必无他变。若畏此药,不敢轻服,单用干姜五钱试服亦可。病家依愚言,干姜后,耳鸣即止,须臾觉胸次通,继投以理饮汤,服数中亦觉凉甚,将干姜改用一两,又服二十余,病遂除

2.发搐:邑韩蕙圃医传家,年四十有四,偶得奇疾。卧则常常发搐,旋发旋止,如发寒战之状,一呼吸之间即愈,即不发搐时,人偶以手抚之,又辄应手而发。自治不效,广求他医治疗皆不效。留连半载,病势浸增。后愚诊视,甚弦细,询其饮食甚少,知系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微以生气血虚不能荣筋,气虚不能充体,故发搐也。必发于卧时者,卧则不顺也。人抚之而辄发者,气虚则畏人也。授以理饮汤,数,饮令加多,搐亦见愈。二十剂后,病不再发。

注意:诊其,确乎弦迟细弱者,能投以此汤。

各家论述:中用桂枝干姜以助之阳而宣通之;白术茯苓甘草以理湿而淡渗之;用厚朴者,天士谓“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欲借温通之性,使中阳通气降,运水谷速于下也;用橘红者,助白术茯苓甘草以利痰饮也。至白芍,若取其苦平之性,可防热药之上僣,若取其酸敛之性,可制虚火之浮游,且药之热者,宜于,恐不宜于,又取其凉润之性,善滋之阴,即预防之热也。

摘录:《衷中参西》上册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理鬓汤

下一篇 留线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