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理中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理中汤
炮制:上粗末。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心腹疗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痞,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止汗去湿。
又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伤寒时气,里寒外热,霍乱吐利,手足厥冷,胸痹心痛,逆气结气,并皆治之。
《伤寒论》:理中汤
别名:人参汤(《金匮要略》卷上)、治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鸡峰普济方》卷十二)、人参理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
制法:上药切碎。
功能主治: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用法用量: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温,勿揭衣被。
备注: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
摘录:《伤寒论》
《万病回春》卷二:理中汤
《万病回春》卷三:理中汤
处方:人参 白术(去芦)干姜(炒)各3克 官桂 甘草(炙)各1.5克 陈皮 藿香 茯苓(去皮)良姜各2.1克 乌梅1个
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呕吐恶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泻不止,加苍术、山药;泻多不止,加肉蔻、诃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虚汗,加黄耆,去藿香、官桂;饱闷,加厚朴、砂仁,去人参、良姜、官桂。
摘录:《万病回春》卷三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理中汤
处方:槟榔(锉)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益智(去皮,炒)1两,桂(去粗皮)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半夏(姜汁制)1两,沉香1两(锉)。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患后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2个(擘破),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普济方》卷三五五:理中汤
摘录:《普济方》卷三五五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理中汤
各家论述:胎寒气逆,上犯心包,故心气冷疼,食卒不下焉。白术健脾土以安胎,炮姜暖中气以逐冷,炙草缓中益胃以除痛也。水煎,温服,使土暖气温,则冷气自化而胎得所安,何有心气冷痛、食卒不下之患哉。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幼幼集成》卷五:理中汤
《叶氏女科》卷一:理中汤
《医学心悟》卷六:理中汤
《普济方》卷三七一:理中汤
制法:上为末。
《普济方》卷四○四:理中汤
《古今医彻》卷一:理中汤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理中汤
处方:槟榔(锉)、赤茯苓(去黑皮)、木通(锉)、桂(去粗皮)、陈橘皮(汤浸,去白)、半夏(用生姜捣碎,焙)、沉香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痘疹一贯》卷二:理中汤
《广嗣纪要》卷十二:理中汤
《痘疹全书》卷上:理中汤
《回春》卷三:理中汤
处方:人参2分,茯苓(去皮)2分,白术(去芦)2分,干姜(炒)2分,陈皮2分,藿香2分,丁香2分,半夏(姜汁炒)2分,砂仁(炒)2分,官桂2分。
制法:上锉1剂。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东医宝鉴·杂病篇》引作“加减理中汤”。
寒极手足冷,脉微,吐不出者,去官桂,加附子;烦躁,加辰砂、炒米。
摘录:《回春》卷三
《医略六书》卷三十:理中汤
处方:白术3钱,炮姜1钱半,炙草6分,人参6分,砂糖3钱(炒灰)。
各家论述:产后脾亏冷滞,中气有伤而不能运化,故腹中疼痛,迷闷不已焉。白术健脾土之虚,炮姜逐中宫之冷,人参益痛伤之气,炙草缓痛伤之脾,砂糖灰去瘀血而新血自生,以缓虚寒之腹痛也。水煎,温服,使脾健气强,则寒滞自化,而胃脘阳和焕发,安有腹痛之患乎。
摘录:《医略六书》卷三十
《点点经》卷一:理中汤
《回春》卷三:理中汤
处方:藿香1钱,苍术(米泔制)1钱,厚朴(姜汁炒)1钱,砂仁1钱,香附1钱,木香1钱,枳壳(麸炒)1钱,陈皮1钱,甘草(炙)5分,干姜5分,官桂5分。
制法:上锉1剂。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磨木香调服。外用炒生姜滓揉法,急用盐汤探吐,得物出为好,及刺委中穴,血出甚妙。
夏月干霍乱,不吐不泻,胸腹绞痛,烦渴自汗,不可用姜、桂;心腹绞痛,面唇青,手足冷,脉伏欲绝,加附子、茴香,去苍术;心腹饱闷硬痛结实者,加槟榔、枳实、山楂、瓜蒌、萝卜子,去甘草、枳壳、苍术;胃寒呕哕发呃,加丁香、茴香、香附、良姜,去官桂、甘草、苍术;虚汗,加附子,去苍术。
摘录:《回春》卷三
《回春》卷三:理中汤
处方:人参1钱,白术(去芦)1钱,干姜(炒)1钱,官桂5分,甘草(炙)5分,陈皮7分,藿香7分,茯苓(去皮)7分,良姜7分,乌梅1个。
制法:上锉1剂。
寒极手足冷,脉沉细,加附子,去良姜、官桂;腹痛,加厚朴、砂仁、木香,去人参;呕哕恶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泻不止,加苍术、山药;泻多不止,加肉蔻、诃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虚汗,加黄耆,去藿香、官桂;饱闷,加厚朴、砂仁,去人参、良姜、官桂。
摘录:《回春》卷三
《回春》卷二:理中汤
《准绳·幼科》卷五:理中汤
《诚书》卷八:理中汤
《种痘新书》卷四:理中汤
《外台》卷三十八:理中汤
《活人方》卷三:理中汤
《圣惠》卷四十七:理中汤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