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椒梅汤

目录

《万病回春》卷五:椒梅汤

乌梅 花椒 槟榔 木香(另研)香附 砂仁 川楝子(去核)肉桂 厚朴 干姜 甘草等分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治:杀虫止痛。治虫痛,时痛时止,面白红,有白点。

用法用量:加生姜1,水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五

《温病条辨》卷三:椒梅汤

黄连6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白芍(生)9克 川椒(黑)9克 乌梅(去核)9克 人参6克 实4.5克 半夏6克

功能治:驱蛔,祛。治深入厥阴灰,消渴实,呕恶吐蛔,热,下利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1.6升,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备注:本由仲景乌梅化裁而成。中川椒、乌梅黄连三味极辛、极酸、极苦之品,为驱蛔杀虫之药;配黄芩黄连以祛干姜助川椒以驱蛔,并能温以实土;土败木乘,故以白芍柔肝人参以补虚;实,故用实以破气;呕恶吐蛔,故用半夏以降逆止呕。诸药用,共奏驱蛔祛之功。

摘录:《温病条辨》卷三

《一盘珠》卷二:椒梅汤

花椒1钱,乌梅3枚,葱3个,槟榔1钱。

功能治:虫症。腹痛渴,饮水不已,兼呕清水。

摘录:《一盘珠》卷二

《回春》卷五:椒梅汤

乌梅花椒槟榔实、木香(另研)、香附、砂仁、川楝子(去核)、肉桂、厚朴、干姜甘草等分

制法:上锉1

功能治:虫痛。腹痛有虫作痛者,时痛时止,面白红。

用法用量:加生姜1,水服。

摘录:《回春》卷五

清·《温病条辨》:椒梅汤

组成:川椒(黑)三钱(9克)、乌梅(去核)三钱(9克)、生白芍三钱(9克)、人参二钱(6克)、黄连二钱(6克)、黄芩二钱(6克)、干姜二钱(6克)、半夏二钱(6克)、实一钱五分(4.5克)

用法:水服。

功效:驱蛔,祛

治:深入厥阴灰,消渴实,呕恶吐蛔,热,下利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弦数。

临床应用:临床要用于治疗溃疡结肠炎、过敏紫癜等病症。

1.溃疡结肠炎:以本随症加减治疗78例,疗程分三个阶段进:①针对性治疗,10日为1个疗程,终病即止,一般1~3个疗程;②维持治疗,10日1个疗程,一般6~10个疗程,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③巩固治疗:7日1个疗程,一般2~5个疗程。治愈病例最短3个疗程,最长20个疗程。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消失,复查纤结镜炎症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为痊愈。结果:治愈26例,好转4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93.6%。(《北方药》2013年第6期)

2.过敏紫癜(个案):张氏以本加减治疗1例,连服1周后,紫癜渐消,继服1个月,患儿康复,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南京中医药大报》1997年第2期)

解:本要用于治疗土虚木旺、下上热之用川椒、乌梅黄连黄芩半夏白芍,辛、苦、酸味,具杀虫驱蛔之功;人参扶正实消积化干姜温中。全热并投,消补兼施,扶正。临床应用人参可易党参。胸胀满者,加木香青皮陈皮;呕恶甚,加赭石竹茹;下利,加木香茯苓白术等。

歌:汤中用川椒,乌梅人参白芍,连芩姜夏加实,驱蛔祛

摘录:清·《温病条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椒梅理中汤

下一篇 椒沉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