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归脾汤
《保婴撮要》卷十三:加味归脾汤
处方:人参 黄耆(炒)茯神(去木)各60克 甘草(炒)白术(炒)各30克 木香1.5克 远志(去心)酸枣仁 龙眼肉 当归 牡丹皮 山栀(炒)各3克
功能主治:治小儿因乳母忧思郁怒,胸胁作痛,或肝脾经分患疮疡;或寒热惊悸无寐,或便血盗汗,疮口不敛。
用法用量:上药水煎,乳母服,儿亦服之。
摘录:《保婴撮要》卷十三
《医宗必读》卷八:加味归脾汤
处方:人参 炙黄耆 白术 当归 茯苓 酸枣仁各4.5克 远志肉2.4克 木香 甘草<炙)各1.5克 龙眼肉6克 大枣2枚 煨姜3片 菖蒲2.4克 桂心1.5克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食后服。
摘录:《医宗必读》卷八
《正体类要》卷下:加味归脾汤
处方:当归3克,茯苓3克,白术3克,炙黄芪3克,龙眼肉3克,远志3克,炒酸枣仁3克,木香1.5克,炙甘草0.9克,人参3克,柴胡2克,山栀2克。
功能主治: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兼清肝热。主气血虚弱,心脾郁结。
摘录:《正体类要》卷下
《金鉴》卷四十八:加味归脾汤
《正体类要》卷下:加味归脾汤
《口齿类要》:加味归脾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加味归脾汤
《医部全录》卷三九九引《薛氏医案》:加味归脾汤
《疫疹一得》卷下:加味归脾汤
《盘珠集》卷上:加味归脾汤
《一盘珠》卷五:加味归脾汤
《叶氏女科》卷二:加味归脾汤
处方:人参2钱,黄耆2钱,白术(蜜炙)2钱,茯苓2钱,枣仁2钱,远志(制)1钱,当归1钱,柴胡8分,山栀仁8分,枳壳(麸炒)8分,木香(不见火)5分,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子悬。妊娠4-5月,因脾郁而致胎气不和,逆上心胸,胀满疼痛不安者。
摘录:《叶氏女科》卷二
《金鉴》卷四十九:加味归脾汤
《保婴撮要》卷三:加味归脾汤
处方:人参1钱,黄耆1钱,茯神(去木)1钱,甘草1钱,白术(炒)1钱,木香5分,远志(去心)1钱,酸枣仁1钱,龙眼肉1钱,当归1钱,牡丹皮1钱,山栀(炒)1钱。
功能主治:乳母忧思伤脾,以致小儿血虚发热,腹痛发抽,怔忡失眠,自汗盗汗,口舌生疮;及妊娠吐衄;因乳母郁怒积热,婴儿腹痛发搐者;小儿因乳母忧思郁怒,胸胁作痛,或肝脾经分患疮疡之证,或寒热惊悸无寐,或便血盗汗,口疮不敛。
临床应用:1.内钓:一小儿因乳母怀抱郁结,腹痛发搐,久而不愈,用加味归脾汤加漏芦,母子并服渐愈。
2.胁痈:一小儿4岁,胁间漫肿1块,甚痛,色如故,服流气败毒等药,加寒热作呕,食少作泻,此禀肝脾气滞之症,元气复伤而甚耳。乃择乳母气血壮盛者,与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服之,儿饮其乳半载而消。
用法用量:水煎服。婴儿为患者,令子母俱服之。
摘录:《保婴撮要》卷三
《金鉴》卷四十九:加味归脾汤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