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地黄丸
《古今医统》卷九十:加味地黄丸
《寿世保元》卷六:加味地黄丸
处方:怀生地黄(酒蒸)120克 怀山药60克 牡丹皮45克 白茯苓30克 山茱萸(酒蒸,去核)破故纸(炒)各60克 益智仁30克 人参30克 肉桂1.5克
功能主治:补肾助阳,固摄止遗。治肾气膀胱俱虚,冷气乘之,不能约制,遗尿不禁,或睡中自出者。
摘录:《寿世保元》卷六
《疮疡经验全书》卷六:加味地黄丸
处方:熟地黄8两(酒煮),山茱萸4两,山药4两,茯苓2两5钱,牡丹皮2两5钱,泽泻2两,当归身3两,枸杞子3两。
制法:上药各为末,捣熟地极烂和药,如干,加炼蜜再捣千杵,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钱,早、晚用淡盐汤送下。
《医便》卷四:加味地黄丸
处方:怀熟地黄(酒蒸)4两,山茱萸(去核,净)2两,山药(姜汁炒)1两,牡丹皮(去木)1两半,五味子(去梗)1两,麦门冬(去心)1两,益智仁(去壳,盐水炒)1两。
功能主治:老人阴虚及肾气久虚,致筋骨痿弱无力,面无光泽,或黯惨,食少痰多,或嗽或喘,或便溺数涩,阳痿,足膝无力,形体瘦弱憔悴,寝汗,发热作渴。
腰痛,加鹿茸、当归、木瓜、续断各1两;消渴,去茯神,倍用麦门冬、五味子;老人下元冷,胞转不得小便,膨急切痛4-5日,困笃垂死者,加泽泻2两,去益智仁;诸淋数起不通,倍用茯苓、泽泻,益智减半;脚气痛连腰胯,加牛膝、木瓜各1两;夜多小便,茯苓减半;牙齿疼痛,浮而下能嚼物,并耳溃及鸣,去麦门冬,加附子(炮)、桂心(净)各1两;耳聋或作波涛钟鼓之声,用全蝎49枚(炒微黄色,为末,每服3钱)。每服100丸,空心温酒送下。
摘录:《医便》卷四
《幼科指掌》卷四:加味地黄丸
处方:熟地九钱,茯苓4钱,牡丹皮4钱,山萸肉4钱,泽泻4钱,当归4钱,川芎4钱,川楝子4钱,使君子4钱。
功能主治:小儿肾疳,一名骨疳。肢体瘦削,遍身疮疥,喜卧冷地,口疮出血,口臭,次第齿黑,名曰崩砂,盛则龈烂牙落。
用法用量:每服60-70丸。
摘录:《幼科指掌》卷四
《洞天奥旨》卷十:加味地黄丸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加味地黄丸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加味地黄丸
处方:干山药、山茱萸(肉)、牡丹皮、泽泻、白茯苓、熟地黄、生地黄、柴胡、五味子(各另为末)各等分。
制法:上将2地黄酒拌杵膏,入前末和匀,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会约》卷七:加味地黄丸
处方:熟地8两,山药4两,枣皮(酒蒸)4两,茯苓4两,泽泻1两,丹皮1两半,枸杞3两(酒蒸),菟丝子(淘去泥沙,酒蒸)4两,补骨脂(盐炒)2两,骨碎补3两。
制法:炼蜜为丸。
如命门火衰,真阳不足者,加肉桂3两,附子4两,或安肾丸亦妙。
摘录:《会约》卷七
《会约》卷九:加味地黄丸
处方:怀庆元支地黄8两(加元砂仁微炒,3钱,研末,与米酒同蒸同晒9次,勿少),淮山药4两,枣皮3两(去核,酒蒸),白茯苓(去皮)4两,粉丹皮1两7钱,建泽泻(淡盐水浸,晒)1两3、4钱,甘枸杞(去梗)3两(酒蒸),菟丝子(淘尽泥砂)3两(酒浸,蒸,晒干),真阿胶(蛤粉炒成珠)3两,麦冬(去心,酒蒸)2两,杜仲(淡盐水炒断丝)3两,北5味(微炒)7、8钱。
制法:先将地黄、枣皮、枸杞、麦冬于石臼内捣成膏,然后将余药磨成细末,合前膏加炼蜜捣匀为丸。
功能主治:平补肝肾,养肺清热。主阴虚失血,胸背痛,小便赤,遗精潮热,咳嗽气喘。
用法用量:每晨服7-8钱,用淡盐水送下。凡一切虚弱之人,每年夏季制服1料,可以扶体,免阴虚火炎之病,但须间服温脾汤,更妙。
若精滑者,枣皮可加至4-5两;若血虚有热者,粉丹皮可加至2两4-5钱;小便短者,建泽泻用1两8钱。
注意:忌铁与三白。
摘录:《会约》卷九
《不知医必要》卷一:加味地黄丸
《会约》卷十二:加味地黄丸
《寿世保元》卷八:加味地黄丸
《医学入门》卷八:加味地黄丸
《保命歌括》卷九:加味地黄丸
处方:地黄(酒蒸,焙,末)2两,山茱萸肉1两,白茯苓1两,山药1两,杜仲(盐、酒炒,另取末)1两,巴戟(去心,净肉)1两,远志(去心)1两,小茴香(炒)1两,泽泻7钱,肉苁蓉(酒洗,焙)7钱,牡丹皮7钱,破故纸(炒)7钱。
摘录:《保命歌括》卷九
《片玉心书》卷五:加味地黄丸
处方:虎胫骨(酒炙)、生地黄、酸枣仁(炒)、辣桂、防风、白茯苓、当归。
制法: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小儿肝肾两虚,血气不充,髓不满骨,而致筋骨软弱,行迟者;和禀受不足,气血不充,致脚细,肌肉瘦薄,骨节俱露,如鹤之膝,而成鹤膝节者;以及大病后,手足痿弱,惊风后手足痿缓。
用法用量:白汤送下。
如惊后得前症者,加羌活。
《幼科发挥》卷三:加味地黄丸
《准绳·幼科》卷二:加味地黄丸
《准绳·幼科》卷六:加味地黄丸
《审视瑶函》卷四:加味地黄丸
处方:怀生地(竹刀切片,酒洗,焙干)4两,山萸肉(酒洗,焙)2两,山药2两,白茯苓2两,泽泻半两,牡丹皮半两,菊花(去梗叶)1两,麦冬肉(焙干)1两,当归(焙)1两,五味子5钱。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摘录:《审视瑶函》卷四
《寿世保元》卷五:加味地黄丸
处方:怀生地黄(酒蒸)4两,怀山药2两,牡丹皮1两5钱,白茯苓1两,山茱萸(酒蒸,去核)、破故纸(炒)2两,益智仁1两,人参1两,肉桂5钱。
功能主治:肾与膀胱俱虚,冷气乘之,不能约制,致遗尿不禁,或睡中尿自出。
摘录:《寿世保元》卷五
《疡医大全》卷十三:加味地黄丸
《玉案》卷三:加味地黄丸
处方:山药(炒)4两,山茱萸4两,北五味4两,泽泻(去毛)4两,黄柏(盐水炒)4两,知母4两(青盐水炒),怀生地8两,牡丹皮(炒)2两5钱,白茯苓(去皮)2两5钱。
用法用量:每服3钱,空心滚汤送下。
摘录:《玉案》卷三
《济阳纲目》卷九十三:加味地黄丸
《简明医彀》卷四:加味地黄丸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黄柏(制)4两,当归3两,白芍3两,知母(生)3两,麦冬3两,五味子2两。
功能主治:阴虚火动,手足心热,口干唇燥,夜卧不安,遗精白浊,咳嗽失血,痰涎壅盛,面黄肌瘦,骨蒸劳热;肾消,小便淋浊。
摘录:《简明医彀》卷四
《医统》卷九十:加味地黄丸
处方:熟地黄(煮烂,捣)4两,山茱萸肉2两,山药2两,泽泻1两,牡丹皮半两,白茯苓半两,鹿茸(酥炙)2钱,牛膝2钱。
功能主治:小儿禀受不足,肾虚精髓内耗,气血不充,致肌肉瘦薄,骨节呈露,状如鹤膝,成鹤膝节者。
用法用量:3岁以上儿服15丸。
摘录:《医统》卷九十
方出《万氏女科》卷三,名见《金鉴》卷六十二:加味地黄丸
功能主治:固下元。主盘肠产后下元虚者,痈疽已溃,虚火上炎,口干作渴者。
用法用量:原书云,患盘肠产,欲免其苦者,应于此后无孕时多服地黄丸加五味子一两,肉桂一两。《金鉴》本方用熟地(酒蒸,捣膏)八两,山药(炒)四两,山萸肉(去核)五两,白茯苓四两,牡丹皮(酒洗)四两,泽泻(蒸)三两,肉桂六钱,五味子(炒)三两。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盐汤送下。
《宋氏女科》:加味地黄丸
《医学传灯》卷上:加味地黄丸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