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汤
《伤寒论》:黄连汤
处方:黄连9克 甘草9克(炙)干姜9克 桂枝9克(去皮)人参6克 半夏6克(洗)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平调寒热,和胃降逆。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昼三次,夜二次。
备注:方中黄连苦寒,上清胸中之热,干姜、桂枝辛温,下散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寒热并投,上下并治,以复中焦升降之职;更以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和中。合而用之,能使寒散热消,中焦得和,阴阳升降复常,痛呕自愈。
摘录:《伤寒论》
方出《医心方》卷十一引《传信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五:黄连汤
《伤寒总病论》卷四:黄连汤
处方:黄连1两,橘皮1分,杏仁(麸炒)1分,枳实1分,麻黄1分,葛根1分,厚朴1分,甘草1分。
功能主治:冬温至夏发斑,咳而心闷,呕清汁,眼赤口疮,下部亦生疮,或自下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温温分减服。下利先止,别当消息,小儿斟酌。
摘录:《伤寒总病论》卷四
《普济方》卷一四三引《活人书》: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三十:黄连汤
处方:黄连(去须)1两半,荷叶(微炙)1两,艾叶(微炒)1两,柏叶3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下生地黄汁1合,搅令匀,食后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
《圣济总录》卷三十: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三十二:黄连汤
处方:黄连(去须)1两,黄芩(去黑心)1两,升麻1两,甘草(炙)3分,朴消(研)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竹叶3-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早、晚食后各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二
《圣济总录》卷三十六:黄连汤
《千金翼》卷十五:黄连汤
处方:黄连4两,黄柏4两,栀子15枚(擘),阿胶1两(炙),干姜2两,芍药2两,石榴皮2两(一方用枳实)。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一方以水6升煮之。
摘录:《千金翼》卷十五
《圣惠》卷六十二:黄连汤
处方:黄连1两,麻黄根1两,甘草1两,狼牙1两,羌活1两,桑枝1两,白矾1两。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每用2两,加葱白5茎,以水5升,煎至2升,去滓,用软帛趁热揾药水更番淋搨患处,水冷即止。
摘录:《圣惠》卷六十二
《医心方》卷十一引《小品方》:黄连汤
《元和纪用经》:黄连汤
《外台》卷三引《深师方》:黄连汤
《外台》卷二十五引《深师方》:黄连汤
《外台》卷三十八:黄连汤
《医心方》卷十一引《广济方》:黄连汤
《外台》卷六引《删繁方》:黄连汤
《圣惠》卷九十:黄连汤
《医方类聚》卷一五七引《施圆端效方》:黄连汤
处方:黄连1两半(净),黄柏(去皮)1两,黄芩1两,栀子1两。
功能主治:一切积毒伏热,赤目口疮,咽喉糜烂;酒毒烦躁;伤寒蓄热在中,身热狂躁,昏迷不食。
《圣济总录》卷一○三:黄连汤
处方:黄连(去须)1两,栀子仁1两,马牙消1两,甘草(炙)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赤眼肿痛。
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水1盏,加竹叶10片,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
《圣济总录》卷七十八: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黄连汤
处方:黄连(去须)1两,桂(去粗皮)1两,白芷1两半,赤石脂1两半,肉豆蔻1枚(煨,去壳),地榆1两,诃黎勒皮(煨)1两半,黄芩(去黑心)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当归(焙)1两,黄耆1两半,吴茱萸(洗,炒)1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空腹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圣济总录》卷一一○:黄连汤
处方:黄连(去须)、细辛(去苗叶)、紫苑(去苗土)、决明子(微炒)、车前子、苦根(干者,锉碎)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斑疮入眼。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
《圣济总录》卷一○三:黄连汤
处方:黄连(去须为末)1字,乳香(研)1字,灯心5茎,杏仁5枚(去皮尖双仁,细研),大枣2枚(擘,去核),龙胆(为末)1钱,腻粉半钱匕。
用法用量:用水2盏,同煎至半盏,临卧时洗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黄连汤
处方:黄连(去须,炒)半两,阿胶(炙令燥)3分,当归(切,焙)3分,干姜(炮)3分,鼠尾草(洗净,慢火焙干)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冷痢(疒丂)痛,肠滑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若冷甚白多,以酒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温服,日午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方出《外台》卷十五引《范汪方》,名见《医心方》卷三引《古今录验》: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一二三:黄连汤
《普济方》卷三十四引《护命》:黄连汤
《云歧子保命集》卷上:黄连汤
处方:甘草7钱半,黄连7钱半,干姜7钱半,人参7钱半,大枣3枚。
制法:上锉细。
功能主治:太阳经伤寒传里,胸中有热,胃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煎服。
摘录:《云歧子保命集》卷上
《脉因证治》卷上: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五十:黄连汤
处方:黄连(去须)3两,酸石榴皮(焙)3两,赤石脂3两,白茯苓(去黑皮)2两半,干姜(炮裂)2两半,桔梗(炒)2两。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
方出《经效产宝》卷上,名见《云岐子保命集》卷下:黄连汤
方出《圣惠》卷三十二,名见《普济方》卷八十二:黄连汤
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一七九:黄连汤
处方:黄连1两(去须),川升麻1两,麦门冬1两(去心),黄芩1两,栝楼根1两,知母1两,茯神半两,栀子仁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石膏2两。
制法:上为散。
方出《外台》卷二十五引《张文仲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五:黄连汤
制法:上药切。
功能主治:仲夏热多,令人发水谷痢,肠中鸣转,一泻5-6升水。白滞痢久不愈。
《痘疹全书》卷下:黄连汤
《杏苑》卷八: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黄连汤
处方:黄连(去须)1两,地榆1两半,桑耳1两半,赤石脂1两半,黄耆(锉,炒)1两半,白芷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黄芩(去黑心)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1枣大(切),煎取8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千金》卷十五: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黄连汤
处方:黄连(去须)半两,甘草(炙、锉)半两,黄药子1分,吴蓝叶1分,栀子仁2枚,犀角屑1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1-2岁儿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3分,去滓,分温2服,食前服,1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外台》卷三十八:黄连汤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黄连汤
《盘珠集》卷下:黄连汤
《嵩崖尊生》卷八: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一○八:黄连汤
《治痘全书》卷十四: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六十:黄连汤
处方:黄连(去须)1两,大青1两,山栀子仁1两,茵陈蒿1两,柴胡(去苗)1两,地骨皮1两,人参1两,黄芩(去黑心)1两,芒消1两,大黄(细锉炒)2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
《杏苑》卷四:黄连汤
《回春》卷二:黄连汤
处方:黄连1钱,山栀1钱,生地黄1钱,麦门冬(去心)1钱,当归1钱,芍药1钱,薄荷5分,犀角5分,甘草5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心火舌上生疮,或舌上肿,燥裂,或舌尖出血,或舌硬。木舌。由心脾热壅,舌肿粗大,渐渐硬塞满口,气不得吐,如木之不和软。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频服。
摘录:《回春》卷二
《直指》卷十五:黄连汤
《普济方》卷二一一:黄连汤
《普济方》卷二三○:黄连汤
处方:胡黄连半两,柴胡(去苗)半两,鳖甲(去裙襕)半两,甘草(炙,锉)半两,白蒺藜(炒)半两,黄耆半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威灵仙1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童便、酒共半盏,加乌梅1枚(拍碎〕,同煮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方》卷二三○
《普济方》卷三九七:黄连汤
《朱氏集验方》卷九引何清之方:黄连汤
处方:鹰爪黄连7茎(去毛节),杏仁7粒(去皮尖),北枣7枚(大枣)。
制法:上用新瓦盆存贮,入水8分,以纸覆盖,慢火熬,存3分,放地上去火毒,候冷,存在汤瓶上,蒸温不要热。
用法用量:杏连汤(《普济方》卷八十六)。
《痘疹全书》卷下:黄连汤
《诚书》卷十一: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一一九:黄连汤
处方:黄连(去须)1两,大黄(生用)1两,大青(去根)半两,升麻半两,黄药半两,甘草(炙)3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2盏,加黑豆1撮,同煎至1盏,去滓,分温2服。病未退,每服更加芒消末半钱匕,汤成下。以微利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九
《千金》卷二:黄连汤
处方:黄连1两,人参1两,吴茱萸5合,生姜3两,生地黄5两(一方用阿胶,一方用当归半两)。
功能主治:曾伤二月胎者,预服此。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酢浆7升,煮取3升,分4服,日3次,夜1次。
各家论述:《济阴纲目》:生地为君,黄连为臣,似太寒矣,而又佐以姜、茱,岂非中和之剂乎。至干酢浆煮法并昼夜服法,俱佳。
摘录:《千金》卷二
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见《外台》卷七引《古今录验》:黄连汤
别名:黄连解毒汤、黄连一物汤、黄连解毒散、黄连散、黄连泻心汤
功能主治:心经蕴热,致患卒心痛,口疮,眼目赤肿羞明。小儿痘疮。卒心痛。诸热眼,赤种羞明,冒暑饮酒患眼。口疮。小儿热毒盛,发疹痘疮,初发早觉者。心经蕴热。
用法用量:黄连解毒汤(《直指》卷二十)、黄连一物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黄连解毒散(《普济方》卷七十四)、黄连散(《普济方》卷四○三)、黄连泻心汤(《回春》卷五)。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黄连汤
《普济方》卷七十四引《选奇方》:黄连汤
《洁古家珍》:黄连汤
《保命集》卷中:黄连汤
《卫生总微》卷七: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黄连汤
《广嗣纪要》卷十三: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一五六: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黄连汤
处方:黄连(去须)1两半,艾叶(微炒)1分,阿胶(炙令燥)半两,豉10粒(炒令黄焦)。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1-2岁儿每服1钱匕,水7分,入葱白2寸并须(切),同煎至4分,去滓,分温3服,空心、午后各1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御药院方》卷十: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黄连汤
处方:黄连(去须)1两,黄柏(去粗皮,炙)半两,阿胶半两(炙燥)。
制法:上除阿胶外,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热痢。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匕,酒半盏,入阿胶1片,同煎至2分,去滓,空心、日午、近晚各1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圣济总录》卷一六五:黄连汤
处方:黄连(去须)1两,甘草(炙,锉)1两,熟艾(炙)1两,芍药1两,干姜(炮)1两,当归(锉1两,炒)1两,人参1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黄连汤
汉·《伤寒论》:黄连汤
组成:黄连三两(9克),半夏半升(9克),炙甘草、干姜、桂枝各一两(各9克),人参二两(6克),擘大枣十枚(4枚)。
用法:水煎服。
主治:上热下寒,症见胸脘痞闷,烦热,气逆欲呕,腹中痛,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弦者。
1.萎缩性胃炎:黄连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54例,组成:黄连5克,干姜、桂枝、法半夏、炙甘草各10克,党参30克,大枣7枚。加减:脾胃虚弱者去黄连,加白术、茯苓,山药;胃气壅滞者加苏梗、佛手、香附;肝胃不和者加柴胡、白芍、枳壳、郁金等;湿热中阻加厚朴、藿香;胃热内壅者加栀子、黄芩;瘀血阻滞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五灵腊;寒热错杂者加荜澄茄、吴茱萸等。每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消失或减轻2个级别以上(含2个级别)为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检查急、慢性炎症减轻,腺体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减轻1个级别为有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而未恶化者为无效;临床症状加重,胃镜复查黏膜病变加重,腺体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上升1个级别以上为恶化。结果:显效20例,有效29例,无效4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达90.7%。(《福建中医药》2007年第3期)
2.反流性食管炎:用加减黄连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8例,对照组:泮托拉唑肠溶胶囊40毫克,每日1次;多潘立酮片10毫克,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方加减黄连汤。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治疗4周,4周后随访观察临床症状并复查胃镜比较。结果: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25例、有效12例、无效1例,对照组分别为11例、14例和7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为痊愈;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为有效;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为无效)。内镜下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20例、有效16例、无效2例,对照组分别为7例、17例和8例(内镜下食管炎消失者为痊愈;食管炎改善≥1个等级为有效;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年第6期)
方解:本方由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善治上热下寒,升降失常之证。方中黄连苦寒,清胸中之热,兼和胃气;干姜、桂枝辛散温通,祛寒止痛;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宽胸散结消痞;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健脾,缓急止痛。全方清上温下,辛开苦降,补泻同施,但以辛开温通为主。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同属辛开苦降之剂,具有调和肠胃、散结消痞之功,皆治寒热错杂,胃气不和之痞满吐利之症。两方虽仅一味之差,然半夏泻心汤有黄芩,故偏于苦降,重在泻热除痞,而黄连汤易桂枝,则偏于辛开,重在平调寒热。
黄连汤临床治疗表邪传里,损伤脾胃,升降失职而致上热下寒证。以呕吐、腹痛为辨证要点。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强心利尿、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方歌: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更用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呕痛忘。
摘录:汉·《伤寒论》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