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黄芩散

目录

      《圣惠》卷六十二:黄芩散

      黄芩1两半(锉),黄耆1两半(锉),木通1两半(锉),前胡1两半(去芦头),川升麻1两半,栝楼2两,赤芍药1两,茯苓1两,甘草1两(生,锉),川大黄2两(锉碎,微),人参半两(去芦头),当归半两。

      制法:上为

      功能治:大热发,或于阴间。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竹叶2-7小麦100粒,生地黄1分,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六十二

      《圣惠》卷十四:黄芩散

      黄芩1两,知母1两,葛根1两(锉),麻黄1两(去),甘草半两(微赤,锉),川大黄半两(锉碎,微)。

      制法:上为

      功能治:伤寒后,朝暮发热,或如疟状。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以衣覆之。汗出为效。

      摘录:《圣惠》卷十四

      《圣惠》卷十七:黄芩散

      黄芩1两,栀子仁1两,前胡2两(去芦头),赤芍药1两,甘草半两(微赤,锉),石膏3两。

      制法:上为

      功能治:热病5日,头痛壮热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豉少半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

      《圣惠》卷十五:黄芩散

      黄芩1两,栀子仁1两,犀角屑1两,赤芍药1两,柴胡(去苗)1两,壳(麸微黄,去瓤,)1两,槟榔1两。

      制法:上为

      功能治:时5日,壅闷,疼痛,烦热,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中盏,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五

      《圣惠》卷十三:黄芩散

      黄芩1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壳半两(麸微黄,去瓤),皮1两(锉),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羚羊角屑1两。

      制法:上为

      功能治:伤寒8-9日,大便不通,闷乱。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得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十三

      《圣惠》卷十七:黄芩散

      黄芩3分,麻黄1两(去),川大黄半两(锉碎,微),葛根半两(锉),桂半两,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微赤,锉),川朴消半两,石膏1两。

      制法:上为细

      功能治:热病2日,头痛壮热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豉汤调下,不拘时候,衣盖取汗;未汗再取。

      摘录:《圣惠》卷十七

      《圣惠》卷十一:黄芩散

      黄芩1两,川升麻1两,赤芍药半两,麦门冬半两(去),石膏2两,柴胡1两(去苗),甘草半两(微赤,锉)。

      制法:上为

      功能治:阳毒伤寒盛,昏昏如醉,热躁烦渴,口苦干。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一

      《圣惠》卷八十九:黄芩散

      黄芩1分,决明子1分,防风1分(去芦头),川升麻1分,川大黄1分(锉,微),甘草微赤,锉)1分。

      制法:上为粗

      功能治:小儿眼生膜,体热心烦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入淡竹叶7至5分,去滓温服,1日3-4次。

      摘录:《圣惠》卷八十九

      《圣惠》卷三十七:黄芩散

      黄芩1两,黄柏1两,黄连(去须)1两,生地黄1两,地榆(锉)1两,犀角屑1两。

      制法:上为

      功能治:大肠积热,下不止,日夜度数无恒。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青竹茹鸡子大,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惠》卷三十七

      《千金》卷三:黄芩散

      黄芩半两,猬皮半两,当归半两,芍药1两,牡蛎2两半,竹皮2两半,狐1具。

      制法:上药治下筛。

      功能治:妇人

      用法用量:每服匕,以饮送下,每日3次。

      注意:重、房劳,勿冷食。

      各家论述:《千金衍义》:阴与子门不不同,劳则泄而不收,虚热下坠,故以黄芩、竹皮清理湿热当归、芍药调和;猬皮治阴肿;牡蛎治赤白带下;狐取其善缩入

      摘录:《千金》卷三

      《圣济总录》卷一二五:黄芩散

      黄芩半两(去黑),黄柏半两(去粗皮,锉),黄连半两(去须),郁金半两。

      制法:上为

      功能治:诸出。

      用法用量:入食面5钱匕,水调。贴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五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丘松年方:黄芩散

      黄芩不拘多少(用童子小便浸3日,取出锉碎,干)。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治:小儿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1或半钱,乳食后以白汤少许调下。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六丘松年

      《圣惠》卷十:黄芩散

      黄芩1两,黄连(去须)1两,决明子1两,玄参1两,柴胡(去苗)1两。

      制法:上为

      功能治:伤寒热毒攻眼,膜赤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竹叶3-7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

      《圣惠》卷十:黄芩散

      黄芩3分,川大黄3分(锉碎,微),栀子仁1分,犀角屑半两,石膏3分,羚羊角屑半两,蓝3分,川朴消1两,甘草半两(微赤,锉)。

      制法:上为

      功能治:伤寒上焦壅热。烦躁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愈为度

      摘录:《圣惠》卷十

      《普济方》卷七十二引《卫生家宝》:黄芩散

      黄芩1两,淡豆豉3两(研)。

      制法:上为末。

      功能治:小儿肝热,眼生障晕,不能视物。

      用法用量:每服3钱,用熟猪肝裹药同吃,温汤送下,不拘时候,1日2-3次。

      注意:忌、面。

      摘录:《普济》卷七十二《卫生家宝》

      《普济方》卷二八三:黄芩散

      漏芦

      黄芩2两,白及2两,麻黄2两(去),漏芦2两(真者),白薇2两,壳2两(麸,去瓤),升麻2两,白芍药2两,川当归2两,牛膝2两,甘草2两,大黄5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治:时行热毒而致发背疹赤肿,恶肉变作赤色;及眼赤肿生障

      用法用量:一云:发背等疾服此获安之后,宜常服四物汤交和黄耆建中汤,空服,以御未来,恐后再作。

      未利,再服加芒消3钱。

      摘录:《普济》卷二八三

      《普济方》卷三二六:黄芩散

      黄芩当归川芎白矾黄连

      制法:上锉散

      功能治:阴门生疮。

      用法用量:水熏洗即安。

      摘录:《普济》卷三二六

      《圣惠》卷七十九:黄芩散

      黄芩半两,瞿麦半两,甘草半两(微赤,锉),麦门冬半两(去),滑石1两,水通1两(锉),车前子1两,葵子1两。

      制法:上为

      功能治:产后小肠热淋涩,烦躁干焦,不思食饮。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至6分,去滓温服,每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七十九

      《圣惠》卷十一:黄芩散

      黄芩1两,甘草半两(微赤,锉),白薇1两,栀子仁1两,大青1两,知母1两,栝楼1两,川消石1两,白鲜皮1两。

      制法:上为细

      功能治:伤寒热毒心烦发狂。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一

      《圣惠》卷三十三:黄芩散

      黄芩

      黄芩1两,栀子仁1两,黄连(去须)1两,葳蕤1两,川升麻1两,蕤仁(汤浸,去赤皮)1两,甘草微赤,锉)1两。

      制法:上为

      功能治:斑痘疮入眼,口干心烦

      用法用量:黄芩汤(《圣济总录》卷一一○)。

      摘录:《圣惠》卷三十三

      《圣惠》卷十七:黄芩散

      黄芩1两,栀子仁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甘草1两(微赤,锉),铁粉半两(细研),川马消1两。

      制法:上为细

      功能治:热病毒热不解,口干烦躁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温温蜜水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

      《圣惠》卷十一:黄芩散

      黄芩半两,麻黄1两(去),赤芍药3分,石膏2两,甘草半两(微赤,锉),桂3分,细辛3分,前胡1两(去芦头)。

      制法:上为

      功能治:伤寒头痛烦热,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一

      《幼幼新书》卷十八引丁时发方:黄芩散

      黄芩、山栀子、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治:小儿斑疮入眼。

      用法用量:用牛蒡子杵汁调,涂在门。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八丁时发

      《圣惠》卷四:黄芩散

      黄芩1两,茯苓1两,石膏2两,麦门冬1两(去),甘草半两(微赤,锉),葛根半两(锉),甘菊半两。

      制法:上为粗

      功能治:烦热,头疼涩,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豉2-7粒,淡竹叶2-7至5分,去滓,入生地黄汁1,更1-2沸,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四

      《圣惠》卷十:黄芩散

      黄芩

      黄芩1两,大青1两,川升麻1两,川大黄(锉碎,微)1两,茵陈1两,川朴消1两,栀子仁半两,黄连半两(去须),甘草半两(微赤,锉)。

      制法:上为

      功能治:伤寒。10日未得汗,表里有热,发斑,狂言欲走,眼俱黄,中烦闷,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黄芩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摘录:《圣惠》卷十

      《圣惠》卷十:黄芩散

      黄芩1两,人参(去芦头)1两,甘草微赤,锉)1两,麦门冬1两,柴胡(去苗)1两,葛根(锉)1两,桂半两。

      制法:上为粗

      功能治:伤寒。吐下后,外有热,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至5分,去滓温服,木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

      《卫济宝书》卷下:黄芩散

      黄芩2两,秦皮半两(真者),莽草半两,细辛半两,白芷半两,川芎半两,黄连半两,羌活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治:化恶血脓汁,活,调荣卫。疮肿,癌。

      用法用量:每用1两半,以猪蹄熟,去蹄,入前药数沸,通手以绵惹洗癌疮,直至药冷为度,洗后使麝香膏贴。春、冬1日1洗,夏、秋1日2洗。

      摘录:《卫济宝书》卷下

      《圣惠》卷十一:黄芩散

      黄芩3分,柴胡3分(去苗),人参3分(去芦头),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甘草半两(微赤,锉),麦门冬1两(去)。

      制法:上为

      功能治:伤寒潮热烦闷,体痛呕逆。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一

      《圣济总录》卷一七○:黄芩散

      黄芩1分(去黑),人参1分。

      制法:上为

      功能治:小儿心热,惊啼。

      用法用量:每服1匕,以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

      《卫生总微》卷七:黄芩散

      黄芩半两,壳半两(去瓤,麸),大黄半两,大子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治:伤寒5-6日,大便不通,热闷乱。

      用法用量:每服1钱半,水半盏,至4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摘录:《卫生总微》卷七

      《圣惠》卷三十三:黄芩散

      :萎蕤犀角

      黄芩1两,栀子仁1两,黄连(去须)1两,葳蕤1两,川升麻1两,蕤仁(汤浸,去赤皮)1两,甘草微赤,锉)1两,犀角屑半两。

      制法:上为粗

      功能治:眼生蟹,黑睛疼痛。

      用法用量:萎蕤犀角(《圣济总录》卷一○六)。

      摘录:《圣惠》卷三十三

      《圣惠》卷十八:黄芩散

      黄芩

      黄芩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栀子仁半两,刺蓟1两,蒲黄半两。

      制法:上为

      功能治:热病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黄芩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摘录:《圣惠》卷十八

      《杨氏家藏方》卷十六:黄芩散

      黄芩半两(新瓦干),麦门冬(去)半两。

      功能治:产后渴,饮水不止。

      用法用量:上(父)咀。每服3钱,水1盏半,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杨氏家藏》卷十六

      《圣惠》卷三十七:黄芩散

      黄芩1两半,地榆1两半(锉),玄参2两,茜2两(锉),水石1两,麦门冬2两半(去),川升麻2两,犀角屑1两,甘草1两(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

      功能治:心热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竹叶2-7至5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

      摘录:《圣惠》卷三十七

      《圣惠》卷三十三:黄芩散

      黄芩1两,木通(锉)1两,黄连(去须)1两,羚羊角屑1两,犀角屑半两,地肤子3分,葳蕤3分,甘草3分(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

      功能治:眼生不退。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竹叶7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惠》卷三十三

      《圣惠》卷三十二:黄芩散

      黄芩1两,防风(去芦头)1两,石膏(细研,水飞过)1两,知母1两,石决明(捣细研,水飞过)1两,皮1两,栀子仁1两,细辛1两,赤芍药1两,黄连半两(去须)。

      制法:上为细

      功能治:毒攻眼,碜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后及临卧时以温水调下。

      摘录:《圣惠》卷三十二

      《圣惠》卷三十八:黄芩散

      黄芩

      黄芩1两,川芒消1两,麦门冬1两(去),白鲜皮3分,秦艽3分(去苗),壳3分(麸微黄,去瓤),川大黄1两(锉碎,微),栀子仁1两,甘草半两(生用)。

      制法:上为

      功能治:乳石发动,烦热满闷,身体生疮。先有癖食不消,或饮食肉所致乳石发,腹胀头痛,时苦急痛者。

      用法用量:黄芩汤(《普济》卷二六一)。

      摘录:《圣惠》卷三十八

      《普济方》卷四○四:黄芩散

      黄芩半两,大黄半两,山栀子仁3钱,玄参6钱。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治:解余毒。疮毒出尽后呕吐

      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2升,至8,去滓服。

      摘录:《普济》卷四○四

      《圣惠》卷十七:黄芩散

      黄芩1两,川升麻1两,黄连3分(去须),石膏1两,栀子仁1分,麻黄1两(去),甘草1分(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

      功能治:热病后,余热不解,身体沉重。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

      《医学集成》卷二:黄芩散

      黄芩川芎白芷防风蒺藜木贼蝉蜕僵蚕、蔓荆、香附甘草夏枯草

      功能治:风热泪淋。

      摘录:《医集成》卷二

      《准绳·幼科》卷九:黄芩散

      黄芩不拘多少(用童子小便浸3日,取出锉碎,干)。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治:小儿嗽。

      用法用量:每服1或半钱,乳食后以白汤少许调下。

      摘录:《准·幼科》卷九

      《准绳·幼科》卷七:黄芩散

      黄芩半两,诃黎勒半两(,用皮),樗株皮半两,瓜蒌3分,黄连3分(去须),当归(锉,微)3分,乌梅肉1分(微)。

      制法:上为粗

      功能治:小儿痢渴不止。

      用法用量:本改为黄芩”见原书同卷)。

      摘录:《准·幼科》卷七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黄芩散

      黄芩1分(去黑),升麻1分,黄连1分(去须),大青1分,蟆1分(烧灰),角蒿(灰)1分,黄柏(去粗皮)半两。

      制法:上为细

      功能治:小儿齿痒痛,齿肿黑,宣摇动;及干湿癣。

      用法用量:每用1匕,贴齿上,有涎即吐。如患干湿癣,以脂和,涂疮上;或腊月猪脂和亦得。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圣惠》卷八十三:黄芩散

      黄芩半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甘草半两(微赤,锉),川芒消半两,麦门冬半两(去),石膏半两。

      制法:上为粗

      功能治:小儿脏腑壅实,烦热,睡卧不安。少小短气,热有进退,食不安,谷为之不化。

      用法用量:《普济》有桂八铢。

      摘录:《圣惠》卷八十三

      《圣惠》卷九十:黄芩散

      黄芩3分,川升麻1两,石膏1两,甘草半两(微赤,锉),玄参半两,柴胡1两(去苗),川大黄1两(锉碎,微)。

      制法:上为粗

      功能治:小儿热疮生于身体。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至5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惠》卷九十

      《圣惠》卷九十三:黄芩散

      黄芩

      黄芩半两,栝楼3分,黄连3分(去须),乌梅肉1分(微),诃黎勒1两(,用皮),樗树皮半两,当归3分(锉,微)。

      制法:上为粗

      功能治:小儿痢渴不止,壮热腹痛

      用法用量:黄芩饮(《圣济总录》卷一七九)。本改为黄芩”(见原书同卷)。

      摘录:《圣惠》卷九十三

      《鸡峰》卷九:黄芩散

      黄耆5两,白术5两,前胡5两,壳5两,柴胡3两,杏仁3两,人参3两,白茯苓3两,甘草3两,当归3两,半夏3两,黄芩3两,白芍药3两,麦门冬3两,熟地黄3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治:劳。人不甚虚,有热,胸中烦,手足热,忪悸,口苦干,潮热

      用法用量:每服2大钱,水1盏,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摘录:《鸡峰》卷九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黄芩散

      黄芩2两(去黑),玄参2两,大黄1两(锉,),甘草1两(,锉),壳(去瓤,麸)1两,升麻1两半()。

      制法:上为末。

      功能治:伤寒头痛,大热烦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以熟水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圣惠》卷十:黄芩散

      黄芩1两,人参(去芦头)1两,柴胡(去苗)1两,葛根(锉)1两,栀子仁半两,甘草半两(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

      功能治:伤寒7-8日,汗后余热不除。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

      《圣惠》卷七十六:黄芩散

      黄芩1两,人参1两(去芦头),阿胶1两(捣碎,令黄),当归半两(锉,微),吴茱萸1分(汤浸7遍,干,微)。

      制法:上为

      功能治:曾伤二月胎。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至5分,去滓,食前温服

      大段不安,加乌梅1两。

      摘录:《圣惠》卷七十六

      《圣惠》卷十七:黄芩散

      黄芩1两,黄连半两(去须),生地黄半两,川升麻半两,知母半两,葛根半两(锉),栀子仁1分,大青半两。

      制法:上为

      功能治:除劳热热病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中盏,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

      《圣惠》卷二十七:黄芩散

      黄芩3分,知母1两,羚羊角屑1两,甘草半两(微赤,锉),白茯苓1两,酸枣仁1两。

      制法:上为粗

      功能治:虚劳烦热,不得睡卧。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枚,至6分,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二十七

      方出《圣惠》卷三十八,名见《普济方》卷二六二:黄芩散

      黄芩1两,川芒消1两,麦门冬3两(去),川大黄1两(锉碎,微),栀子仁3-7枚,甘草1两(生用)。

      制法:上为粗

      功能治:乳石热发,烦闷躁,身体生疮。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葱白7,豉50粒,至6分,去滓温服,1日3-4次。

      摘录:出《圣惠》卷三十八,见《普济》卷二六二

      《圣惠》卷五十八:黄芩散

      黄芩1两,鸡苏1两,滑石1两,小蓟1两,生地黄1两,木通1两(锉)。

      制法:上为粗

      功能治:血淋,小便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

      摘录:《圣惠》卷五十八

      《圣惠》卷五十九:黄芩散

      黄芩3分,茯苓1两,川升麻半两,吴蓝半两,阿胶2分(捣碎,令黄),黄连半两(去须,微),鬼臼半两(去须),黄柏3分(锉),甘草半两(微赤,锉)。

      制法:上为

      功能治:热痢,烦闷,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圣惠》卷五十九:黄芩散

      黄芩1两,地榆1两(锉),犀角屑1两,茜1两,柏2两(微),甘草1两(微赤,锉),诃黎勒1两(,用皮),当归1两(锉,微),牛角(角思)灰1两。

      制法:上为

      功能治:蛊注痢。下烦闷,中(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圣惠》卷七十四:黄芩散

      黄芩1两,乌梅肉10枚(微),石膏1两,甘草半两(微赤,锉),麦门冬1两(去)。

      制法:上为

      功能治:妊娠患疟,头痛口干心烦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四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黄芩散

      黄芩1两(去黑),甘遂1两(麸黄),龙胆(去芦头)1两。

      制法:上为

      功能治:疗积热。伤寒烦热不解,谵语言妄语,欲发狂走。

      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以冷水调下,更令病人饮水2-3盏,腹满则吐。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圣惠》卷三十七:黄芩散

      黄芩

      黄芩1两(去中黑腐)。

      制法:上为细

      功能治:心脏积热,吐血,或发或止。盛夏时有大热症,头大如斗,身热如者。

      用法用量:黄芩饮(《验广集》卷一)。

      摘录:《圣惠》卷三十七

      宋·《太平圣惠方》:黄芩散

      组成:黄芩(3克)、茯苓(30克)、麦门冬(30克)、石膏(60克)、葛根(15克)、甘菊(15克)、炙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加豆豉6克,淡竹叶3克,水去渣;加生地黄汁60毫升,更服。亦可用作,各药用量常规量。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

      治:烦热,头疼涩,烦渴不止等。

      临床应用:临床要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牙龈肿痛、急性扁体炎等病症。

      输液性炎:输液治疗的输液性炎(1~3级)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n=50)采用四黄水蜜(大黄黄芩黄柏黄连用普通蜂蜜馏水调制成膏状)外,对照1组(n=50)给予50%硫酸镁,对照2组(n=50)给予喜疗妥涂擦。观察比较3组不同法治疗炎的临床疗效,并采用VAS评分法评价炎疼痛缓解程度。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8、24、48、72小时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1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解:本黄芩、豆豉、淡竹叶清热除烦,生地、麦门冬、葛根养阴清热生津,共奏清热生津、养阴除烦之效。故用于治疗风热盛之,临床应用以烦热舌肿痛、舌红苔薄黄为辨证要点。

      歌:《太平圣惠》黄芩甘菊甘草茯苓石膏葛根麦门冬,清热生津又除烦。

      摘录:宋·《太平圣惠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黄芩射干汤

      下一篇 黄芩栀子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