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目录

《金匮要略》卷中: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耆芍桂汤(《金匮要略》卷中)。

黄耆15克 芍药9克 桂枝9克

功能治:益湿,和泻热。治黄汗。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沉。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苦200克,水1.4升相和,取600毫升,每次温服200毫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金匮》卷中: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耆芍桂汤、黄耆汤、汤、黄耆桂枝汤、耆桂黄耆芍药桂

黄耆5两,芍药3两,桂枝3两。

功能治:黄汗,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自沉。伤寒沉,咽痛自汗

临床应用:黄汗:张某某,女,22岁。因家务劳作汗出,即用凉水浸毛巾擦洗身体,后发现上半身出汗,色黄,量多而粘,衣物均被黄染。自觉乏力,纳呆,微发热,有时干月经正常,小便色略赤,大便色正常,巩膜皮肤无黄染,舌质正常苔薄白,略滑。辨证黄汗。时值盛夏,暑热当令,劳则阳张,遂汗出,复受水,致热伏于,酿成外寒湿郁热之势,交相郁,汗液排泄障碍,或发热汗出而色黄。治则调和卫,清泄郁热。方药:耆芍桂汤去苦栀子黄柏。药用:黄耆18g,白芍12g,桂枝9g,黄柏9g,水分2次服。服3黄汗已止。随访3年未再发现黄汗

用法用量:耆芍桂汤(原书同卷)、黄耆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汤(《全生指迷》卷三)、黄耆桂枝汤(《鸡峰》卷十九)、耆桂(《案》卷三)、黄耆芍药桂汤(《症因治》卷三)。本,《外台》作“黄耆芍药汤”、《准·类作“耆芍桂汤”、《医灯续焰》作“黄耆芍桂汤。

各家论述:1.《千金衍义》:水湿从外渐,非桂之辛温无以驱之达表;既用桂、芍营血,即以黄耆外壮卫气以杜湿之复入;犹恐耆、芍固护不逮,而用苦收敛津液不使随药外泄。乃服药后每致心烦,乃苦阻绝阳不能通达之故,须6-7日稍和,得快,然非若水汤液性味易过也。

2.《金匮要略典》:黄耆桂枝、芍药,阳益阴,得益和而愈固,盖欲使卫大,而邪气毕达。云苦阻者,欲而未得遂,久积药力,乃自,故曰服至6-7日而解。

摘录:《金匮》卷中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黄耆膏子煎丸

下一篇 黄耆芍药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