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黄耆建中汤

目录

《金匮要略》卷上:黄耆建中汤

黄耆汤(《外台秘要》卷十七《古今录验》)。

黄耆4.5克 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大枣12枚 芍药18克 生姜9克 饴30克

功能治:温中补,和里缓急。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小急痛,脐下虚满,面色萎黄,口干,胸中烦悸,少力身重,肉酸痛,动喘乏,食欲不振,病后虚弱,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4升,取600毫升,入饴,更上微消解。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气短胸满,加生姜腹满,去枣,加茯苓4.5克。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千金》卷十七:黄耆建中汤

黄耆

建中汤黄耆2两,人参2两。

功能治: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后不复常,若四肢沉滞,肉疼酸,吸吸少气动喘惙,或小拘急强痛,中虚悸,,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才百日,渐至瘦削,五脏竭,则难可振复。

用法用量: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若患满及溏泄,可除饴。

摘录:出《肘后》卷四,见《千金》卷十七

《金匮》卷上:黄耆建中汤

黄耆

建中汤黄耆1两半。

药理作用:①抗溃疡作用《药报》(1965;7:440):以黄耆建中汤给大白鼠皮下注射10g/kg时,可防止结扎幽门所致溃疡发生,并抑制液分泌,减少游离酸及总酸度,使液PH值上升。另以本减去甘草皮下注射,同样也有抗溃疡作用,但作用较弱。说明黄耆建中汤甘草外,尚有其他抗溃疡的成分。②中枢镇静作用《北京中医报》(1960;3:208):加味黄耆建中汤(本当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可使小白自由活动减少。但没有催眠和中枢的镇痛作用,对平滑的正常运动有抑制作用,尤其在异常兴奋状态下更为显着,有较弱对抗由组织起的酸增高现象。认为本要作用是对中枢神经的镇静及对肠平滑解痉作用,抗酸作用可能不是要的。

功能治:温养中气虚劳病,阴阳俱虚,里急腹痛,喜温喜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短气自汗盗汗。现用于等慢性消耗性疾患。

临床应用:①虚劳《临指南医案》:汪,三九。此劳力伤阳之劳,非伤阳之劳也。消惫,生气日夺,岂治嗽药可以奏功?黄耆建中汤去姜。《种福堂》:何,三一。脐流秽水,咳嗽腹痛欲泻。询知劳动太过,阳受伤。三年久恙,大忌清治嗽,法当甘温以治之。黄耆建中汤去姜。

咳嗽《南雅堂医案》:诊得左细右虚,咳嗽日久,吸短如喘,表微热,容渐致憔,虑成损怯症,奈纳渐见减少,便亦带溏,若投以凉滋润之品,恐嗽疾未必能治,而先受损伤,岂云妥全,昔贤谓上损过,下损及,均称难治,自述近来忽热,似虑先理卫为,宗仲师元受损,甘药调之之例,用建中加减法。桂枝1钱,白芍药3钱,炙甘草8分,黄耆1钱,饴糖2钱,加大枣3枚,同服。

吐血《临指南医案》:许,四八。劳倦伤阳,失,咳逆,中年不比少壮火亢之嗽黄耆建中汤

伤寒《印机草》:病一月,两虚浮,自汗恶气,此卫虚阳弱。人身之表,卫气之。凡所以温分肉,肥腠理,司阖者,皆此卫气之用,故《》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今卫气一虚,则分肉不温,腠理不密,周身毛窍,有,由是之外入,汗之出,其孰从而拒之,用黄耆建中汤以建立中气,而温卫实表也。桂枝生姜、芍药、甘草大枣饴糖黄耆

泄泻不食《得医案》:胡晓鹤孝尊堂,素体虚弱,频年咳嗽,众称老痨不治。今春咳嗽大作,时发潮热泄泻不食,诸医进参、术之,则潮热愈增,用地黄、鹿、之药,而泄泻胸紧尤甚。延医数手,无非两补,迨至弗效,便劳损咳泻不治辞之。时值六月,始邀予诊,欲卜逝期,非求治也。诊之俱迟软,时多歇止,如徐而怠,偶羁一步之象,知为结代之,独左部弦大不歇,有土败木贼之势。因思诸虚不足者,当补之以味,又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但补脾之法,前辙可鉴,然舍补一着,又无他法可施,因悟各脏俱虚之,独肝脏自盛,忽记洁古云,假令五脏胜,则各刑已胜,法当补其不胜,而泻其胜,重实其不胜,微泻其胜。此病木自盛,土不胜,法当补土制,直取黄耆建中汤与之。盖中桂、芍,微泻肝木之胜;甘、糖味厚,重实土之不胜;久病涩,正宜姜、枣通调,而姜以制木,枣能扶土也;用黄耆者,盖恐一虚,先绝。连进数,果获起死回生,但掌微热不除,且口苦不寐,咳泻虽止,木犹强,原加入皮重泻肝木之胜再胜而安。

溃疡病《广西中医药》(1981;4:45):用黄耆建中汤略作加减,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3例,治愈22例,好转17例,无效4例。用药最长者为55天,最短者为25天,平均30.3天。《湖北中医杂志》(1982;3:21):用黄耆建中汤黄耆建中黄耆炙甘草白芍、云苓各9g,肉桂1g,瓦楞3g,制成浸膏)治疗7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治愈55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8%。平均溃疡天数为28.9天。

阵发性室上性动过速、早搏《江苏中医杂志》(198O;6:15):顾某某,男,41岁。1967年运动时突发速,数分钟自缓解,后每年有多次类似发病。EKG示:阵发性室上性动过速。每发率均>200次/分,发病前先有频繁早搏。1978年4月初诊,予益建中,养益阴之黄耆建中汤之,治疗一月余,诸症缓解,一般良好,患者要求配成药,乃将前15帖量,饴糖,日服2次,每次6,以作较长时间调治巩固,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自汗盗汗《江苏中医》(1965;4:31):范某某,男,18岁。患者身体素弱,形体苍瘦,面(白光)欠华,近来眠则遍身汗出,衣衫皆湿濡细,此卫阳失固之候,治拟扶正实表。予生黄耆4钱,川桂1钱,大白芍4钱,炙甘草1钱,老生姜1钱,大红枣4钱,糯稻根须3钱。上连服5。汗泄得止。

小儿慢性气管炎《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1:22):张某某,女,6岁。1977年12月10初诊。咳嗽鸣时轻时重反复发作4年余。两月前感而发,发烧、咳嗽喘鸣,某医院诊为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给予青、链霉素及麻杏石甘汤等,药后烧退,咳喘不愈,来院求诊。拟黄耆建中汤半夏白术,服6后诸症缓解,嘱以原加紫河车粉,3日1,计进28停药观察,追访3年未见复发。

用法用量:黄耆汤(《外台》卷十七《古今录验》)。本改为黄耆建中”(见《全国中药成药处集》南昌)。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

各家论述:①《金匮要略论注》:建中汤本取化中之,而肉乃之所生也,黄耆能走肉而实胃气,故加之以补不足,则桂、芍所以补一身之阴阳,而黄耆饴糖又所以补脾中之阴阳也。②《金匮要略典》:里急者,里虚急,中当痛也。诸不足者,阴阳并俱不足,而眩、悸、喘、、失亡血相因而至也。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充虚塞空,则黄耆尤有专长也。③《金匮要略义》:此建中汤黄耆而成。黄耆为补扶弱之品,得饴糖则甘温以益,得桂枝则温阳以化气,得白芍又有益之效。综,其补虚益之功优于建中汤

摘录:《金匮》卷上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黄耆建中汤

黄耆2钱,白芍2钱,肉桂7分,人参1钱,甘草5分。

功能治:阳明病汗多或反无汗,如虫皮中状者。痘疮遍身起发,惟四肢不起者;痘疮发热腹痛,大便自利者。

用法用量:水1盏半,7分,加生姜3大枣1枚,8分,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治要诀类》卷一

《伤寒全生集》卷二:黄耆建中汤

黄耆、芍药、桂枝饴、甘草陈皮白术

功能治:汗多亡阳虚弱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服。

气虚甚,加人参;热,加柴胡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二

《百一》卷四引陆彦安方:黄耆建中汤

黄耆3分(去芦),白术3分,壳3分(汤浸,去瓤),前胡3分,杏仁2分(去皮尖),柴胡2分(银州者),人参2分,白茯苓2分,甘草2分,当归2分,川芎2分,半夏2分(汤洗7次),黄芩2分,白芍药2分,羚羊角2分,生地黄2分,麦门冬(去)2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治:虚劳有热,胸中烦,手足热,怔忡口苦干,咳嗽潮热等。

用法用量:本,《普济作“十七味建中汤”。

摘录:《百一》卷四陆彦安

《医方考》卷一:黄耆建中汤

黄耆1钱半,桂1钱半,白芍药3钱,甘草1钱。

功能治:伤寒汗后身痛迟弱者。

各家论述:黄耆甘草之甘,补中气也,然桂中有辛,同用之足以益卫气而实表;芍药之酸,收阴气也,桂中有热,同用之足以利荣而补虚。此以建中者,建立中气,使其生育荣卫,通津液,则表不虚而身痛自愈矣。

摘录:《医考》卷一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黄耆建中汤

黄耆人参桔梗白芍药、甘草等分

制法:上锉细。

功能治:里虚中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3大枣两枚,水1盏,5分,去滓,温服

摘录:《痘疹法》卷二十二

《嵩崖尊生》卷八:黄耆建中汤

黄耆1钱5分,桂1钱5分,白芍3分,甘草1钱。

功能治:不足,常自汗

用法用量:入黑砂糖,服。

摘录:《嵩崖尊生》卷八

《痘学真传》卷七:黄耆建中汤

人参1钱,黄耆1钱,甘菊1钱,白芍药2钱,桂枝5分。

功能治:痘自7-8朝以后,内毒已解,而余毒未尽,如中虚响,肢冷汗出,精神倦者。

各家论述:参、芪、菊、芍独补中州,用桂枝以温走四肢。

摘录:《痘真传》卷七

《外台》卷十七引《必效方》:黄耆建中汤

黄耆3两,桂2两,人参2两,当归2两,芍药3两,生姜8两,饴8两,大枣30枚。

制法:上切。

功能治:虚劳。下焦虚冷,不甚渴,小便数。

用法用量:以水1斗,7味,取3升,去滓,下饴烊销,分3服。

若失,加龙骨1两,白蔹1两。

注意:忌生葱。

摘录:《外台》卷十七《必效

汉·《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

组成:黄芪一两半(45克)、桂枝三两(90克)、芍药六两(180克)、甘草二两(60克)、生姜三两(90克)、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

用法:水服,各药用量需前常规量酌减。

功效:温中补

治:虚劳不足,拘急自汗盗汗短气,肢体困倦,虚大。

临床应用:临床要用于治疗反流兰食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胃癌等病症。

1.反流性食管炎: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老年胃虚型反流性食管炎44例,与盐酸法莫替丁、多潘立酮治疗44例作对照,疗程1个月.以食道黏膜充水肿、溃烂面积缩小50%及以上(全部症状几乎消失)为显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4%,对照组63.6%。(《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第2期)

2.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与维酶素治疗30例作对照,疗程8周。以临床症状和体在消失,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病理检查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为临床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63.33%。(《中医杂志》2013年第18期)

3.溃疡: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胃虚溃疡45例,与常规西药治疗45例作对照,疗程2周。以症状、体征均完全消失.镜捡查示溃疡面愈、周围炎症完全消失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78%,对照组84.44%。(《河南中医》2013年第3期)

4.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30例,与金水宝囊治疗30例作对照,疗程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功能及呼吸机疲劳指标、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PaO₂明显上升,PaCO₂明显下降,治疗组改善大于对照组;治疗组FEV1(%)、FVC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中国中医急症》2011年第1期)

5.胃癌: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胃虚胃癌40例,与西沙比利、乳酸菌素或双八面体石治疗40例作对照,疗程2周。疼痛疗效评价总有效率=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7.3%,对照组34.1%。(《长春中医药大报》2013年第1期)

解:本为张仲景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所创,黄芪大枣甘草补脾,挂生姜温阳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甘温以建中,旺以生;建中又固表,阴阳共调补,是治疗虚寒痛的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慢性炎、白细胞减少、便秘阳虚感冒、溃疡结肠炎、慢性盆腔炎、不孕症、子宫膜异位症、原发性痛经萎缩侧索硬化胃虚的病症。实验研究表明,黄芪建中汤具有镇静解痉、抑制液和酸分泌、促进溃疡、止、调黏膜组织代谢、调免疫功能、降糖等作用。

歌:黄芪建中补中虚,建中汤黄芪,能治虚劳里急病,益固表最有力。

摘录:汉·《金匮要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