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黄耆人参汤

目录

《医略六书》卷二十四:黄耆人参汤

人参1钱半,黄耆3钱(蜜),生地5钱,熟地5钱,麦冬2钱(去),五味1钱半,天冬3钱(去),黄柏1钱半(盐水),草1钱半。

功能治:气虚阴火软数者。

用法用量:水,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元气虚衰,不能收摄阴火,而神明失其宰,故昏昧无知,卒仆发焉。人参扶元以摄黄耆中气以退热,生地滋阴壮水,熟地滋补阴,麦冬清心天冬益阴,五味子收耗亡之炙甘草缓上炎之黄柏以清相火之上逆也。使阴火下潜,则元阴完复,而志清灵,虚热无不退矣。此补,为气虚之专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四

《脾胃论》卷中:黄耆人参汤

黄耆1钱(如自汗过多,更加1钱),升麻6分,人参5分(去芦),橘皮5分(不去白),麦门冬5分(去),苍术5分(无汗更加5分),白术5分,黄柏3分(洗),3分,当归身2分(洗),炙甘草2分,五味子9个。

功能治:助元,理治庚辛之不足。胃虚弱,上焦之不足,遇夏天热盛,损伤元,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软,遇早晚,日高之后阳将旺,复热如,乃阴阳俱不足,故或热厥阴虚,或气虚不知味,中溜,而视物(荒)(荒)无所见,小便频数,大便难而结秘,脘当而痛,两胁痛或急缩,脐下周围如束之急,甚则如刀刺,难舒伸,胸中塞,时显呕,或有嗽,沃白沫,舌强眼皆痛,头痛时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饱,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阴气覆在皮毛之上,皆天之热助本病也,乃庚大肠、辛金为热所乘而作。大泄,败臭痛甚者,及溃后虚而发热或作痛,少寐。

用法用量:上(父)咀,都作1服。水2盏,至1盏,去滓,食远或空热服

闷,加黄连2分或3分;如脘当痛,减大药,加豆蔻仁5分;如胁下痛或缩急,加柴胡2分或3分;如头痛中溜,加黄连2分或3分,川芎3分;如头痛不清利,上壅上热,加蔓荆子川芎各3分,藁本、生地黄各2分,细辛1分;如气短精神如梦寐之间,困乏无力,加五味子9个;如大便涩滞,隔1-2日不见者,致食少,食不下,少,中伏而不得润也,加当归身、生地黄、麻子仁泥各5分,桃仁3枚(汤去皮尖,另研),如大便通,所加之药勿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药,少加大黄)5分;如不利者,非秘而不通也,是热则生,其病人必显,单药不可复加之,止常服黄耆人参汤药,只用羌活防风各5钱,二味(父)咀,以水4盏,至1盏,去滓,空服之,其大便必大走也,1服便止;如胸中气滞,加青皮(皮薄清香可爱者)1分或2分,并去白橘皮倍之,去其邪气,此病本元不足,惟当补元,不当泻之;如气滞太甚,或补药太过,或病人下有忧滞郁结之事,更加木香、缩砂仁各2分或3分,豆蔻2分,与正药同;如腹痛、不恶寒者,加白芍药5分,黄芩2分,却减五味子

注意:忌湿面、大料物之类及过食冷物。

摘录:《论》卷中

《伤寒总病论》卷六:黄耆人参汤

黄耆半两,人参半两,半夏半两,陈橘皮半两,麦门冬半两,当归半两,茯苓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治:安胎。妊娠伤寒,服汗下诸药,热已退,觉气虚不和者。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2盏,加生姜37分,去滓,下阿胶末1小匕。温与之,每日3-4次。

摘录:《伤寒总病论》卷六

《证治汇补》卷七:黄耆人参汤

黄耆人参白术陈皮甘草当归麦冬五味、生地、黄柏、熟地、天冬

功能治:煎厥

摘录:《治汇补》卷七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