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黄耆丸

目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黄耆丸

      黄耆蒺藜 川楝子 茴香川乌,去皮、脐)赤小豆 地龙(去土,防风(去芦、叉)各30克 乌药60克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益温阳,祛舒筋。治男子亏,虚上攻,头面虚浮,蝉鸣,头昏眩,项拘急;下注脚,脚膝生疮,步艰难,筋拘挛,不得屈伸,四肢少力,百节酸痛,腿冷痛,小便滑数,及风痹瘫痪,遍身顽麻。妇人,肢体痒痛,脚膝缓弱,起坐艰难。

      用法用量:每服15,空时用温盐汤送下;妇人汤送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卷五

      《圣惠》卷九十八:黄耆丸

      黄耆1两(锉),人参1两(去芦头),石斛1两(去,锉),桂1两,肉苁蓉1两(浸1宿,刮去皱皮,干),鹿茸1两(去毛,涂令微黄),熟地黄1两,菟丝子1两(浸3日,晒干,捣为末),阳起石1两(半日,细研,水飞过),杜仲1两(去粗皮,微黄,锉),钟乳粉1两,白茯苓1两,狗脊1两,赤石脂1两(细研),山茱萸1两,薯蓣1两,附子1两(裂,去皮脐),五味子1两,蛇床子1两,萆薢1两(锉),巴戟1两,白术1两,续断1两,泽泻1两。

      制法:上为末,入阳起石,研令匀,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久服令人五脏实,肤外充,面色红光,反老为少。男子五劳七伤虚羸瘦,疼膝冷,阴盛阳虚,身力衰残,夜梦遗泄。

      用法用量:每服30,空以温送下,晚食前再服。渐加至50

      摘录:《圣惠》卷九十八

      《圣惠》卷二十六:黄耆丸

      黄耆2两(锉),覆盆子1两,牛膝1两(去苗),鳖甲1两(涂令黄,去裙襕),石斛2两(去,锉),肉苁蓉1两(浸1宿,刮去皱皮,干),白术1两,附子1两(裂,去皮脐),肉桂2两(去皱皮),五味子1两,人参1两(去芦头),沉香1两,熟地黄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充调中助力。脾劳羸瘦,脚膝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空及晚食前以温送下。

      摘录:《圣惠》卷二十六

      《圣惠》卷八十:黄耆丸

      黄耆1两(锉),白芍药2分,当归1两(锉,微),桂3分,柏子仁3分,续断2分,芎2分,五味子半两,熟地黄半两,牛膝3分(去苗),白术半两,壳3分(麸微黄,去瓤),肉苁蓉3分(洗,去皱皮,干),鳖甲1两(涂令黄,去裙襕),沉香3分。

      制法:上为,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产后蓐劳热进退,头痛眩,百节酸疼,力羸弱。

      用法用量:每服30,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圣惠》卷八十

      《圣惠》卷七十三:黄耆丸

      黄耆1两半(锉),龙骨1两,当归1两(锉,微),桑寄生1两,鹿茸1两(去毛,涂令黄),地榆1两(锉),干姜3分(裂,锉),木香1两,代赭1两,白石脂1两,赤石脂1两,人参1两(去芦头),艾1两(微),芎1两,卷柏1两半(微),诃黎勒皮1两,熟地黄1两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妇人腑脏冷热相攻,绞 (疒丂)痛,间时疼,赤白带下,面色萎黄,四肢羸乏。

      用法用量:每服30,食前以暖送下。

      摘录:《圣惠》卷七十三

      《圣惠》卷七十:黄耆丸

      黄耆1两(锉),麦门冬1两(去),人参3分(去芦头),黄芩3分,枸杞子3分,茯神1两,百合半两,壳半两(麸微黄,去瓤),秦艽半两(去苗),酸枣仁3分(微),柴胡1两(去苗),赤芍药半两,知母半两,鳖甲3两(涂令黄,去裙襕),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微黄),甘草半两(微赤,锉),生地黄1两,郁李仁3分(汤浸,去皮,微)。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补,养,清肺热,解劳热宽胸妇人骨蒸烦热,四肢羸瘦疼痛,口干躁,不得眠卧。

      用法用量:每服30,不拘时候,以清粥饮送下。

      注意:郁李仁杏仁虽能润燥,然大便滑者不宜。

      摘录:《圣惠》卷七十

      《圣惠》卷六十六:黄耆丸

      黄耆1两(锉),木香1两,漏芦1两,壳1两(麸微黄,去瓤),玄参1两,犀角屑1两,桔梗1两(去芦头),牛蒡子2两(微),川大黄1两(锉碎,微)。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瘰疬结肿生脓。

      用法用量:每服20,空及晚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圣惠》卷六十六

      《圣惠》卷六十五:黄耆丸

      黄耆2两(锉),乌蛇4两(浸,去皮令黄),川乌头2两(裂,去皮脐),附子2两(裂,去皮脐),茵芋2两,石南1两,秦艽1两(去苗)。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干疥瘙痒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30,食后以荆芥汤送下。

      摘录:《圣惠》卷六十五

      《千金》卷十九:黄耆丸

      黄耆2两,干姜2两,当归2两,羌活(一作白术)2两,芎2两,甘草2两,茯苓2两,细辛2两,桂2两,乌头2两,附子2两,防风2两,人参2两,芍药2两,石斛2两,地黄2两,苁蓉2两,羊肾1具,枣膏5

      制法:上为末,以枣膏与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五劳七伤,诸虚不足,气虚损,视(巟)(巟),无所闻。

      用法用量:每服15,以送下,每日2次。渐加至30

      摘录:《千金》卷十九

      《局方》卷五:黄耆丸

      黄耆1两,杜蒺藜1两(,去刺),川楝子1两,茴香1两(),川乌1两(,去皮脐),赤小豆1两,地龙1两(去土,),防风(去芦叉)1两,乌药2两。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丈夫虚,上攻头面虚浮,蝉声,头昏眩,项拘急;下注脚,脚膝生疮,步艰难,脚下隐疼,不能踏地,筋拘挛,不得屈伸,四肢少力,百节酸疼,腿冷痛,小便滑数;及瘫缓风痹,遍身顽麻;妇人,肢体痒痛,脚膝缓弱,起坐艰难。刺虚,风寒蕴滞,热相搏,遍身如针刺攻注脚生疮,或虚肿热痛步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15,空以温送下,盐汤亦得,妇人汤送下。

      摘录:《局》卷五

      《圣惠》卷二十七:黄耆丸

      黄耆1两(锉),葛根1两(锉),乌梅肉1两(微),麦门冬1两(去),栝楼1两,天门冬(去)1两,酸枣仁3分(微),甘草3分(微赤,锉),覆盆子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弹子大。

      功能治:虚劳。羸瘦烦热,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绵裹含津,尽即更含之。

      摘录:《圣惠》卷二十七

      《普济方》卷三五二:黄耆丸

      黄耆6分,人参6分,茯苓6分,甘草6分,白术6分,五味子6分,芎6分,当归6分,泽兰6分,陈皮6分,麦门冬20分,诃子20分,桂12分,熟地黄12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产后喘乏羸,绞痛,自汗出。

      用法用量:每服30-40,空以温送下,日再服。

      摘录:《普济》卷三五二

      《圣济总录》卷十三:黄耆丸

      黄耆2两(锉),防风2两(去叉),麦门冬2两(去),羌活(去芦头)2两,五加皮1两半,甘草1两(,锉),升麻1两,苦参1两,白鲜皮1两,菊花1两,壳1两(去瓤,麸),黄连1两(去须,),车前子1两,葶苈(隔纸)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热毒上攻,头旋眩,耳聋心烦,手足(疒帬)痹,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每服20,空食前以温送下,加至30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三

      《圣惠》卷八十八:黄耆丸

      黄耆半两(锉),赤芍药半两,麦门冬1两(去),人参半两(去芦头),柴胡3分(去苗),黄连半两,鳖甲1两(涂令黄,去裙襕),甘草半两(微赤,锉)。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麻子大。

      功能治:小儿羸瘦体热,面色萎黄,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5,不拘时候,以粥饮送下。

      摘录:《圣惠》卷八十八

      《圣惠》卷二十八:黄耆丸

      黄耆1两(锉),人参1两(去芦头),桂1两,当归1两,赤石脂1两(细研),茯神1两,龙骨1两(细研),朱砂1两(细研),远志1两(去),桔梗3分(去芦头),柏子仁3分,五味子1两,麦门冬1两半(去),薯蓣1两,实1分(麸)。

      制法: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虚劳。惊悸不安,烦满,不能嗜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不拘时候,以温送下。

      摘录:《圣惠》卷二十八

      《圣惠》卷十八:黄耆丸

      黄耆1两(锉),人参1两(去芦头),知母3分,白芍药3分,茯神3分,牡蛎1两(烧过),鬼箭羽半两,木香3分,白术1两,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五味子3分,皮3分,麦门冬1两半(去),沉香1两,甘草半两(微赤,锉),牛黄半两(细研),麝香半分(细研),鳖甲半两(涂令微黄,去裙襕)。

      制法:上为末,入牛黄麝香,研令匀,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热病后,虚劳四肢无力,或时盗汗中虚悸,不能饮食,日渐瘦羸。

      用法用量:每服30,食前以温送下,如不饮,用粥饮送下。

      摘录:《圣惠》卷十八

      《圣惠》卷二十七:黄耆丸

      黄耆1两半(锉),栝楼2两,苦参2两半(锉),羚羊角屑1两半,黄连1两(去须),茯神2两,鸡膍胵黄皮5枚(黄),甘草1两半(微赤,锉)。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虚劳口干烦渴,疼胯痛,小便白浊

      用法用量:每服30,不拘时候以粥饮送下。

      摘录:《圣惠》卷二十七

      《圣惠》卷六十:黄耆丸

      黄耆2两(锉),附子2两(裂,去皮脐),白矾2两(烧灰),硫黄1两(细研,水飞),榼藤子2枚(去壳,以蜜涂,黄),猬皮1两(黄焦),虎眼皮1两(令黄熟),栝楼1两,皂荚2挺(去黑皮,涂1遍)。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肠风。积年不愈,转加羸困。

      用法用量:每服20,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圣惠》卷六十

      《圣惠》卷五十三:黄耆丸

      黄耆1两(锉),牡蛎2两(烧为粉),栝楼半两,甘草半两(微赤,锉),麦门冬1两半(去),皮半两,白石脂半两,泽泻半两,知母半两,黄连半两(去须),薯蓣半两,熟地黄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消中。渴不止,小便赤黄,脚膝少力,纵食不生肤。

      用法用量:每服30,不拘时候以清粥饮送下。

      摘录:《圣惠》卷五十三

      《圣惠》卷六十:黄耆丸

      黄耆1两(锉),猬皮1两(令焦黄),当归1两(锉,微),桂3分,槐子仁2两(微),白矾1两(烧灰),麝香1分(细研入),壳2两(麸微黄,去瓤),附子1两(裂,去皮脐),蛇肉1两(浸,微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五不止,疼痛,壅塞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0,食前汤送下。

      摘录:《圣惠》卷六十

      《普济方》卷一七八:黄耆丸

      人参3分,鹿茸浸,去毛)1两,黄耆3分(锉),栝楼1两,桑螵蛸1两,杜仲(去粗皮,)3分(锉),鸡膍胵4枚(),山茱萸3分,菟丝子浸1宿,干,捣末)1两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消肾虚,小便滑数。

      用法用量:每服30枣汤送下,每日3次。

      摘录:《普济》卷一七八

      《普济方》卷二九五:黄耆丸

      黄耆5分,青葙子5分,漏芦5分,鳖甲5分(),狼5分,黄柏4分,猪悬蹄甲7枚(),猬皮4分(),白矾10分(烧,去汁),(虫元)青10条(去足翅),斑蝥10条(去足翅,),地胆10条(去足翅,),蜈蚣10条(),犀角屑8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

      用法用量:每服2,空以米饮送下,日2次。增之以知为度。

      注意:忌一切油腻、苋菜

      摘录:《普济》卷二九五

      《校注妇人良方》卷三:黄耆丸

      黄耆)、川椒()、茴香)、川乌头(去皮脐)、狼毒防风川楝子肉、黑附子,去皮脐)、白蒺藜)、地龙(去土,)、赤小豆等分

      制法:上为末,糊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妇人脏中疼不得俯仰,或麻痹肿痛,少气,肢体乏力。

      用法用量:每服20-30,温送下,日2服。

      摘录:《校注妇人》卷三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黄耆丸

      黄耆3两(锉),芍药3两,赤石脂4两,当归2两(切,),附子2两(裂,去皮脐),熟地黄)2两(一干姜地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妇人伤兼带下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0,温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黄耆丸

      黄耆1两半(锉),升麻1两半,栀子仁1两半,犀角1两半(镑),玄参1两半,木香1两半,黄芩1两半(去黑),芒消1两半,干姜1两(),芍药1两,人参1两,大黄(锉,)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耳聋出脓。

      用法用量:每服20-30,食后良久枸杞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圣惠》卷九十八:黄耆丸

      黄耆1两(锉),熟地黄1两,天门冬1两半(去),石斛1两(去,锉),桂3分,五味子3分,白术3分,防风3分(去芦头),巴戟1两,薯蓣3分,山茱萸3分,远志3分(去),人参3分(去芦头),白茯苓3分,壳3分(麸微黄,去瓤),枸杞子2-3分,肉苁蓉1两(浸1宿,刮去皱皮,干),菟丝子1两(浸3日,晒干,捣为末)。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益,强骨髓,治,补虚乏。

      用法用量:每服30,空以温送下,晚食前再服。渐加至40

      摘录:《圣惠》卷九十八

      《圣惠》卷五十三:黄耆丸

      黄耆1两(锉),肉苁蓉1两(浸1宿,刮去皱皮,令干),鹿茸1两(去毛,涂微黄),熟地黄3两,人参3分(去芦头),枸杞子3分,白茯苓3分,甘草半两(微赤,锉),皮半两,泽泻3分,附子3分(裂,去皮脐),巴戟3分,禹余粮3分(烧赤,3遍,细研),桂3分,牡丹3分,五味子3分,龙骨3分,磁石1两半(烧赤,7遍,捣碎细研),赤石脂3分,麦门冬2两(去),牡蛎3分(烧为粉)。

      制法: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大渴后,上焦烦热不退,下元虚乏,羸瘦无力,小便白浊,饮食渐少。

      用法用量:每服30,食前以清粥饮送下。

      摘录:《圣惠》卷五十三

      《圣惠》卷五十八:黄耆丸

      黄耆1两(锉),黄连1两(去须),土瓜1两,苦参半两(锉),玄参半两,栝楼1两,龙骨1两,菝葜1两,皮1两,牡蛎1两(烧为粉),鹿茸2两(去毛,涂令微黄),人参3分(去芦头),桑螵蛸1两(微),五味子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消渴小便频数,小便量多而汤食渐加,至肉渐减,乏力,少色者。

      用法用量:本黄耆”,与剂型不符,据《普济》改。

      注意:忌猪肉,冷水。

      摘录:《圣惠》卷五十八

      《圣济总录》卷一三五:黄耆丸

      黄耆3分(锉),牡丹皮3分,犀角1两(镑),甘草,锉)1两,玄参1两半,恶实1两半(),木通(锉)1两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瘘疮。连年不愈,出脓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0,空以温送下,晚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五

      《圣惠》卷四十四:黄耆丸

      黄耆2两(锉),桃仁2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微黄),山茱萸2两,五加皮2两,槟榔3两,白蒺藜5两(微,去刺),海藻2两半(洗去咸味),玄参2两半,五味子4两半,肉苁蓉1两半(浸1宿,刮去皱皮,干),牛膝1两半(去苗),壳1两半(麸微黄,去瓤),人参1两半(去芦头),茯苓1两半,桂1两半,远志1两半(去),石南1两,续断1两半,龙骨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阴(疒颓),核肿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空及晚食前以温送下。

      摘录:《圣惠》卷四十四

      《圣惠》卷五十三:黄耆丸

      黄耆3分(锉),熟地黄1两,麦门冬2两(去),鸡螕胵1两(微),山茱萸3分,人参3分(去芦头),五味子3分,肉苁蓉1两(浸1宿,刮去皱皮,干),皮半两,白茯苓半两,玄参半两,牛膝1两(去苗),脂1两(微),鹿茸1两(去毛,涂令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消虚烦,小便无度,四肢羸瘦,不思饮食,口干,脚膝乏力。

      用法用量:每服30,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圣惠》卷五十三

      《圣惠》卷五十三:黄耆丸

      黄耆1两(锉),白茯苓3分,黄连1两(去须),土瓜3分,熟地黄1两,麦门冬2两(去),玄参3分,皮3分,牡蛎1两(烧为粉),龙骨3分,栝楼半两(锉),人参3分(去芦头),桑螵蛸3分(微),五味子3分,鹿茸1两(去毛,涂微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消。小便白浊,四肢羸瘦,渐至困乏。

      用法用量:栝楼,《普济作“菝葜”。

      摘录:《圣惠》卷五十三

      《圣惠》卷三十:黄耆丸

      黄耆1两(锉),防风半两(去芦头),人参1两(去芦头),远志半两(去),酸枣仁3分(微),熟地黄1两,羌活3分,白茯苓1两,薏苡仁1两,羚羊角屑3分,当归3分,桂3分,山茱萸1两,枸杞子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虚劳。四肢羸瘦,虚烦,筋拘挛疼痛,少得睡卧。

      用法用量:每服30,不拘时候以温送下。

      摘录:《圣惠》卷三十

      《圣济总录》卷一二九:黄耆丸

      黄耆3两(锉),犀角(镑)3两,黄连5分(去须),茯神5分(去木),当归5分(切,),防风5分(去叉),芍药5分,升麻5分,黄芩(去黑)5分,木通8分,甘草(生,锉)3分,麝香研)半分。

      制法:上为末,拌匀,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醉汗出,经络,久成

      用法用量:每服20,空生姜汤送下;食后再服,即麦门冬汤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九

      方出《圣惠》卷六十,名见《普济方》卷二九八:黄耆丸

      黄耆1两(锉),壳1两(麸微黄,去瓤),乌蛇2两(浸,去皮,涂微黄),当归1两(锉,微),皂荚刺1两(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风热壅滞大肠,下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0,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出《圣惠》卷六十,见《普济》卷二九八

      《幼幼新书》卷二十引《庄氏家传》:黄耆丸

      黄耆半两(薄切,用蜜黄色),人参半两,柴胡半两(去苗,洗净),薯蓣半两,茯苓半两,黄芩1分(小紧者),生犀末1分。

      制法:上细锉,,捣为末,炼蜜为,如大樱桃大。

      功能治:壮补虚。小儿因患体虚,时复发热,不思饮食,或多惊悸。

      用法用量:以麦门冬熟水磨下。

      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庄氏家传》

      《圣惠》卷九十八:黄耆丸

      黄耆2两(锉),熟地黄2两,覆盆子1两,牛膝1两(去苗),石斛1两(去,锉),泽泻1两,附子1两(裂,去皮脐),鹿茸1两(去毛,涂微黄),山茱萸1两,五味子1两,桂1两,人参1两(去芦头),沉香1两,肉苁蓉浸3宿,刮去皱皮,干)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补虚乏,长肉,调中助力,美色,益志,利膝。

      用法用量:每服30,空及晚食前以温送下。

      摘录:《圣惠》卷九十八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黄耆丸

      黄耆(锉)1两半,栝楼2两,苦参2两半,羚羊角(镑)1两半,黄连(去须)2两,茯神(去木)1两半,泽泻1两半,桑螵蛸10枚(),牡蛎粉1两半,鸡膍胵里黄皮5枚(),甘草)1两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虚劳有热,虚烦口干胯疼痛,小便白浊如米泔。

      用法用量:每服30,空以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方出《证类本草》卷七引孙用和方,名见《鸡峰》卷十七:黄耆丸

      黄耆黄连等分

      制法:上为末,面糊为,如绿豆大。

      功能治:肠风

      用法用量:每服30,米饮送下。

      摘录:出《类本草》卷七孙用和见《鸡峰》卷十七

      《医钞类编》卷四:黄耆丸

      黄耆1两,人参1两,茯苓1两,熟地1两,薏苡仁1两,羌活7钱5分,远志5钱。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

      功能治:气虚弱,羸瘦拘挛。

      用法用量:温送下。

      摘录:《医钞类编》卷四

      《圣惠》卷十四:黄耆丸

      黄耆半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龙齿1两,茯神3分,铁粉1两(细研),金箔50(细研),银箔50(细研),防风半两(去芦头),远志半两(去),熟地黄3分。

      制法:上为,入铁粉,金银箔,都研令匀,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伤寒后,心虚惊悸,恍惚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20,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四

      《圣济总录》卷一三六:黄耆丸

      黄耆1两(锉),壳1两(麸,去瓤),威灵仙(米泔浸洗,干,木石臼中捣)1两。

      制法:上为细末,以软饭和,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毒肿满;肠风步艰难。

      用法用量:每服30,温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六

      《济生》卷八:黄耆丸

      榼藤子(,用肉)半两,川续断1两(浸),黄耆1两(去芦),贯众1两,附子1两(,去皮脐),枯矾1两(研),刺猬皮1两(烧灰),当归1两(去芦,浸),阿胶(蛤粉)1两,麝香研)1

      制法:上为细末,米糊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五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70,空以米饮汤送下。

      注意:壮多热之人不宜服。

      摘录:《济生》卷八

      《妇人良方》卷五:黄耆丸

      黄耆1两,麦门冬1两(去),茯神1两,北柴胡1两,甘草1两,生地黄1两,酸枣仁3分(),郁李仁3分,杏仁3分(去皮尖、双仁,麸黄),枸杞子3分,人参3分(去芦),黄芩3分,百合半两,壳半两(去瓤,麸),赤芍药半两,知母半两,鳖甲2两(制)。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妇人骨蒸烦热,四肢羸瘦,疼痛口干不得眠卧。

      用法用量:每服30,清粥吞下,不拘时候。

      摘录:《妇人》卷五

      《本事》卷六:黄耆丸

      黄耆

      :绵黄耆(蜜)、人参(去芦)。

      制法:上为细末,入真生龙1钱(研细),用生藕汁和,如绿豆大。

      功能治:清心固,调元益疮疡溃脓之后,本虚心热

      用法用量:黄耆(《准·疡医》卷一)。

      各家论述:《本事释义》:黄耆气味甘平,入手足太阴人参气味甘温,入足阳明;又以生真龙之辛凉入手太阴;生藕汁之甘平而润,入足太阴。此疡疾溃脓之后,本虚心热,非峻补不能固清心,乃调元益也。

      摘录:《本事》卷六

      《本事》卷五:黄耆丸

      黄耆1两(独者,去芦,蜜),白蒺藜半两(,瓦擦,扬去细碎刺),羌活(去芦)半两,黑附子1个(大者,,去皮脐),羯羊肾1对(干)。

      制法:上为细末,糊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肾虚耳鸣,夜间睡着如打战鼓,觉内风吹,更四肢抽掣痛。

      用法用量:每服30-40,空、晚食前以盐汤送下。

      各家论述:1.《医略六书》:肾虚动,真阳之不振,故听户不静,耳痒耳鸣焉。黄耆以下通于附子以上通于羌活脏之蒺藜肝脏羊肾以补脏也。再用盐汤润下,温以通,使脏阳充,则虚自释,而听户肃清,耳痒耳鸣无不并退矣。此补,为虚耳痒耳鸣之专

      2.《本事释义》:以,葱盐汤送,取其先升后降也。夜睡耳鸣如闻打战鼓,四肢掣痛,由乎肾虚,下不收摄,以上升之药虚阳下降,再以咸辛温肉之味补其下,则虚阳不致再升。古人有云,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摘录:《本事》卷五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黄耆丸

      黄耆1两半(,锉),熟地黄1两半(),龙骨(去土,碎)1两半,壳1两1分(去瓤,麸),肉苁蓉1两1分(浸,切),泽泻1两1分,菟丝子2两(浸1宿,捣),鹿茸2两(去毛,),麦门冬(去)2两,牡丹皮1两,石斛1两(去),五味子)1两,桑螵蛸21枚()。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虚冷,小便多,腿细脚弱,渐渐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30,空黄耆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鸡峰》卷十九:黄耆丸

      黄耆1两,肉苁蓉1两,鹿茸1两,人参3分,枸杞子2分,熟地黄2两,白茯苓3分,甘草半两,皮半两,泽泻3分,附子3分,巴戟3分,禹余粮3分,桂3分,牡丹皮3分,五味子3分,龙骨3分,磁石1两,赤石脂3分,麦门冬半两,牡蛎3分。

      制法:上为细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大渴后,上焦烦热不退,下元虚乏,羸瘦无力,小便白浊,饮食微少。

      用法用量:每服30,食前以米饮送下。

      摘录:《鸡峰》卷十九

      《圣济总录》卷十八:黄耆丸

      黄耆1两半(锉),防风1两半(去叉),丹参1两半,白术1两半,白茯苓1两半(去黑皮),芎1两半,山栀子1两半,赤芍药1两半,壳1两半(去瓤,麸),细辛(去苗)1两半,大(锉)1两3分,升麻2两,秦艽(去苗土)2两,蒺藜子3两(,去角),独活3两(去芦头),苦参3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大癞疾。

      用法用量:每服20,空壳汤送下,每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八

      《医略六书》卷三十:黄耆丸

      :熟地5两,黄耆3钱(蜜),鳖甲3两(),川芎1两,当归3两,白芍1两半(),五味1两半,柏仁3两(),桂1两半,续断3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

      功能治:蓐劳数弦软微涩者。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米饮送下。

      各家论述:产后两虚,肝阴不足而阴不维阳,故潮热憎寒自汗不止,势必将成蓐劳。熟地补阴滋,柏仁养黄耆益卫阳,当归养益阴,鳖甲滋肝阴结,白芍脾阴以和川芎海,五味收敛津液续断续完筋,桂温暖营血,蜜饮下,使充,则肝阴自复而卫调和,何虑自汗不止,蓐劳将成不痊乎?

      摘录:《医略六书》卷三十

      《圣济总录》卷一八三:黄耆丸

      黄耆1两半(,锉),犀角屑1两半,黄连半两(去须),茯神半两(去木),当归半两(切,),防风半两(去叉),芍药半两,升麻半两,茯苓半两(去黑皮),黄芩半两(去黑),甘草)半两,木通(锉)1两,麝香(研)半分。

      制法:上除麝香外,捣罗为末,入麝香研和匀,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乳石发动,发背,一切热毒及恶疮。

      用法用量:每服20生姜汤送下。未效,加至30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圣惠》卷十四:黄耆丸

      黄耆1两(锉),槟榔3分,桔梗半两(去芦头),壳半两(麸微黄,去瓤),桂3分,当归半两(锉,微),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厚朴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令香熟),牡蛎1两(烧为粉),附子1两(裂,去皮脐),人参3分(去芦头),茯神3分,甘草半两(微赤,锉),龙骨3分,木香半两,薯蓣3分,白术3分,干姜半两(裂,锉)。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伤寒后,满,烦疼,不能饮食,四肢无力,时复盗汗,日渐虚羸。

      用法用量:每服30,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圣惠》卷十四

      《外科大成》卷四:黄耆丸

      黄耆)2两,大附子(去皮脐,姜汁浸透,切,以姜汁1钟尽为度)7钱,菟丝子1两(浸,),大茴香)1两。

      制法:上为末,糊为

      功能治:石石疽。因客于经络,肿坚如石,则微红,则皮色不变,久不作脓。

      用法用量:每服1钱,每日2服,空食前以黄送下。

      摘录:《外科大成》卷四

      《外科精义》卷下:黄耆丸

      黄耆乌药茴香)、地龙(去土)、川椒(去)、防风川楝子)、赤小豆、白蒺藜(去刺)、海桐皮、威灵仙皮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糊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虚,攻注手足,头面麻痹痛痒,或生疥癣肿焮。

      用法用量:每服30,空以温送下。

      摘录:《外科义》卷下

      《圣惠》卷六十:黄耆丸

      黄耆1两(锉),蒺藜子3分(微,去刺),猬皮1两(令黄),壳2两(麸微黄,去瓤),槟榔1两,乌蛇2两(浸,去皮微黄),川大黄3分(锉碎,微),大麻仁1两,皂荚子仁半两(微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风热壅滞大肠,下疼痛。

      用法用量:《医类聚》巧万全》有葛根

      摘录:《圣惠》卷六十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黄耆丸

      黄耆1两(锉),栀子仁1两(),犀角1两(镑),木通1两(锉,),升麻1两,人参1两,玄参1两,木香1两,干蓝1两,黄芩1两(去黑),芍药(锉)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耳聋

      用法用量:每服20,食后枸杞汤送下。加至30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圣济总录》卷一一二:黄耆丸

      黄耆2两(锉),白茯苓2两(去黑皮),石斛(去)2两,鹿茸(去毛,)1两半,五味子)2两,防风3两(去叉),牡丹皮3两,酸枣仁3两,覆盆子3两,生地黄)3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肝虚劳,兼膀胱久积虚冷,眩见不明,渐成内障

      用法用量:每服20,空以温送下。加至30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二

      《普济方》卷二七五:黄耆丸

      黄耆1两(锉,),附子4钱(,去皮脐),菟丝子1两(,浸),茴香1两(微),熟地黄1两。

      制法:上为细末,糊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虚,冷,恶疮多时不效者。

      用法用量:每服30,空送下。

      摘录:《普济》卷二七五

      《圣济总录》卷一一○:黄耆丸

      黄耆1两(锉),蒺藜子1两(,去角),独活1两(去芦头),柴胡1两(去苗),生地黄1两(),甘草1两(),栀子仁1两,苦参1两,白术1两,蛇(浸,去皮)1两,防风3分(去叉),菊花3分,茯神3分(去木),山芋3分,秦艽(去苗土)3分,天门冬1两半(去),壳1两半(去瓤,麸),白槟榔(锉)1两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不足,肤睑下复睛轮,垂缓难,又

      用法用量:每服30,空以温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黄耆丸

      黄耆1两(锉),肉苁蓉1两(浸,切,),人参1两,防风1两(去叉),桂1两(去粗皮),桔梗1两(),牛膝1两(浸,切,),白术1两,芍药1两,白茯苓1两(去黑皮),天雄1两(裂,去皮脐),附子裂,去皮脐)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补虚益,润泽肤。下脏积冷。

      用法用量:每服20,空以温盐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本事》卷五:黄耆丸

      黄耆

      黄耆2两(蜜),壳2两(去瓤,细切,麸黄),威灵仙(去苗,洗)2两,续断半两(洗,推去,锉,),槐角子半两,白矾半两(枯),当归半两(洗,去芦,切,干,),干姜半两(),附子半两(,去皮脐),生地黄半两,连翘)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远年肠风漏。

      用法用量:黄耆(《普济》卷二九七)。

      摘录:《本事》卷五

      《圣惠》卷九十八:黄耆丸

      黄耆1两(锉),覆盆子1两,牛膝1两(去苗),薯蓣1两,五味子1两,天门冬1两(去),人参1两(去芦头),白茯苓1两,牡丹1两,泽泻1两,附子1两(裂,去皮脐),鹿角1两(捣碎,令黄),山茱萸1两,熟地黄1两,肉苁蓉浸1宿,刮去皱皮,干)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补虚养,益,安定志,长肉,美色。

      用法用量:每日30,空以温送下,渐加至40

      摘录:《圣惠》卷九十八

      《圣济总录》卷十八:黄耆丸

      黄耆3两(锉),防风3两(去叉),丹参3两(去苗土),白术3两,白茯苓3两(去黑皮),芎3两,壳3两(去瓤,麸),山栀子3两(去皮),蒺藜子3两(,去角),赤芍药3两,知母3两(),皮3两,黄芩3两(去黑),柴胡3两(去苗),苦参3两,生地黄)3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大癞。面上生疮,身多盗汗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20,空、日午、夜卧以温水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八

      《千金》卷十九:黄耆丸

      补益黄耆

      黄耆3分,鹿茸3分,茯苓3分,乌头3分,干姜3分,桂4分,芎4分,地黄4分,白术5分,菟丝子5分,五味子5分,柏子仁5分,枸杞5分,白皮5分,当归4分,大枣30枚。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虚劳

      用法用量:补益黄耆(《圣济总录》卷二十)。

      摘录:《千金》卷十九

      《外台》卷十二引《延年秘录》:黄耆丸

      黄耆5分,白术6分,鳖甲5分(),白薇3分,牡蛎4分(),茯苓6分,桂3分,干姜4分,积实4分(),橘皮3分,当归4分,槟榔子6分,人参6分,前胡4分,附子4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盗汗不能食,痃癖满者。

      用法用量:每服15送下,1日2次,加至20

      注意:忌物、猪肉、冷水、苋菜、生葱。

      摘录:《外台》卷十二《延年秘录》

      《外台》卷十五引《广济方》:黄耆丸

      黄耆7分,黄连7分,防风5分,甘草)5分,五加皮4分,白鲜皮4分,实()4分,升麻6分,车前子6分,苦参6分(),麦门冬6分(去),葶苈子6分(),巨胜6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毒发即眼睛疼,脚纵,中指疼连肘边,牵里闷,两肋胀少气力,喘气急欲绝,不能食。

      用法用量:空以大豆浸酒下20,渐加至30,日2服,不知增之。

      注意: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热面、肉、荞麦

      摘录:《外台》卷十五《广济

      《外台》卷二十六引《广济方》:黄耆丸

      黄耆3两,实()3两,乌蛇2两(),当归2两,赤石脂2两,猬皮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

      用法用量:每服20,空送下,日2服。更不加减。

      摘录:《外台》卷二十六《广济

      《圣惠》卷七:黄耆丸

      黄耆1两(锉),熟地黄1两,土瓜1两,玄参3分,栝蒌1两,白龙骨1两,菝葜1两(锉),牡蛎1两(烧为粉),人参3分(去芦头),桑螵蛸3分(微),五味子1两,沉香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膀胱脏久虚积冷,上焦烦热,小便滑数,如米泔。

      用法用量:每服30,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圣惠》卷七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黄耆丸

      黄耆1两半(锉),熟地黄1两半(),当归1两半(切,),鹿茸1两半(去毛,),地榆1两半,卷柏1两半(去土),茯神(去木)1两半,木香1两,代赭1两,白石脂1两,艾1两,芎1两,桑寄生1两,赤石脂1两,沙参1两,白龙骨1两,诃黎勒皮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妇人伤兼带下,脐冷痛,脚酸疼,肢体倦怠,心烦渴躁。

      用法用量:每服30,米饮送下,空、日午、临卧时各1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圣惠》卷八十四:黄耆丸

      黄耆1分(锉),麦门冬1分(去),柴胡半两(去苗),茯苓1分,白术1分,子芩1分,鳖甲半两(涂令黄,去裙襕),甘草1分(微赤,锉)。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绿豆大。

      功能治:小儿往来热,多汗心烦,小便赤黄,不欲饮食,四肢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5,以粥饮送下,日3-4次。

      摘录:《圣惠》卷八十四

      《圣济总录》卷五十八:黄耆丸

      黄耆2两(锉),鹿茸(去毛,)2两,牡蛎1两(1复时),土瓜1两,黄连1两(去须),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半。

      制法:上为末,研令细,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消渴。小便数少,虚极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30,用何首乌汤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圣济总录》卷九十:黄耆丸

      黄耆(锉)1两,熟地黄)2两,石斛1两半(去),五味子1两半(),白术1两半,枸杞子1两半,肉苁蓉1两半(浸1宿,去皱皮,),山芋1两半,桂1两半(去粗皮),人参1两半,甘草,锉)1两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补虚益虚劳。阳不足,四肢逆冷,虚羸少气

      用法用量:每服20,温送下,饮下亦得,每日2次。稍加至30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

      《圣惠》卷二十六:黄耆丸

      黄耆2两(锉),牛膝2两(去苗),桂1两,熟地黄2两,薯蓣1两,远志半两(去),覆盆子1两,巴戟1两,五味子1两,石斛1两半(去,锉),肉苁蓉1两半(浸1宿,削去皱皮,干),鹿茸1两(去毛,涂微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五劳六极七伤骨髓虚惫,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每服30,空及晚食前以温送下。

      摘录:《圣惠》卷二十六

      《圣惠》卷二十六:黄耆丸

      黄耆2两(锉),巴戟2两,桂1两,石斛1两(去,锉),泽泻1两,白茯苓1两,柏子仁1两,干姜1两(裂,锉),独活2两,白芍药1两,山茱萸1两,天雄1两(裂,去皮脐),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细辛半两,白术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肉极。体重怠堕,四肢不欲关节疼痛,不嗜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0,空及晚食前以温送下。

      注意:忌饴糖湿面。

      摘录:《圣惠》卷二十六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黄耆丸

      黄耆1两1分(锉碎),栝楼(锉)1两1分,甘草,锉)2两,大黄过,锉碎,干)1两,杏仁(汤退去皮尖双仁,研如脂)2两,马消(,研细)1两1分。

      制法:上先捣前4味为细未,与杏仁、马消同研令匀,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呷嗽。声音不出,中作声。

      用法用量:每服15,空以温水送下,每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圣惠》卷八十一:黄耆丸

      黄耆1两(锉),赤箭3分,熟地黄1两,羌活3分,人参1两(去芦头),羚羊角屑3分,五加皮3分,白术3分,白茯苓1两,防风半两(去芦头),当归半两(锉,微),桂半两,附子1两(裂,去皮脐),酸枣仁半两(微),白鲜皮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产后虚劳损,体瘦乏弱,肢疼。痛,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不拘时候,以温送下。

      摘录:《圣惠》卷八十一

      《圣济总录》卷一○七:黄耆丸

      黄耆3分(锉),蒺黎子3分(,去刺),防风3分(去叉),柴胡3分(去苗土),白术3分,山芋3分,甘菊3分,茯神3分(去木),甘草3分(,锉),秦艽(去苗土)3分,山栀子仁半两,壳半两(去瓤,麸),羌活半两,黄连(去须)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攻头,多泪昏涩,身体痹,皮肤痒。

      用法用量:每服30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

      《圣济总录》卷八十:黄耆丸

      黄耆半两(锉),甘遂半两(),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麦蘖半两,大戟半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陈)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消肿定端。水气

      用法用量:每服10水通、桑根白皮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

      《圣济总录》卷九十:黄耆丸

      黄耆2两(锉),肉苁蓉2两(浸,切,),五味子2两,天雄2两(裂,去皮脐),牛膝浸,切,)2两,熟地黄3两,干姜1两半(),山芋1两半,山茱萸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

      制法:上为本,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五劳七伤液虚惫,四肢逆冷。

      用法用量:每服30,食前以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

      《圣济总录》卷十二:黄耆丸

      黄耆1两(锉),防风1两(去叉),皮1两,实(去瓤,麸)1两,羌活半两(去芦头),苦参半两,当归半两(切,),升麻半两,大黄半两(锉,),甘草,锉)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有热,烦惋,头面生疮。

      用法用量:中黄耆、防风皮用量原缺,据《普济》补。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二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黄耆丸

      黄耆(锉)3两,肉苁蓉1两半(浸,去皱皮,切,),鹿茸,去毛)1两半,菟丝子浸1宿,捣)3分,石斛1两,巴戟天(去)1两,山芋1两半,远志3分(去),柏子仁研)3分,白茯苓(去黑皮)1两,泽泻3分,山茱萸1两,熟地黄(洗去土,切,)6两,续断1两,桂(去粗皮)3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虚劳冷弱,小便余沥。

      用法用量:每服30,空枣汤送下,午食前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黄耆丸

      黄耆(锉)3两,白术2两,壳2两(去瓤,麸),白茯苓2两(去黑皮),甘草,锉)2两,生地黄(洗去土,切,)4两,皮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骨蒸。热虽稍退,瘦弱无力,饮食不为肉。

      用法用量:每服20,食前以人参汤送下,每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黄耆丸

      黄耆1两(锉),桃仁1两(去皮尖双仁,,研),山茱萸1两,龙骨1两(),蒺藜子1两(,去角),槟榔(锉)1两,五味子2两,海藻1两1分(洗去咸,),玄参1两1分,牛膝3分(浸,切,),白茯苓3分(去黑皮),肉苁蓉3分(浸,切,),壳3分(去瓤,麸),人参3分,续断3分,桂3分(去粗皮),远志半两(去),石南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阴疝气攻肿痛。

      用法用量:每服20,空、食前以温盐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圣济总录》卷九十六:黄耆丸

      黄耆(锉)3两,土瓜2两,干姜)2两,菝葜1两半,漏芦1两半(去芦头),皮(去土)1两半,栝楼2两半,桑螵蛸半两(中劈破,慢)。

      制法:上为末,以湿纸裹粟米饭,于煻烧过,和捣令匀,梧桐子大。

      功能治:小便利,饮水多者,又非淋疾。

      用法用量:每服20,以微温牛乳汁送下,早、晚2服。渐加至30多饮乳汁为妙。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黄耆丸

      黄耆2两半(锉),黄连2两半(去须),土瓜(锉)2两半,玄参3两,皮2两(锉),菝葜2两(锉),鹿茸(去毛,)2两,牡蛎()1两,人参1两半,桑螵蛸1两半(),五味子1两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肾虚膀胱冷,淋沥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20,盐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黄耆丸

      黄耆2两(细锉),五味子2两,乌梅1两(取肉,),麦门冬(去)1两,干姜)半两,茯神(去木)1两半,附子裂,去皮脐,大者)2枚,酸石榴皮半两(锉),生地黄半两(),泽泻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虚,渴不已。

      用法用量:每服30浆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黄羊肾汤

      下一篇 黄耆九物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