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前汤
《外台秘要》卷十引《深师方》:白前汤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白前汤
《外台》卷九引《许仁则方》:白前汤
处方:白前3两,桑白皮3两,生地黄1升,茯苓5两,地骨皮4两,麻黄2两(去节),生姜6两。
制法:上切。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6合,去滓,加竹沥5合。分温4服,食后服之,昼3夜1。觉得力,重合服5-6剂佳,隔3日服1剂。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白前汤
处方:白前1两半,杏仁14枚(去双仁尖皮,炒),紫菀(去苗土)1两,黄芩1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紫苏茎叶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半两,大麻仁(净淘,研细)。
制法:上8味,除大麻仁旋入外,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5片,煎至数沸,入研麻仁半钱匕,再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外台》卷十引《深师方》:白前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久咳逆上气,身体浮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喉常作水鸡鸣。
注意:忌羊肉、饧。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咳逆上气而见肢体浮肿,作水鸡声,乃水饮溢于肺胃,流入百骸。故用白前以疏肺气,紫菀以散血气,半夏以涤痰气,大戟以利水气,皆从《金匮》泽漆汤中采出。大戟之利水与泽漆不殊。
《圣济总录》卷一二五:白前汤
处方:白前1两,昆布(洗去咸,炙干)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切,炒)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海藻(洗去咸,炙干)1两,半夏(汤洗7遍)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1两,甘草(炙,锉)1两,小麦(醋浸,晒干)3合。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五
《圣济总录》卷八十:白前汤
处方:白前(去土)3分,紫菀(去土)1两半,半夏(汤洗7遍去滑)3两,泽漆根(细切,微炒)3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人参半两,干姜(炮)半两,栝楼1枚(去皮),白术1两,吴茱萸(水浸1宿,焙干,炒)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水咳逆上气,通身浮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喉中水鸡声。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3盏,加大枣2个,生姜1枚(拍破),煎至1盏半,去滓,分2服。当小便利,或微溏,肿即减。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白前汤
处方:白前2两,木通(锉)2两,防己1两半,麻黄(去根节)1两半,白茯苓(去黑皮)3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紫色)3两,桑根白皮(锉、炒)3两,紫菀头50枚。
制法:上锉细。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后良久温服,日3次。胸中有脓者,当得吐出。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全生指迷方》卷四:白前汤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白前汤
《外台》卷十引《深师方》:白前汤
处方:白前5两,紫菀3两,杏仁3两,厚朴(炙)3两,半夏(洗)4两,麻黄(去节)4两,生姜1斤,人参2两,桂心2两,甘草1两(炙),大枣14个。
制法:上切。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半,分3服。
《外台》卷二十引《深师方》:白前汤
处方:白前3两,紫菀4两,半夏1升,生泽漆根1升(切,凡4味,水1斗7升,煮取1斗汁,纳入后药),桂心3两,人参6分,大枣20个(擘),白术5两,生姜8两,茯苓4两,吴茱萸5两,杏仁3两(去两仁皮尖,碎),葶苈2两,栝楼5合。
功能主治:水咳逆上气,通身洪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喉中水鸡鸣,大小便不通,不下食而不甚渴。
用法用量:大白前汤(《圣济总录》卷八十)。
方出《外台》卷十引《广济方》,名见《普济方》卷一八四:白前汤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