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绵散
《卫生总微》卷三:红绵散
处方:白僵蚕(去丝嘴)2两(炒),天麻1两,天南星2两(切薄片,油焙黄),苏木节2两半(别研)。
制法:上为细末。
伤风有表证发热者,加去节麻黄半钱;有里热,心躁烦渴者,加滑石末半钱。
摘录:《卫生总微》卷三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红绵散
处方:柳絮1两,麋角(镑,煮过,焙)半两,海蛤(红者)半两,丹砂(研)半两,紫石英(研)半两,龙脑1两,白石英半两,凝水石(研)1两。
制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红棉散(《普济方》卷六十九)。《普济方》有麝、丹参,无麋角、丹砂。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幼幼新书》卷九引丁时发方:红绵散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红绵散
处方:人参2钱半,天麻(洗)2钱,僵蚕(炒)2钱,麻黄(去节)2钱,全蝎(去毒)2钱,甘草(炙)、辰砂1钱半(另研)。
制法:上为末,然后入朱砂和匀,再研极细。
功能主治:小儿四时感冒寒风,遍身发热,或变蒸诸惊,胎惊、丹毒等热,及急、慢惊风。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用水半盏,煎数沸,入干胭脂少许,再煎1沸,候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刘氏家传》:红绵散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红绵散
《婴童百问》卷十:红绵散
《古今医鉴》卷十四:红绵散
《种痘新书》卷十二:红绵散
《普济方》卷三六八:红绵散
处方:天麻、白附子、全蝎(去足)、僵蚕(炒,去丝嘴)、大黄(炮)、麻黄(去节)、甘草(炙)、朱砂、苏木(炒)、南星(炮)各等分(一方无朱砂)。
制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红绵少许,水半盏,煎至3分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六八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丁时发方:红绵散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家宝》:红绵散
处方:麻黄(去节,焙)1钱,全蝎(炒)1钱,甘草(炙)1钱,大黄(湿纸裹,炮令熟,切焙)1钱,白附子1钱,苏木(炒)1钱,天麻(生)1钱。
制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婴儿1字,2-3岁半钱,4-5岁1钱,水一药注或半银盏,绵胭脂(此旦)子同煎10数沸,如无绵胭脂,只用绵少许裹药,煎如前法,候绵带红色,去绵与服。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家宝》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灵苑方》:红绵散
《卫生总微》卷十八:红绵散
《普济方》卷五十五:红绵散
《袖珍小儿》卷四:红绵散
处方:全蝎5个(去毒),麻黄2钱(去节),僵蚕(炒,去嘴)2钱,川芎2钱,白芷2钱,天麻2钱,甘草1钱,苏木1钱,桔梗2钱(一方有防风、羌活、白附子、蝉退、茯苓、藿香、随加减)。
制法:上锉散。
用法用量:每服2钱,用绵包裹。煎服。
有热,加荆芥。
摘录:《袖珍小儿》卷四
《普济方》卷三七○引《傅氏治婴》:红绵散
处方:天麻、人参、白附子、苏木、防风、羌活、荆芥、麻黄(去节)、全蝎(炒)、僵蚕、红花、紫草、茯苓、朱砂、麝香、南星、甘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急惊初作,潮热发搐,手足搦捉,口眼斜,手身反张。
《魏氏家藏方》卷十:红绵散
处方:全蝎(焙,去毒)半两,天麻(细锉,用好酒浸1宿,焙干)半两,天南星(炮,大者,取净)半两,麻黄7钱(去节),人参(去芦)1分(洗净,焙),白附子2只(炮),朱砂5钱(好者,入诸药杵和)。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夹惊伤风,浑身壮热,睡卧多惊,眼目上视,潮搐不定;并治一切惊风。
用法用量:1-2岁每服用小半钱,3-4岁每服1小钱,水用1灯盏,4岁用水小半盏,用白绵约1皂子大同煎,候绵色转红为度,却去绵不用,只服药汁。如发或惊搐紧,无时与服;如夹惊伤风,1日2服,申时临卧进2服,须臾即愈。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十
《外科方外奇方》卷四:红绵散
《卫生总微》卷十六:红绵散
《普济方》卷四○三:红绵散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