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斑汤
《张氏医通》卷十五:化斑汤
《温病条辨》卷一:化斑汤
处方:石膏30克 知母12克 生甘草9克 元参9克 犀角6克 白粳米9克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化斑解毒。治温病发热,汗出过多,神昏谵语,皮肤发斑者。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日间分三次服,滓再煮取200毫升,夜一服。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广嗣纪要》卷十:化斑汤
《准绳·幼科》卷四:化斑汤
《痘科类编》卷三:化斑汤
处方:石膏4钱,知母1钱5分,元参1钱5分,甘草1钱,糯米1合。
功能主治:麻疹火盛,正出色红者;或麻疹正出之时,偶遇大风大寒,或内伤生冷,令麻疹隐隐于皮肤之间,时有时无,欲出不出,如物影之摇动者。
用法用量:水1钟半,煎1钟,约米熟为度。
摘录:《痘科类编》卷三
《幼科直言》卷一:化斑汤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化斑汤
处方:黄连、何首乌、连翘、马鞭草、木通、牡丹皮、蝉蜕、赤芍药、山栀、片黄芩、桔梗、牛蒡子、红花、白茯苓、紫草、生地、荆芥、防风。
用法用量:水煎服。
如大斑口燥,加石膏;初起夹斑,加葛根、升麻、浮小麦;初热时,可加纯阳草。
摘录:《疡医大全》卷三十三
《麻症集成》卷三:化斑汤
《医级》卷七:化斑汤
《幼科七种大全·热辨》:化斑汤
《医统》卷九十一:化斑汤
制法:上为极细末。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熟水调下;或调涂唇上。
各家论述:《医方考》:胃热者,口燥烦渴也。胃主肌肉,故胃热则肌肉斑烂;脉虚者,壮火食气,而脉无力以充实也。惟其胃热,故用石膏之寒;惟其脉虚,故用人参之补;知母养其营,甘草养其卫。
摘录:《医统》卷九十一
《痘疹全书》卷下:化斑汤
《痘麻绀珠》卷十七:化斑汤
《镐京直指》卷二:化斑汤
《丹溪心法附余》卷一:化斑汤
《幼科直言》卷五:化斑汤
方出《伤寒标本》卷下,名见《丹溪心法》卷二:化斑汤
《痘疹会通》卷五:化斑汤
《活人书》卷十八:化斑汤
清·《温病条辨》:化斑汤
组成:石膏一两(30克)、知母四钱(12克)、廿草三钱(4.5克)、玄参三钱(9克)、犀角二钱(3克)、白粳米一合(15克)。
主治: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反发斑疹,或高热,口渴,发斑,谵语,舌绛,脉数等症。
1.玫瑰糠疹:治疗组口服中药银翘散合化斑汤4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38例。2组均连续治疗3周。用药后第8、第15、第22日观察疗效。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制定,皮损全部消退,仅留色素沉着或减退斑为痊愈;皮损消退≥75%,红斑变淡为显效;皮损消退≥30%为有效;皮损消退<30%为无效。治疗组治疗后皮疹颜色及瘙痒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优于对照组68.42%。(《北京中医药》2012年第8期)
2.过敏性紫癜:以本方为主治疗过敏性紫癜42例,疗效评定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疗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95.2%。(《实用中医杂志》1999年第2期)
方解:本方由白虎汤加犀角、玄参组成。以石膏清肺胃之热,知母清金保肺,甘草清热解毒合中,粳米清胃热而保胃液,以治斑疹遍体皆热。玄参清热凉血解毒,“启肾经之气,上交于肺,庶水天一气,上下循环,不致泉源暴绝”;犀角咸寒,救肾水以济心火,托斑外出,而又败毒辟瘟。正合“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之旨。
临床应用以壮热口渴、头痛烦渴、神昏谵妄、肌肤发斑,舌绛苔黄为辨证要点。方中犀角以水牛角代替。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有用化斑汤和白冰膏内外合治黄褐斑成功案例。
摘录:清·《温病条辨》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