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古称“诊法”。 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阅读全文:]
摘要: 四诊法,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他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古称“诊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阅读全文:]
摘要: 中气下陷,病证名。简称下陷。多指脾气虚以致组织弛缓不收、脏器松弛导致脱垂一类病证。脾居中焦,其气主升,若饮食劳倦伤脾,或久病损脾,皆可致脾阳虚陷,升提失司。多见于脱肛、久泻、子宫脱垂及小儿囟陷等。治宜补[阅读全文:]
摘要: 中气不足 病证名。也有称宗气不足。即脾胃之气虚弱、运化失职。症见面色黄而少华,唇淡或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眩晕,声低,气短,倦怠乏力,便溏。若兼见胃痛则痛而喜按,舌嫩苔厚,脉虚等。中气,脾胃气也,后天[阅读全文:]
摘要: 瘀热在里指郁积在内的邪热。①伤寒病瘀热在里:《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阅读全文:]
摘要: 正邪相争 病因病理学名词。又称正邪分争。 ①指正气与邪气相争持。一切疾病都是正邪相争的反映。 ②指 伤寒少阳病出现寒热往来的病机。恶寒是正不胜邪,发热是正气抗邪外出,寒热交替出现是正气与邪气互相争持不下[阅读全文:]
摘要: 正虚邪实证,中医病证名。指虚证、实证同时并见。1、疾病治疗不当,或邪气过盛,使正气已虚而邪实仍在。 2、原来体质比较虚弱的人,感受实邪,出现正虚邪实的证候。《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阅读全文:]
摘要: 营卫不和:一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表证自汗有两种情况:一是“卫弱营强”。因卫外的阳气虚弱,失去外固的能力,汗液自行溢出,临床表现为身不发热而时自汗出。二是“卫强营弱”,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阅读全文:]
摘要: 阴阳两虚属于中医辨证的名词,意思是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阴阳两虚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阅读全文:]
摘要: 中医学术语。营气不从指血脉里面的营气运行阻碍,出现痈肿的病理。《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气是流行于经脉里面的,如果因邪气的侵攻,或长期恣食膏梁厚味,热毒内阻,营气的运行[阅读全文:]
摘要: 阴虚阳亢,是指阴气亏损,阳气失去制约,就会产生亢盛的病理变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进,称为“阳亢”。临床表现为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咳血,视物不清,消瘦或失眠,麻木拘急,烦躁易思,或遗精,性欲亢进,舌[阅读全文:]
摘要: 阴虚火旺(hyperactivity of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又有阴虚火炎、虚火、阴虚火炽、阴火等称法,是指阴液亏虚,虚火亢旺,阴虚则阳亢并生热化为虚火,以心烦失眠[阅读全文:]
摘要: 病因病理学术语。指真阴不足,不能制阳,导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机。症见头目眩晕,面色潮红,唇若涂丹,目赤耳鸣,喉痛咽干,牙痛等,治宜滋阴降火。......[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