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砂茴香,生于固定沙丘、沙地、戈壁滩冲沟、旱田、路边及砾石质山坡上。砂茴香刚前胡、牛叫磨、沙茴香、沙前胡、赛防风、假防风、野茴香、沙椒、花条sha hui xiangFerula bungeana Kit[阅读全文:]
摘要: 硕苞蔷薇(拉丁学名:Rosa bracteata Wendl.),俗名糖钵、野毛栗,是蔷薇科蔷薇属的铺散常绿灌木植物。硕苞蔷薇株高达5米,小枝密被黄褐色柔毛,混生针刺和腺毛,小叶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花[阅读全文:]
摘要: 碎兰花根用于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主治湿热黄疸;胁肋疼痛;跌打伤痛【拼音】 Suì Lán Huā Gēn【别名】癞疙宝草根【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细锥香茶菜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bdosi[阅读全文:]
摘要: 碎密花,在云南白族火把节以后花开放如火,故名火把花,可供观赏,入药代密蒙花,用以明目。拼音: Suì Mì Huā 别名: 杂密花、 细棉花、 各落尾、细花火把花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细花火把花的根和[阅读全文:]
摘要: 异名:八宇草(《植物名实图考》),漆大伯、天小豆(《江西民间草药》),辫子草、马尾草、细鞭打、消黄散、细叶兰,逍遥草、斑鸠窝、散风散、马龙通、地盘茶、斑鸠鼻、小木通(《云南中草药》),路路星、太阳草、红[阅读全文:]
摘要: 碎米蕨(学名:Cheilosoria mysuriensis),为中国蕨科碎米蕨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福建、台湾、越南、印度、斯里兰卡及其他亚热带地区。生灌丛或溪旁石上。植株高10-2[阅读全文:]
摘要: 碎骨仔树,华青皮木、退骨王、香芙木、骨碎木、土续断。落叶小乔木,高2-6m。树皮暗灰褐色;多分枝,小枝干后黑褐色,具白色皮孔。叶互生;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林区山谷、溪边的密林或疏林中。华青皮木、退骨[阅读全文:]
摘要: 《神曲》,意大利名为《Divina Commedia》,英文名为《Divine Comedy》,是著名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盖利(Dante Alighieri)创作的长诗,写于1307年至1321年。《[阅读全文:]
摘要: 碎骨红常绿乔木,高10-12m,小枝细瘦,无毛,皮孔不明显,叶互生;叶柄长8-10mm;叶革质,椭圆形或披针形。生于海拔600m以上的山地林中。分布于广东、广西。sui gu hong活血散瘀;消肿止痛[阅读全文:]
摘要: 神香草(拉丁学名:Hyssopus officinalis L.),是唇形科神香草属植物。半灌木,高20-50(80)厘米。茎多分枝,钝四稜形,具条纹,被短柔毛。叶线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4厘米[阅读全文:]
摘要: 神黄豆(学名:Cassia agnes)为豆科决明属的植物。分布在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600米至1,8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地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乔木,通常高10余[阅读全文:]
摘要: 秫米,中药名,别称糯米、黄米。为禾本科植物梁或粟的种子之粘者。秫米具有和胃安神的功效,用于胃失安和,夜不安眠。在《黄帝内经》中有一张治疗失眠的方子叫“半夏秫米汤”此方就两味药,即半夏和秫米。用于湿痰内盛[阅读全文:]
摘要: 穇子(拉丁学名:Eleusine coracana(Linn.)Gaertn.),别名穇(cǎn)、草种子、龙爪粟等,是禾本科穇属一年生植物。穇子秆直立,高50-120厘米,常分枝,秆直立、簇生,叶鞘长[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