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出《素问.五脏生成篇》。是肾的真脏色。炱,即灰烬。形容灰黑枯 槁的病色,见于久病肾气将绝,胃气衰败,如某些恶性肿瘤,肾上腺皮 质功能衰退的疾患等。参见“真脏色”条。......[阅读全文]
摘要: 舌原有苔而突然消失,如剥脱样。多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证候。如 见舌的后半部剥苔,是病邪入里未深而胃气已伤。舌前半部剥苔,是表 邪虽减,但胃肠有积滞或有痰饮。舌心剥苔是阴虚、血虚或胃气受伤。......[阅读全文]
摘要: 因阴阳失调而致的一种极度充盈的脉象。人迎脉(两侧颈动脉)搏 动较正常盛大四倍以上,称为“格阳”,是由于气血盈溢于三阳经, 与三阴经格拒,失去彼此协调的结果。寸口脉(两侧桡动脉)搏动较 正常盛大四倍以上,[阅读全文]
摘要: 蟛蜞是淡水产小型蟹类。又称磨蜞、螃蜞。学名相手蟹。甲壳纲,方蟹科。头胸甲略呈方形,体宽3-4厘米。【别 名】:礼云 蟛蜞子称为:礼云子礼云语出《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阅读全文]
摘要: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tympanic pulse 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革脉脉浅表,轻取即得,且有弦大的搏指感觉,若用力重按空虚无力。革脉主亡血[阅读全文]
摘要: 岩骨斜坡脑膜瘤是蝶骨、颞骨和枕骨所围成的区域发生病变,又可细分为海绵窦脑膜瘤、中颅窝脑膜瘤、脑桥小脑角脑膜瘤、岩骨尖脑膜瘤、斜坡脑膜瘤、枕大孔区脑膜瘤等。岩骨斜坡脑膜瘤为良性肿瘤,病史较长,多在2年以上[阅读全文]
摘要: 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中`舌边皆厚,刮之易去,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的苔质(可与腻苔对比)。腐苔多属热证。多因胃中阳气有余,蒸发胃中浊腐之气上升而成。若苔色晦暗垢浊,或白或黄,称为浮垢苔,常见于食积、痰浊、[阅读全文]
摘要: 釜沸脉,脉在皮表,浮数之极,至数不清,主脉绝。是危重病出现的特殊脉象,釜沸脉,脉经上说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称釜沸脉,为三阳热极,阴液枯渴之候;在实际诊疗中我在呼吸衰竭患者体会到这种[阅读全文]
摘要: 婴儿及儿童期癫痫及癫痫综合征多发生在婴儿至儿童期,除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及症状性癫痫综合征,其他许多婴儿及儿童期癫痫及癫痫综合征都是这一年龄期特有的癫痫类型,提示癫痫在儿科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儿童运动型癫痫[阅读全文]
摘要: 蟛蜞菊(拉丁学名:Wedelia chinensis (Osbeck.) Merr.,别名:黄花墨菜),桔梗目菊科蟛蜞菊属植物。该类植物分布于中国辽宁、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分布于辽宁[阅读全文]
摘要: 又称野苜蓿、品川萩、菔萩等。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3出羽状复叶,互生;小叶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0~15毫米,宽约5毫米,基部楔形,先端钝,边缘自基部以上有疏齿;总叶轴[阅读全文]
摘要: 浮脉是指手指轻按即得,重按稍弱的脉象。摸到浮脉表示病人有外感,其病轻浅,外邪刚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尚强,与外邪相争斗,将脉气鼓动于外,所以脉象显浮而有力。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阅读全文]
摘要: 铺地罗伞,生于海拔600-1400m的山坡密林下阴湿处。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拼音】 Pū Dì Luó Sǎn【别名】贴地空、嗽痨草、落地金牛、毛虫药、毛虫药公、老虎舌、毛脚[阅读全文]
摘要: 伏脉,脉学名词。指一种脉象。脉来伏隐,重按推筋着骨始得。常见于邪闭﹑厥证及剧痛。因邪气内伏,脉气不能宣通,脉道潜伏不显而出现伏脉;若阳气衰微欲绝,不能鼓动血脉亦见伏脉。前者多见实邪暴病,后者多见于久病正[阅读全文]
摘要: 铺地锦(Herb of Prostrate Euphorbia)是一年生草本,别称红乳草、小飞扬、地锦草,全株具白色乳汁,茎纤细,基部多分枝,匍匐或披散,带紫红色,朝上一面常有毛,生于旷野、路旁、田畔等[阅读全文]
摘要: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为特征,并继发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由于这种颅底异常血管网在[阅读全文]
摘要: 反关脉,脉学名词。指一种生理性变异的脉位。指桡动脉行于腕关节的背侧。故切脉位置也相应在寸口的背面。有同时见于两手,或独见一手。《三指禅》:“间有脉不行于寸口,由肺列缺穴,斜刺臂侧,入大肠阳溪穴,而上食指[阅读全文]
摘要: 铺地蜈蚣(拉丁名:Palhinhaea cernua (L.) Vasc. et Franco),别名垂穗石松、灯笼草、水杉等,是石松科垂穗石松属中型至大型土生蕨类植物,属《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