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食痹,病名。因痰饮瘀血留滞胃脘,所致食已即心下痛,吐出乃止之证。出《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至真要大论》:“食痹而吐。”王冰注:“食痹,谓食已心下痛阴阴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吐出乃止。此为胃气逆而[阅读全文]
摘要: 毛萼山梗菜 多年生草本,高60-80cm。根壮茎短,生多条肉质须根。茎暗红色,被疏柔毛。叶螺旋状排列,椭圆状披针形,长6-10(-12)cm,宽2-3.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波状或有不规则圆[阅读全文]
摘要: 石水,病名。出《素问·阴阳别论》等篇。 ① 水肿病之一。因下焦阳虚,不能司其开阖,聚水不化而致水肿。《症因脉治》卷三:“肝肾虚肿之症,腹冷足冷,小水不利,或小腹肿,腰间痛,渐至肿及遍身,面色黑黄,此肝肾[阅读全文]
摘要: 急性粒细胞缺乏(acute agranulocytosis),是较中性粒细胞减少更为严重时的表现,系指突然发病,粒细胞严重减少,绝对值<0.5×109/L,伴发热感染为特征的综合征。1922年Schul[阅读全文]
摘要: 急性杂合性白血病(hybrid acute leukemia,HAL)又称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cute mixed leukemia),是一种髓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共同受累且达到一定积分的急性白血病。该[阅读全文]
摘要: 石淋 ,病名。小便涩痛,尿出砂石。又称砂淋、沙石淋。多因下焦积热,煎熬水液所致。石淋 ,病名。 小便涩痛,尿出砂石。又称 砂淋、 沙石淋。多因 下焦积热,煎熬水液所致。《 诸病源候论·石淋候》:“石淋者[阅读全文]
摘要: 拳参,又名:拳蓼,拉丁学名:Polygonum bistorta L. 属蓼目,蓼科多年生草本,高50~90厘米。根茎肥厚扭曲,外皮紫红色。茎直立,单一或数茎丛生,不分枝。根生叶丛生,有长柄;叶片椭圆形[阅读全文]
摘要: 石瘕是一种因月经期间,寒气入侵,恶血停积所致的疾病。主要症状为子宫内有块状物形成,日渐增大;如怀孕状,并有闭经等,以包块如石,故名。类似子宫粘连。语出《灵枢。水胀篇》歧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阅读全文]
摘要: 湿痹,病名。① 痹病中的一种。《内经》名之曰 着痹(《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又名肌痹。《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 皮肤不仁,……”《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证[阅读全文]
摘要: 继发性骨髓纤维化(secondary myelofibrosis)是指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组骨髓造血组织纤维化而影响了造血功能的疾病。(一)发病原因文献中有关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的记载至今仍很少,缺乏系统及[阅读全文]
摘要: 失溲,证名。小便自遗之症。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可见于肾虚、膀胱失约、高年气虚、高热昏迷、中风、癫痫等病证,伤寒热病病危时亦可见此证。《伤寒论后条辨》:“直视、失溲者,水亏营竭而肾气不藏也。”[阅读全文]
摘要: 氧亲和力增高血红蛋白,是由于血红蛋白氨基酸组成改变,使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增高,向组织释放氧减少,组织缺氧引起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本病系遗传病,故又称“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本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阅读全文]
摘要: 肾劳,中医病名。因劳损伤肾所致的病证。证见腰痛,小便不利或有余沥,小腹满急、遗精、白浊、阴囊湿痒等。《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沥,茎内痛,阴湿囊生疮,小腹满[阅读全文]
摘要: 坏死性结节病样肉芽肿病(necrotic sarcoid granulomatosis,NSG)是一种原发性肺肉芽肿性疾病,其病理组织学显示融合的结节病样或上皮样肉芽肿,伴血管炎和大片坏死。截至2002[阅读全文]
摘要: 肾咳是指咳时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唾涎的症候。肾咳是指咳时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唾涎的症候。肾咳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素问・咳论》:“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即阳虚金不生水,水泛为痰,阴虚则真阴[阅读全文]
摘要: 曲枝假蓝(学名:Strobilanthes dalziellii)是爵床科假蓝属的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海南、广东、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1,900米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阅读全文]
摘要: 获得性循坏抗凝物质增多综合征是指血液中循坏抗凝物质增多(包括肝素样抗凝物质过多、抗凝药物过量、狼疮抗凝物质等)引起的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疾病。①部分血友病患者反复多次输新鲜血浆全血或抗血友病球蛋白产生[阅读全文]
摘要: 肾痹,读音为shèn bì,汉语词语,指的是五脏痹症之一,主要症状为骨萎弱不能行走,腰背弯曲或关节肿胀。肾痹,病名。由骨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所致。证见腰背偻曲不能伸,下肢拘挛,腰痛,遗精等。《素问·痹论》[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