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白首乌(拉丁学名:Cynanchum bungei Decne.),别名泰山何首乌、何首乌、地葫芦,是夹竹桃科鹅绒藤属的攀援性半灌木植物。其保护等级为IUCN:DD。白首乌块根粗壮,茎纤细而韧,叶对生,[阅读全文]
摘要: 白马阴茎为 马科动物马的雄性 外生殖器,《本草经疏》云:马阴茎,察其功用,气平应作温,非甘温则不主伤中脉绝,以甘能补血脉,温能通经络故耳。阳衰则阴不起,而生长之道绝,咸温走下焦,补助真阳,则阴自起而精自[阅读全文]
摘要: 六月雪(拉丁学名:Serissa japonica (Thunb.) Thunb.),别名路边荆、路边姜,是茜草科白马骨属常绿小灌木植物。六月雪高60-90厘米,有臭气;叶革质,卵形至倒披针形,长6-2[阅读全文]
摘要: 白马骨根为茜草科植物白马骨或六月雪的根。夏、秋采收根部,洗净。晒干,或鲜用。有祛风,清热,利湿。治偏正头痛。牙痛,喉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白带,白蚀功效。【拼音名】 Bái Mǎ Gǔ Gēn落叶小灌[阅读全文]
摘要: 大白花杜鹃(Rhododendron decorum Fr.)又名大白花、羊角菜、白花菜、白豆花,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小枝粗壮,无毛,幼枝绿色,初被白粉,老枝褐色。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西藏[阅读全文]
摘要: 白骨走马,中药名。为楝科鹧鸪花属植物茸果鹧鸪花TrichiliasinensisBentv.的根、叶、果实。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具有杀虫,燥湿,止痒,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蛔虫腹痛,下肢溃疡,疥疮,湿疹瘙[阅读全文]
摘要: 白鬼笔,中药名。为鬼笔科鬼笔属白鬼笔Phallus inpudicus L. ex. Pers.的菌柄及菌托。分布于山西、山东、安徽、广东等地。具有活血,除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痛。为鬼笔科鬼笔属白[阅读全文]
摘要: 白鱼(学名:Anabarilius),又名为红尾巴,鲤形目鲤科鱼类,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硬骨鱼。白鱼体形长,甚侧扁;头背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厚而上翘;眼大,位于头的侧下方;下咽齿末端成钩状;腹鳍[阅读全文]
摘要: 白鱼尾是一种野生落叶灌木,生于山地或栽于庭园。分布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台湾等地。落叶灌木,高2~3米。幼枝略呈四棱形,茎上被灰白色柔毛。叶对生;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2~4[阅读全文]
摘要: 白鱼尾果,为马钱科植物驳骨丹的果实。生于村边、溪旁或山坡灌等地。分布于西南及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西藏等地。药名:白鱼尾 果 类别:健脾药 拼音:bái yú wěi guǒ[阅读全文]
摘要: 白鲜皮(学名: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别名:白藓皮),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多植物白鲜和狭叶白鲜的根皮。该类植物主产于中国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白鲜和狭叶白鲜为多年[阅读全文]
摘要: 白鸡屎藤,藤状灌木。小枝密被白色柔毛。叶对生,具柄,叶片卵形、卵状矩圆形至披针形,长5~7厘米,宽3~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脏形,两面均密被白色柔毛;托叶卵状披针形,老时脱落。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阅读全文]
摘要: 矩圆叶卫矛 灌木或小乔木。叶对生;叶近革质,光亮,长圆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间有长倒卵形,先端渐尖,边缘有细齿,脉网明显。聚伞花序多回分枝,分枝平展,总花梗及分枝均明显方形,较粗壮;花黄绿色,4数,花盘方形[阅读全文]
摘要: 家禽。嘴长而扁平。颈长。体扁。翅小,覆翼羽大。腹面如舟底。尾短,公鸭尾有卷羽4枚。羽毛甚密,色有全白、栗壳、黑褐等不同。公鸭的颈部多黑色而有金绿色光泽。尾端皆有分泌脂肪的尾脂腺,常以嘴取脂遍涂于羽上,故[阅读全文]
摘要: 中药白鹅膏,又称“白鹅脂”,从鸭科动物家鹅的脂肪提炼而成。其主要化学成份为甘油三油酸酯、甘油三棕搁酸酯、甘油三硬脂酸酯等。味甘,性凉。功能:润皮肤,解毒肿;主治:皮肤皴裂,耳聋,聤耳,噎膈反胃,药物中毒[阅读全文]
摘要: 白鹇(拉丁学名:Lophura nycthemera beaulieui Delacour,英文:Silver Pheasant),别称为银鸡、白鹇鸡,是雉科鹇属鸟类。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属于大型[阅读全文]
摘要: 白鹤灵芝(拉丁学名:Rhinacanthus nasutus(L.) Kurz,别名:仙鹤灵芝草)是爵床科灵枝草属植物。其分布于云南、广东、海南等地。白鹤灵芝茎稍粗壮,密被短柔毛,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阅读全文]
摘要: 白鹤菌子实体木栓质,侧生无柄或半平伏至平伏而反卷,常呈覆瓦状叠生,有时左右相连。菌盖半圆形、近贝壳形或近圆形,(3-12)cm×(4-20)cm,厚3-10mm;盖面米黄色、红褐色或灰褐色,有细绒毛,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