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如草兹 青如草兹 诊断学名词。草兹,枯死的青草。指色青而失去润泽。喻肝的真肝色。《素问·五脏生成》:“青如草兹者死”。参真脏色条。语出《素问·五藏生成篇》。是肝的真脏色。草兹,即初生的青草,形容青草样[阅读全文:]
摘要: 病证名。即宗气外泄。为心阳不足之外候。症见气喘,虚里搏动应衣。多见于心功能不全的疾病。《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阅读全文:]
摘要: 转豆脉脉学名词。系中医"十怪脉"之一。见《世医得效方》。又称转丸脉。指脉象如豆旋转之状,来去捉摸不定。即真脏脉的真心脉。脉象特征为,脉来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素问·玉机真脏论》:[阅读全文:]
摘要: 切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如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把所得材料与其它三诊互相[阅读全文:]
摘要: 平人,汉语词语,读音是píng rén,意思是正常无病之人,即气血调和,健康无病的人。意思是正常无病之人,即气血调和,健康无病的人。《后汉书·皇甫规传》:“臣每惟 贤 ( 马贤 )等拥众四年,未有成功,[阅读全文:]
摘要: 七怪脉 ,脉学名词。又名七死脉。危重病出现的特殊脉象。即釜沸脉、鱼翔脉、弹石脉、解索脉、屋漏脉、虾游脉、雀啄脉七种。详各条。这些脉多见于生命垂危的病人,是脏气将绝、胃气衰竭、无胃、神、根等危重证候所出现[阅读全文:]
摘要: 中医病名。本病是多见于小儿,以舌体肿胀,木硬满口,不能转动,无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舌体疾病。中文名:木舌英文名:numb tongue(TCM)别名:西医:舌体的血管神经性水肿。本病是多见于小儿,以舌体肿胀[阅读全文:]
摘要: 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舌面上有一层油腻状粘液的苔质。腻苔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舌面上有一层油腻状粘液的苔质。腻苔多是湿浊内盛,阳气被遏所致,因此其主病为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阅读全文:]
摘要: 面垢,汉语词语,读音,意思是miàn gòu,表现为乍看时脸上似有污垢,但又不能洗净。见于外感暑邪或内有积滞等病症。证名。面部如蒙尘垢,洗之不去。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因感受暑邪或胃热熏蒸所致[阅读全文:]
摘要: 病状名。即满面红赤。太阳病未解,并传阳明时出现的病色。有别于两颧丽艳的嫩红而言。出处:《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阳明经循行于面,阳气郁发于表,故面色红赤。....[阅读全文:]
摘要: 指毛发枯搞,稀疏折断的情况。多因久病精气将竭,不能濡润皮毛所致。 毛折: 病证名。出《素问·玉机真脏论》:危重症状之一。指毛发枯槁,稀疏易折的病变。多因久病精气枯竭,不能濡润皮毛所致。为元气衰绝之候。.[阅读全文:]
摘要: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六元正纪大论》等。指面色灰暗如蒙上灰 尘。有实证和虚证。实证多因燥邪所伤或伏邪内郁,常伴有口苦咽乾等症 状;虚证多因久病肝肾阴虚,常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痠、遗精等症 状。[阅读全文:]
摘要: 在辨证过程中,把脉象和证候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综合、推断病情的 方法。一般来说,脉证一致为顺,脉证相反为逆。例如外感证(阳证 )见浮脉(阳脉)、脾虚证(阴证)见缓弱的脉(阴脉)等,就是脉 证一致,它们的辨[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