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石韦为水龙骨科石韦亚科石韦属植物相似石韦的全草或根。性凉,味苦涩。【小石韦的功效介绍】: 小石韦 (《贵州民间药物》) 【异名】反食草(《广西中兽医药植》),飞惊草、人头发(《贵州民间药物》), 山蚂[阅读全文]
摘要: 小礼花种子,感应草多年生草本,高5-20cm。茎单生,不分枝,生稀疏短毛。偶数羽状复叶,多数聚生于茎顶端,长5-13cm,叶轴被毛;小叶8-14对,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稍偏斜,上端的长10-13mm,[阅读全文]
摘要: 【出处】出自《云南中草药》【拼音名】Xiǎo Jīn Gǔ Ténɡ【别名】小黄鳝藤【来源】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尼泊尔双蝴蝶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pterospermum volubile[阅读全文]
摘要: 一般指妊娠30周后,胎儿在子宫体内的位置不正,较长见于腹壁松弛的孕妇和经产妇,胎位异常包括臀位,横位,枕后位,颜面位等,以臀位和枕后位多见,横位及颜面位较少,胎位异常同时伴有胎势异常,矫正困难的,宜采用[阅读全文]
摘要: 小箭草,Sedum bulbiferum Makino.,景天科景天属植物。国内分布于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药材名:珠芽景天 英文名:Bulbifero[阅读全文]
摘要: 母亲孕期感染史,如陶奇感染(即母体感染毒浆原虫风疹、巨细胞病毒和疱疹病毒等),会引起新生儿的先天性异常和肝脾肿大。母体感染毒浆原虫风疹、巨细胞病毒和疱疹病毒本症是指几种传染源引起的胎儿感染并造成新生儿发[阅读全文]
摘要: 小米口袋别名地丁,属于豆科植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地区,具有清热解毒,消痈肿的功效。全草可以做药,治疗化脓性炎症。地丁豆科小米口袋Gueldenstaedtia verna (Georgi) A. Bor[阅读全文]
摘要: 小米柴,中药名。又名牛屎柴、小豆柴、亮子药。为杜鹃花科植物小米柴的枝叶。性温,味涩微酸。主治皮肤疮毒。小米柴灌木,多分枝。 叶互生,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1.5~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阔楔形或圆形[阅读全文]
摘要: 单臀先露或腿直臀先露(frankbreechpresentation):胎儿双髋关节屈曲,双膝关节直伸,以臀部为先露。最多见。臀先露(breechpresentation)是最常见的异常胎位,约占妊娠足[阅读全文]
摘要: 胎心率每分钟少于120次者称为胎儿心动过缓。常见于阵发窦性心动过缓(迷走张力增强),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结功能异常、母亲低温、长QT综合症),2或3度房室传导阻滞,与房性早搏未下传。主要通过胎心监测[阅读全文]
摘要: 小米草(学名:Euphrasia pectinataTenore)是玄参科、小米草属植物。植株直立,高10-30(45)厘米,不分枝或下部分枝,被白色柔毛。叶与苞叶无柄,卵形至卵圆形。花序长3-15厘米[阅读全文]
摘要: 所谓胎盘老化是指胎盘的作用低落、减退,其结果是造成胎儿缺氧、营养不良、发育迟缓以及胎儿窘迫,甚至死胎、死产、新生儿窒息等,其远期后果是造成胎儿脑细胞坏死、发育不良,最终酿成弱智儿。胎盘老化实际上不是一个[阅读全文]
摘要: 名称: 小粉 (《纲目》)异名:小麦粉(《食疗本草》)。来源:为小麦麸洗制面筋后澄淀的淀粉。性味:《纲目》:"甘,凉,无毒。"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厥阴经。&q[阅读全文]
摘要: 小粘叶为樟科钓樟属植物香叶树LinderacommunisHemsl.,以叶、茎皮入药。四季可采,茎皮去粗皮,晒干。微辛、微苦,温。散瘀消肿,止血止痛,解毒。用于骨折,跌打肿痛,外伤出血,疮疖痈肿。外用[阅读全文]
摘要: 胎盘植入(placenta accreta)指胎盘绒毛穿入部分宫壁肌层,发生于孕早期。胎盘植入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产妇大出血、休克、子宫穿孔、继发感染,甚至死亡。多产、人工流产、引产、剖宫产、[阅读全文]
摘要: 小粘药,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滑叶藤Clematis fasciculiflora Franch.的根、皮和叶。分布于广西西部、四川西部、云南。具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之功效。常用于气滞腹胀,风湿[阅读全文]
摘要: 一般胎心音在120-160次每分钟,如果过高或过低,考虑胎儿可能有宫内缺氧,窒息等。建议做进一步的检查,明确诊断后,对症处理。所以建议积极进行B超检查确定情况为好。再看情况为如何进行处理。(一)母体因素[阅读全文]
摘要: 陆生植物,高达1m.根茎粗短,具几条长根。茎直立,下部具2~4枚鞘。叶5~7枚,卵形至椭圆形,茎上部的叶常为卵状披针形,渐过渡为苞片。总状花序具10~20余朵花,花序轴被锈色绒毛;花苞片叶状,卵状披针形[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