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升药为水银、火硝、白矾各等分混合升华而成。红色者称红升,黄色者称黄升。各地均有生产,以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研细末入药,陈久者良。本品又名升丹、三仙丹、红升丹、黄升丹。加工后碗边的红色物质[阅读全文]
摘要: 山西,简称“晋”,别称“三晋”,古称“河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太原市,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东以太行山为界,与河北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阅读全文]
摘要: 升药底为不规则厚片状,通常直径3-7cm,厚0.3-0.7cm。白色至淡黄色;条痕白色,微带黄色调。一面较平坦或具极细小也,另一面粗糙或呈蜂窝状。质硬脆,可折断,断面多数为淡黄色,有的散有红色点或线。气[阅读全文]
摘要: 升麻,中药名。别名:龙眼根、周麻、窟窿牙根,为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根茎。多年生草本,高1~2m。根茎为不规则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有洞状茎痕,表面黑褐色,须根多而细。茎直立,[阅读全文]
摘要: 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质化,根茎粗大,横走,茎直立,光滑。根出叶具长柄,小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侧生小叶常偏斜,上面光滑,边缘具重锯齿。雌雄异株,穗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轴疏生白柔毛,花小,黄白色,倒卵[阅读全文]
摘要: 参条,中药名。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根茎上的不定根。野生于河北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现辽宁、吉林广泛栽培,北京、河北、山西也有引种栽培。具有补气,生津止渴[阅读全文]
摘要: 参须,中药名。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细支根。野生分布于河北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现辽宁、吉林广泛栽培,北京、河北、山西也有引种栽培。具有益气、生津、止渴[阅读全文]
摘要: 双剪菜,中药名。萝藦科植物长叶吊灯花的根。性味辛微苦,温。功用主治驱风除湿,补虚。双剪菜(《贵州草药》)【异名】蓑参。【来源】为萝藦科植物长叶吊灯花的根。【植物形态】长叶吊灯花 ,多年生攀援草本。茎细长[阅读全文]
摘要: 双参(Triplostegia glandulifera Wall. ex DC.),川续断科双参属柔弱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根茎细长,四棱形。主根稍肉质,近纺锤形,叶近基生,成假莲座状,叶片倒卵状披针形[阅读全文]
摘要: 双叶金枪为兰科植物大唇羊耳蒜的全草,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等功效,主治疖肿、蝮蛇咬伤、小儿惊风、咯血等症状。大唇羊耳蒜,多年生草本。假鳞茎聚生,卵圆形,粗达3cm。叶2枚,膜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1[阅读全文]
摘要: 双籽棕(学名:Arenga caudata (Lour.) H. E. Moore),为棕榈科桄榔属下的一个植物种,矮小灌木。双籽棕用于止血清热,通经收敛。主治月经过多,血崩,子宫下垂,肺结核咯血。小灌[阅读全文]
摘要: 双翎草属于中药之一,有温经通络、祛风除湿等功效。直立灌木,高0.8~2m。多分枝,茎枝四棱形,黄褐色或紫褐色。生于海拔1200~3200m的山谷、路旁、谷底、开阔山坡及草地上。分布于中国西南及甘肃、湖北[阅读全文]
摘要: 双肾参《全国中草药汇编》收载的草药,药用来源是兰科玉凤花属植物鹅毛玉凤花Habenaria dentata (Swartz)Schlecht.(Habenaria miersiana Champ.),以[阅读全文]
摘要: 一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2枚并生,比较粗短,卵形。茎直立。叶互生,叶片狭卵形,长6~12厘米,宽2~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无柄抱茎,鞘状;两面无毛。一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2枚并生[阅读全文]
摘要: 双肾草(学名:Habenaria davidii Franch),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长圆形,茎直立,披针形或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抱茎,根球形、卵形或椭圆形,肉质多汁。分布于西南及湖北、湖南、西藏[阅读全文]
摘要: 双肾藤:根圆柱形,稍扁,大小长短不一,直径1-3.5cm。表面褐色,有细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并有少数细须根或残留须根痕,有的成凹沟。质坚硬,断面皮部褐棕色,木部色稍淡,密布细小孔洞(导管)。无臭,味涩微苦[阅读全文]
摘要: 多年生小草本,高5-10cm。基生叶莲座状,线状披针形,长3-5.5cm,宽2-5mm;茎生叶对生;无柄;上部叶较大,下部叶较小,叶片卵形、狭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3mm,宽3-4;5mm。花枝[阅读全文]
摘要: 河北简称冀,省会为石家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为太行山,北为燕山,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总面积18.88万平方千米,下辖11个区市、167个县(市、区)。截至2023年末全省[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