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外台秘要》卷十引《古今录验》:苇茎汤别名:千金苇茎汤(《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附方》)。处方:苇茎(锉)30克 薏苡仁15克 桃仁50枚(去尖、皮、双仁者)瓜瓣15克制法:上四味药,哎咀。功能[阅读全文]
摘要: 腽肭补天丸处方:腽肭脐 人参 白茯(姜汁煮)当归 川芎 枸杞 小茴各45克 白术75克 粉草(蜜炙)木香 茯神各20克 白芍 黄耆 熟地 杜仲 牛膝 破故纸 川楝 远志各60克 胡桃肉90克 沉香15克[阅读全文]
摘要: 腽肭脐圆处方:腽肭脐(一对.慢火酒炙令熟.研.飞)二两,精羊肉(熟.切碎.烂研)、羊髓(取汁),各一斤;沉香、神僸(炒),各四两。已上六味,用无灰好酒一斗,同于银器内,慢火熬成膏,候冷入下项药。阳起石([阅读全文]
摘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腽肭脐丸别名:大腽肭脐丸(《圣济总录》卷一八六)。处方:腽肭脐(慢火酒炙令熟)1对 硇砂(研,飞)60克 精羊肉(熟切碎烂,研)羊髓(取汁)各500克 沉香 神曲(炒)各120[阅读全文]
摘要: 《丹溪心法》卷四:胃苓汤处方:甘草 茯苓 苍术 陈皮 白术 官桂 泽泻 猪苓 厚朴制法:上药锉碎。功能主治:治脾虚湿胜,致成黄疽,或大便泄泻,小便清涩,不烦不渴。用法用量:每服15克,加生姜5片,大枣2[阅读全文]
摘要: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胃风汤处方:白术、川芎、人参(去芦)、白芍药、当归(去苗)、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各等分。炮制:上为粗耒。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阅读全文]
摘要: 胃肠安丸处方:木香、沉香、枳壳(麸炒)、檀香、大黄、厚朴(姜制)、朱砂、麝香、巴豆霜、大枣(去核)、川芎性状:为朱红色的水丸;气芳香,味甘、辛、苦。炮制:上十一味,巴豆霜、麝香分别粉碎成细粉;朱砂水飞成[阅读全文]
摘要: 胃疸汤处方:茵陈 苍术 陈皮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黄连 栀子 防己 葛根 秦艽功能主治:治谷疸。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二......[阅读全文]
摘要: 胃炎验方处方:太子参10克,吴萸3克,焦栀仁9克,枳壳9克,木香9克,薤白9克,香附9克,炒神曲9克,炙甘草5克。功能主治:温中补脾,清热理气。主虚寒挟热。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李[阅读全文]
摘要: 胃炎煎剂处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丹参15克,香附10克,良姜5克,甘草5克,青黛1克。功能主治:健脾补气,佐以温中、理气、活血。主脾气不足,脾胃虚寒,兼气滞血瘀。用法用量:取上方7剂,[阅读全文]
摘要: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胃关煎处方:熟地10~15克或30克 山药(炒)6克 白扁豆(炒)6克 炙甘草3~6克 焦干姜3~9 克吴茱萸(制)1.5~2.1克 白术(炒)3~9克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寒,泄泻,[阅读全文]
摘要: 王道无忧散处方:当归 白芍(土炒)川芎 生地黄各2.4克 赤芍1.5克 白术(土炒)白茯苓(去皮)各3.6克 赤茯苓 砂仁 枳实(麸炒)香附 乌药 陈皮 半夏(姜汁炒)藿香 槟榔 猪苓 木通 天门冬(去[阅读全文]
摘要: 王瓜散处方:荆芥穗45克 木香 川芎 天麻 麻黄(去节)防风(去芦)细辛(去苗)甘草(炙)王瓜(灯心炒黄色)各15克制法:上同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偏正头痛。用法用量:每服6~9克,食后用热茶清调下。摘录[阅读全文]
摘要: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王不留行汤处方:王不留行 桂(去粗皮)桔梗(炒)大黄(锉,炒)当归(切,焙)甘草(炙,锉)各30克 雷丸 延胡索 白及 天雄(炮裂,去皮、脐)槟榔(半生,半煨熟)各45克 桑根白皮[阅读全文]
摘要: 《金匮要略》卷中:王不留行散处方:王不留行 蒴翟细叶 桑白皮各75克 甘草135克 川椒(除目及闭口,去汗)22克 厚朴 黄芩 干姜 芍药各15克制法:上九味,将前三味烧灰存性,合余药为末。功能主治:治[阅读全文]
摘要: 猬皮香虫汤加减处方:炙刺猬皮5克,炒九香虫5克,炒五灵脂10克,金铃子10克,延胡索5克,砂仁3克,丹参15克,赤芍10克,生蒲黄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功能主治:化瘀通络,寒热并调。主久痛入络[阅读全文]
摘要: 《医学正传》卷四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煨肾丸处方:杜仲9克(炒丝断)功能主治:补肾,散寒,止痛。治肾虚腰痛。用法用量:上为细末,以猪腰子1只,薄批作五至七块,以椒、盐腌去腥水,掺药末在内,以荷叶包裹,[阅读全文]
摘要: 煨姜圆处方:附子、木香、生姜。炮制:上用大附子五十个,各重半两者,去皮、脐,以尖刀子剜去心子,约?钱实之。却以附子末和面作饼子,裹附子,用文武火煨令黄,用木香如附子之半,同为细末,以水为圆,如鸡头大。功[阅读全文]